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Met100超高強度鋼表面激光熔覆耐磨抗蝕材料的研究
【圖文】:
第 1 章 緒論和氯離子對 A100 高強鋼電化學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孫敏等[27]研究了 A100 鋼鹽霧腐蝕實驗后的電化學行為,并得出結論:A100 的耐蝕性和腐蝕產物的保護性能優(yōu)于 300M。王華明[28-30]等采用激光熔化沉積技術制備了 A100 超高強度鋼厚板試樣,,圖 1-1 所示為激光熔化沉積 A100 鋼試樣縱向和橫向顯微組織照片。激光熔化沉積工藝參數如下:激光束功率為 2000~4000W,光斑直徑為 2.5mm,光束掃描速度為 500~800mm/min,單層沉積生長高度約 0.3mm。該技術制得的 A100 鋼具有細小均勻的快速凝固樹枝晶組織,其電化學耐蝕性略低于鍛件,而經熱處理后耐蝕性優(yōu)于鍛件;高溫組織穩(wěn)定性異常優(yōu)異,其快速凝固組織特征可以一直保持到 1100℃以上。該技術有效解決了航空航天領域復雜零部件難加工的問題。
圖 1-2 激光相變硬化層的硬度分布[35]圖 1-3 激光相變硬化后的 XRD 圖[35]Fig.1-2 Hardness distribution in laser hardened layers Fig.1-3 XRD patterns of the laser hardened layer1.3 激光表面處理技術目前存在的材料表面處理方法多種多樣,傳統(tǒng)方法有表面滲碳、滲氮、碳氮共滲、滲金屬、熱噴涂及表面電鍍等。激光表面改性是繼傳統(tǒng)表面處理方法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表面處理技術,于 20 世紀 60 年代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初隨著大功率激光器出現(xiàn)才逐漸獲得實際的應用。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制造 2025 和德國工業(yè) 4.0 的提出,激光表面處理技術也獲得了更加廣泛的應用[36-40]。激光表面處理技術主要包括激光淬火(激光相變硬化)、激光退火、激光熔化凝固硬化(激光晶粒細化硬化)、激光熔覆、激光合金化、激光氣相沉積、激光沖擊硬化和激光上釉(激光非晶化)等技術[41-45]。(1)激光淬火 激光淬火即激光相變硬化,主要用于黑色金屬的表面強化,是激光表面處理技術中研究和應用最早的一種方法。它利用能量密度為 103~105W/cm2的激光束迅速(照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V261.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偉,徐慶鴻,田錫唐;激光熔覆的研究發(fā)展狀況[J];宇航材料工藝;1998年01期
2 郭偉,徐慶鴻,田錫唐;激光熔覆的研究發(fā)展狀況[J];宇航材料工藝;1998年02期
3 魏學勤,鄭啟光,辜建輝,李再光;激光熔覆中的溫度分布和漲落對熔覆工藝的影響[J];中國機械工程;2001年02期
4 周廣才,孫康鍇,鄧琦林;激光熔覆中的控制問題[J];電加工與模具;2004年02期
5 余憲海;楊世柏;;激光熔覆涂層的組織特點與裂紋產生的機理探討[J];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2期
6 季霞;周建忠;郭華鋒;徐大鵬;;同軸送粉激光熔覆件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J];工具技術;2007年08期
7 鄧琦林;熊忠琪;周春燕;高賓;;激光熔覆修復技術的基礎試驗研究[J];電加工與模具;2008年06期
8 周炬;邱長軍;;微鍛造作用下激光熔覆實驗研究與建模分析[J];裝備制造技術;2009年02期
9 熊忠琪;鄧琦林;周春燕;高賓;;磨損零件的激光熔覆修復實驗研究[J];電加工與模具;2009年01期
10 張智;謝沛霖;;送粉激光熔覆溫度場數值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琦林;謝安寧;周廣才;;激光熔覆修復技術的基礎試驗研究[A];2005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鄧琦林;謝安寧;周廣才;;激光熔覆修復技術的基礎試驗研究[A];2005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第11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專輯[C];2005年
3 鄧琦林;謝安寧;周廣才;;激光熔覆修復技術的基礎試驗研究[A];2005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第11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專輯[C];2005年
4 張萬紅;方亮;趙剛;;液相分散沉降法制備激光熔覆預涂涂層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陳暢源;鄧琦林;葛志軍;;激光熔覆中的應力研究[A];上海市激光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鄧琦林;;艦船關鍵零件的激光熔覆修復[A];第13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王明娣;劉秀波;郭開波;宋成法;傅戈雁;石世宏;;激光熔覆成形件的應力分析與裂紋控制[A];第14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王永峰;田欣利;薛春芳;;送粉式激光熔覆能量利用率的分析模型[A];第十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9 黃延祿;楊永強;;雙方程邊界耦合法激光熔覆傳質過程數值模擬[A];中西南十省區(qū)(市)焊接學會聯(lián)合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劉繼常;;激光熔覆工藝理論與試驗研究[A];第15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翟揚;激光熔覆硼、鈦材料市場海闊天空[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3年
2 湯兆宏;激光熔覆專利技術修復綏中電廠80萬千瓦汽輪機圍帶鉚釘損傷[N];中國電力報;2008年
3 記者 趙靜;激光熔覆術成功再造煤礦機械[N];中國煤炭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湯兆宏;成功修復寶鋼自備電廠35萬千瓦汽輪機缸體[N];中國電力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彥華;KMN鋼壓縮機葉片激光熔覆修復及后續(xù)加工特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閆曉玲;激光熔覆再制造零件超聲檢測數值模擬與實驗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3 方金祥;激光熔覆成形馬氏體不銹鋼應力演化及調控機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熊征;激光熔覆強化和修復薄壁型零部件關鍵技術基礎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黃鳳曉;激光熔覆和熔覆成形鎳基合金的組織與性能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張慶茂;送粉激光熔覆應用基礎理論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00年
7 張三川;送粉激光熔覆陶瓷摻雜復合涂層技術及涂層成形機理研究[D];鄭州大學;2002年
8 李明喜;鈷基合金及其納米復合材料激光熔覆涂層研究[D];東南大學;2004年
9 鄭敏;鈦合金表面激光熔覆制備生物陶瓷涂層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08年
10 王明娣;基于光內送粉的激光熔覆快速制造機理與工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波;面向綠色再制造的單道激光熔覆幾何特征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2 盧云龍;激光熔覆硅化物三元合金涂層的組織與性能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5年
3 付志凱;輪軌材料激光溶覆Fe基合金涂層的微觀組織與磨損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4 李培源;鋼材表面非晶化工藝與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5 杭小琳;激光銑削對激光熔覆成形件的整形機理和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6 梁斌;基于大功率半導體激光熔覆的環(huán)模再制造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7 相占鳳;添加固體潤滑劑hBN的鈦合金激光熔覆高溫耐磨復合涂層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8 鄧居軍;磁化—激光熔覆復合技術強化與修復零部件表面性能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5年
9 艾銘杰;Cr12MoV模具鋼表面激光熔覆層組織及性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10 趙文雨;2Cr12MoV表面激光熔覆Stellite 6涂層的組織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5654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2565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