渦輪前緣層板冷卻流動換熱特性及凹陷渦強化換熱機理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V235.1
【圖文】:
圖 1-2 入口溫度及冷卻結構隨年份變化[5]構為主,其常用的冷卻結構一般有:沖者如 E3 渦輪第二級導葉,后者如 E3 渦沖擊冷卻是通過一股或多股低溫高壓氣并在沖擊靶面處產(chǎn)生強烈的擾動,沖擊方式適用于需重點冷卻的局部區(qū)域,沖是強化局部傳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氣式,即葉片內部通道中的冷卻空氣以一向主流引入二次氣流(冷卻工質或射流),下向下游彎曲,附著在壁面一定區(qū)域上,氣隔離,并帶走部分高溫燃氣,從而對冷卻技術集沖擊冷卻、擾流柱對流冷卻、解決 2 200 K 溫度等級第五代航空發(fā)動
b) E3 渦輪第一級動葉 c) E3 渦輪第二級導葉圖 1-3 典型的渦輪前緣冷卻結構機渦輪葉片高溫問題的有效技術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渦輪葉片前緣受燃氣擊,熱負荷較高,對冷卻結構的冷卻效率要求更為苛刻,有必要采用高效的熱強化措施來增強前緣層板冷卻結構內部的換熱能力。通過在壁面產(chǎn)生凹陷導的凹陷渦具有破壞邊界層、產(chǎn)生不同尺度的旋渦的能力,同時具有在保證阻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提高換熱性能的潛質。相對于傳統(tǒng)的擾流結構,凹陷發(fā)生器的添加不會增大葉片重量,加工難度不大,因此采用凹陷渦發(fā)生器提渦輪葉片前緣層板冷卻結構換熱具有較重要的實用意義。本文擬采用數(shù)值模方法研究凹陷渦影響前緣層板冷卻結構的流動換熱特性,并通過渦動力學、撲分析及理論分析冷卻結構內部的流動換熱機理。這對于歸納提煉帶凹陷渦生器前緣層板冷卻結構流動機理和換熱模型,解決航空發(fā)動機渦輪葉片高溫蝕問題意義重大。1.3 冷卻結構的作用機理及關鍵技術渦輪葉片冷卻結構的設計目的是在較小的循環(huán)效率損失情況下取得較大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工程碩士學位論文1.3.1 高效冷卻結構的作用機理渦輪葉片的微型冷卻結構作為新的高效冷卻結構,擁有巨大的優(yōu)勢[6]。微型冷卻結構在葉片內部形成若干個微小的通道,冷氣在通道中流動,能夠提高葉片溫度的均勻性從而減小熱應力。除此之外,若干微小通道緊靠葉片外壁面,進而提高了冷氣的冷卻能力。這種微型冷卻結構能夠用于葉片的整體設計,也能夠用于局部區(qū)域如葉片前緣位置的換熱強化。圖 1-4 給出了 Auxier[7]及Bunker[8]等使用的雙層壁冷卻結構,在這種高效冷卻結構中,雙層壁的溫度接近于冷氣的輸入溫度,外壁面為葉片的表面溫度,這種雙層壁冷卻結構能夠顯著地降低結構的金屬溫度。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宇;譚曉茗;單勇;;不同形狀擾流柱對溢流層板腔內流動與換熱特性的影響[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9年01期
2 王奉明;雷友鋒;趙陽陽;;不同形狀擾流柱群通道換熱特性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14年03期
3 徐青;黃小新;趙廣超;李軍;凌長明;趙冬梅;張正國;;斷裂結構擾流柱通道內的傳熱和阻力特性[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9年02期
4 凌長明;趙廣超;黃小新;徐青;李軍;趙冬梅;高學農(nóng);;束腰結構擾流柱通道的傳熱和阻力特性[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8年05期
5 黃小新;凌長明;趙廣超;趙冬梅;;斷裂結構擾流柱通道內的流動與換熱數(shù)值模擬[J];科技資訊;2007年15期
6 朱惠人,許都純;不同直徑及形狀的短擾流柱群的流阻及換熱[J];航空動力學報;2002年02期
7 蘇紅楨,劉松齡,許都純,董素艷;擾流柱排內壓力場的實驗研究[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8 董素艷,劉松齡,蘇紅楨;擾流柱排內換熱的實驗研究[J];航空動力學報;1999年01期
9 蘇紅楨,劉松齡,陳輔群,許都純;擾流柱排內部流場的實驗研究[J];航空動力學報;1997年02期
10 劉長春,顧維藻,張玉明;帶擾流柱多出口復雜冷卻通道的流動顯示與數(shù)值模擬計算[J];工程熱物理學報;198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含笑;酈建國;姚宇平;郭峰;余順利;陳招妹;;擾流柱不同排列方式對凝聚器擾流區(qū)流場的影響[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9分會場:火電廠煙氣凈化與節(jié)能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2 張靖周;王奉明;王鎖芳;;擾流柱形狀對流動和換熱特性影響的研究[A];探索創(chuàng)新交流--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論壇文集[C];2004年
3 酈建國;劉含笑;姚宇平;尹得仕;何德源;楊濤;杜依倩;;電凝聚器擾流區(qū)流場及擾流柱徑向受力研究[A];第十六屆中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5年
4 閆建坤;郭濤;朱惠人;鄭杰;;微尺度陣列沖擊結構換熱特性研究[A];高等學校工程熱物理第二十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傳熱傳質學專輯[C];2014年
5 郭峰;陳孫偉;劉含笑;余順利;呂岱岳;;不同形狀單擾流柱流場特性的數(shù)值研究[A];第十五屆中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6 閆建坤;郭濤;朱惠人;鄭杰;;微尺度陣列沖擊結構換熱特性研究[A];高等教育學會工程熱物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十一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傳熱傳質學專輯[C];2015年
7 孔滿昭;朱惠人;原和朋;許都純;;帶擾流柱的沖擊冷卻結構流動與換熱特性研究[A];大型飛機關鍵技術高層論壇暨中國航空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杜依倩;劉含笑;酈建國;姚宇平;何德源;楊浩鋒;;電凝聚器的數(shù)值模擬及實驗研究[A];第十七屆中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7年
9 魏建生;朱惠人;張麗;田寧;宋偉;;渦輪葉片尾緣葉背側層板冷卻結構內換熱特性數(shù)值研究[A];高等教育學會工程熱物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十一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傳熱傳質學專輯[C];2015年
10 魏建生;朱惠人;張麗;田寧;宋偉;;渦輪葉片尾緣葉背側層板冷卻結構內換熱特性數(shù)值研究[A];高等學校工程熱物理第二十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傳熱傳質學專輯[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晉聲;旋轉狀態(tài)下渦輪動葉內冷結構的流動與換熱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8年
2 張麗;螺旋片強化的套管換熱器殼側流體流動及復合強化傳熱[D];天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勇翔;雙層壁葉片異型冷卻單元內部換熱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
2 季鈞;沖擊—擾流柱—氣膜層板結構的綜合冷卻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
3 張議豐;渦輪前緣層板冷卻流動換熱特性及凹陷渦強化換熱機理[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9年
4 王藝聰;基于尾流激振的水下壓電俘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9年
5 陳志雅;擾流柱結構對阻燃式防爆閥傳熱和降壓性能影響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9年
6 蔡慶芝;帶擾流柱進氣方式的縫形孔氣膜冷卻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
7 宋乙丹;渦輪葉片內冷通道的流動傳熱特性分析及優(yōu)化設計[D];西北工業(yè)大學;2017年
8 李英東;燃氣輪機葉片尾緣擾流柱換熱特性研究[D];東北電力大學;2017年
9 董藝瑋;圓柱擾流的流動穩(wěn)定性和傳熱特性分析[D];天津大學;2017年
10 黃國聯(lián);竹節(jié)形擾流柱對換熱效果的影響[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7559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275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