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航空航天論文 >

非對稱來流下矩形轉(zhuǎn)圓隔離段數(shù)值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1-27 05:13

  本文關(guān)鍵詞: 超燃沖壓發(fā)動機 隔離段 矩形轉(zhuǎn)圓 非對稱來流 數(shù)值模擬 出處:《推進技術(shù)》2016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針對采用超橢圓曲線方法設(shè)計的矩形轉(zhuǎn)圓隔離段,在非對稱來流條件下,利用數(shù)值模擬手段研究了出口反壓、來流馬赫數(shù)、進口附面層厚度等因素對其性能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表明:出口反壓與附面層相互作用導致初始激波形態(tài)轉(zhuǎn)變?yōu)?λ"激波,并且隔離段的性能隨著反壓的增大而下降,低能流區(qū)域迅速增長,流場非對稱效應逐漸變小;來流馬赫數(shù)的增大會提高隔離段的抗反壓能力,并且會降低流場的非對稱效應,但出口總壓恢復系數(shù)卻隨之下降,特別是與來流馬赫數(shù)為2情況相比,當來流馬赫數(shù)為2.5時其降低了7.2%;進口附面層厚度的增加會加劇隔離段內(nèi)的流動分離,導致隔離段的抗反壓能力降低,不利于隔離段出口流場品質(zhì),并且相對于均勻來流而言,當進口附面層無量綱厚度為0.33時出口總壓恢復系數(shù)下降了13.7%。
[Abstract]:For the rectangular circular isolation section designed by the hyperelliptic curve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symmetric flow, the outlet back pressure and the Mach number of incoming flow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inlet boundary layer on its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itial shock wave morphology changes to "位" shock wav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it back pressure and the boundary lay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solation sec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ackpressure, and the low energy flow region increases rapidly, and 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the flow field becomes smaller.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incoming Mach increases the anti-backpressure ability of the isolation section and reduces 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the flow field, but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of the outlet decreases, especially when the Mach number of the incoming flow is 2. When the Mach number is 2.5, the Mach number decreases by 7.2. The in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inlet boundary layer will aggravate the flow separation in the isolation section,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the anti-pressure ability of the isolation sectio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quality of the flow field at the outlet of the isolation section, and is relative to the uniform flow. When the dimensionless thickness of the inlet boundary layer is 0.33,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of the outlet decreases by 13.7%.
【作者單位】: 中國民航大學中歐航空工程師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項目(3122015Z001)
【分類號】:V231
【正文快照】: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江蘇南京210016)1引言隔離段是超燃沖壓發(fā)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在進氣道與燃燒室之間起著氣動熱力緩沖段的作用。由于隔離段主要通過激波串來實現(xiàn)進氣道與燃燒室之間的壓力匹配,因此其內(nèi)部流動十分復雜[1~3],主要表現(xiàn)為其內(nèi)部的流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旭昂;王成鵬;程克明;;變截面隔離段流場數(shù)值分析[J];推進技術(shù);2008年06期

2 金亮;吳先宇;羅世彬;王振國;;隔離段反壓對激波串起始位置的影響[J];推進技術(shù);2008年01期

3 曹學斌;張X元;高亮杰;;一種帶抽吸狹縫的新型短隔離段數(shù)值研究[J];推進技術(shù);2011年02期

4 陳植;易仕和;武宇;全鵬程;;節(jié)流方式對隔離段流場結(jié)構(gòu)影響的數(shù)值仿真[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5 王成鵬,張X元,金志光,李念;非均勻超聲來流矩形隔離段內(nèi)流場實驗[J];推進技術(shù);2004年04期

6 杜泉;宋文艷;李強;鄭亞明;;反壓氣流溫度及傳熱對隔離段激波串的影響[J];計算機仿真;2008年09期

7 袁化成;梁德旺;郭榮偉;李博;;反壓作用下等直隔離段性能估算[J];航空動力學報;2009年11期

8 曹學斌;張X元;金志光;;帶等寬度平直斜楔的非對稱來流短隔離段實驗[J];航空動力學報;2009年12期

9 曹學斌;張X元;方興軍;;非對稱來流下帶后掠斜楔的短隔離段實驗研究[J];宇航學報;2011年06期

10 王成鵬,張X元,楊建軍;帶進氣道的隔離段流場實驗研究與數(shù)值模擬[J];推進技術(shù);2004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湯彬;鄒建鋒;鄭耀;;帶擴張角的隔離段流場的數(shù)值研究[A];第三屆高超聲速科技學術(shù)會議會議文集[C];2010年

2 裘新;岳連捷;盧洪波;陳立紅;張新宇;;擴張方式對隔離段流場特性的影響[A];第三屆高超聲速科技學術(shù)會議會議文集[C];2010年

3 李萌;岳連捷;張新宇;;隔離段三維流場特性及入射激波對隔離段流場影響的研究[A];高超聲速專題研討會暨第五屆全國高超聲速科學技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2年

4 曹學斌;張X元;;非對稱來流下隔離段內(nèi)激波串受迫振蕩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激波與激波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曹學斌;張X元;;加斜楔縮短隔離段措施的一種改進[A];第一屆高超聲速科技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曹學斌;張X元;;非對稱來流下帶抽吸狹縫的短隔離段數(shù)值研究[A];第二屆高超聲速科技學術(shù)會議會議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7 湯彬;鄒建鋒;鄭耀;;動態(tài)進口條件下隔離段流場的數(shù)值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shù)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丁猛;李樺;范曉檣;;超音速進氣道—隔離段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A];第十屆全國計算流體力學會議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曹學斌;矩形隔離段流動特性及控制規(guī)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2 王成鵬;非對稱來流條件下超燃沖壓發(fā)動機隔離段氣動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旭昂;變截面隔離段流動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2 王衛(wèi)星;非常規(guī)隔離段流場特征與氣動性能的數(shù)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3 高亮杰;非等直截面及復雜環(huán)境下隔離段流動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4 陳明慧;帶楔板的三維隔離段設(shè)計與分析[D];浙江大學;2014年

5 何粲;雙模態(tài)超燃沖壓發(fā)動機隔離段流動特性研究[D];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2015年

6 王淵;非對稱來流下矩形轉(zhuǎn)圓隔離段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年

7 鄧遠灝;超燃沖壓發(fā)動機隔離段流動特性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8 王赫;隔離段流場-壁面熱耦合機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9 周淳;非均勻來流條件下超燃沖壓發(fā)動機隔離段實驗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10 趙陽陽;三維等直隔離段內(nèi)激波串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146766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146766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907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