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聲速軸對稱再入機動飛行器氣動外形設計與布局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超聲速軸對稱再入機動飛行器氣動外形設計與布局研究
【摘要】:為設計大氣層內大范圍機動、可實現急速拐彎與下壓、終端飛行參數可調的高超聲速軸對稱再入機動飛行器氣動外形,針對總體、控制等相關專業(yè)的工程研制需求,在剖析機動飛行法向加速度、機動配平能力和機動距離產生機理的基礎上,通過經風洞試驗修正過的無粘數值計算方法,得到了錐體與翼身組合體氣動特性,分析得出了細長雙錐體加四個全動式三角形空氣舵是滿足較高升力和升阻比、靜穩(wěn)定裕度合理、較高舵面效率和較小負載力矩等高超聲速機動飛行要求的最佳氣動外形;采用混合水平的正交設計法,得到各外形因素影響機動性能的規(guī)律和極差值。據此,開展風洞試驗,選擇出了滿足工程研制總體技術指標要求的最優(yōu)氣動外形,并驗證了理論預測的合理性。此外,針對優(yōu)選出的+字布局與×字布局兩種不同的布局形式,從舵面控制方式、舵面效率、機動性能和航向穩(wěn)定性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比較,得到×字布局在升力、升阻比、舵面控制效率、靜穩(wěn)定裕度等方面均優(yōu)于+字布局但工程實現相對復雜的結論。
【作者單位】: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北京航天長征飛行器研究所;
【基金】:航天部重大配套預研項目
【分類號】:V221.3
【正文快照】: 0引言再入機動飛行器是指飛行器在再入過程中利用本身的空氣動力產生法向和側向的機動過載,使其偏離慣性飛行軌道的飛行器[1]。再入機動飛行器具有飛行軌道多變、急速拐彎與下壓以及終端飛行參數可調等特點。將再入機動飛行技術應用于軍事,可實現大氣層內大范圍機動,滿足制導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王榮;陳冰雁;;基于并行CFD和優(yōu)化技術的返回艙外形多目標優(yōu)化設計[J];空氣動力學學報;2015年05期
2 李治宇;唐志共;楊彥廣;袁先旭;唐小偉;;新概念融合升力體氣動布局設計優(yōu)化方法研究[J];空氣動力學學報;2015年01期
3 周志超;趙潤祥;韓子鵬;陶鋼;;末敏子彈氣動外形設計與氣動特性分析[J];空氣動力學學報;2013年01期
4 黃偉;夏智勛;;美國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研究進展及其啟示[J];國防科技;2011年03期
5 趙俊波;沈清;張魯民;祝立國;;一種高升力高超聲速飛行器氣動布局設計概念構想[J];戰(zhàn)術導彈技術;2011年02期
6 李峰;葉正寅;賀濟洲;;臨近空間浮升一體化飛行器氣動布局研究[J];飛行力學;2009年06期
7 唐偉;桂業(yè)偉;方方;;新型升力再入飛船返回艙氣動外形選型研究[J];宇航學報;2008年01期
8 江山;從X-31到X-50盤點美國的X系列飛行器研究[J];國際航空;2002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廣生;劉文伶;;高超聲速軸對稱再入機動飛行器氣動外形設計與布局研究[J];空氣動力學學報;2016年03期
2 石仲川;李鵬];周利民;王錦華;;三維彈性結構在航空領域內的應用[J];航空科學技術;2016年01期
3 徐國武;張莽;陳冰雁;;臨近空間高超聲速氣動布局研究[J];力學季刊;2015年04期
4 王文博;范國超;許承東;;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飛行器制導與控制技術研究綜述[J];戰(zhàn)術導彈技術;2015年06期
5 王妍;周春桂;王志軍;;反坦克智能雷亞、跨音速氣動特性數值仿真(英文)[J];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2015年03期
6 李恒;郭銳;劉榮忠;;一種帶副翼無傘末敏彈氣動特性仿真分析[J];彈箭與制導學報;2015年04期
7 楊穆清;馬東立;李毅波;喬宇航;李冠雄;;升浮一體飛行器總體參數設計方法[J];航空學報;2015年11期
8 馬利娟;王林;;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知識產權分析[J];飛航導彈;2015年07期
9 楊肖峰;唐偉;桂業(yè)偉;;MSL火星探測器高超聲速流場預測及氣動性分析[J];宇航學報;2015年04期
10 舒敬榮;楊玉林;張婷;楊海波;;無傘末敏彈大攻角掃描運動穩(wěn)定性分析[J];航空學報;2015年10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治宇;楊彥廣;袁先旭;唐志共;;基于Euler方程的返回艙氣動外形優(yōu)化設計方法研究[J];空氣動力學學報;2012年05期
2 彭彪;張志峰;馬岑睿;文科;宋亞飛;;國外高超聲速武器研究概述及展望[J];飛航導彈;2011年05期
3 叢敏;褚運;;美國推出弧光遠程高超聲速導彈計劃[J];飛航導彈;2010年12期
4 馬婷瑋;居易;;美國高超聲速發(fā)動機研究進展及新動向[J];飛航導彈;2010年09期
5 張冬青;葉蕾;李文杰;;2009年國外高超聲速技術發(fā)展概述[J];飛航導彈;2010年09期
6 李文杰;錢開耘;古雨田;;HTV-2項目取得重大進展[J];飛航導彈;2010年09期
7 周志超;趙潤祥;;不同尾翼靈巧子彈氣動特性實驗研究[J];實驗流體力學;2010年04期
8 安慧;;美軍太空對地打擊技術的發(fā)展[J];國際太空;2010年07期
9 許紅英;侯丹;陳杰;屠空;;美空軍發(fā)射X-37B飛行器簡析[J];中國航天;2010年06期
10 魏毅寅;張冬青;葉蕾;李文杰;;美國X-51A飛行器完成首次動力飛行試驗[J];飛航導彈;2010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賈世錦;;載人登月返回再入有關問題初步研究[J];航天返回與遙感;2011年02期
2 李小龍,陳士櫓;航天飛機的最優(yōu)再入軌跡與制導[J];宇航學報;1993年01期
3 賈杰;荊泉;;飛行器再入姿態(tài)雙環(huán)滑?刂萍捌溥壿嬤x擇[J];航天控制;2006年03期
4 陳有榮;袁建平;羅建軍;;再入滑翔式飛行器軌跡快速優(yōu)化[J];飛行力學;2008年06期
5 李惠峰;凌源;;基于預測校正法的低升阻比飛船再入軌跡設計[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6 南英;陸宇平;龔平;;登月返回地球再入軌跡的優(yōu)化設計[J];宇航學報;2009年05期
7 湯一華;余夢倫;胡德風;楊勇;謝澤兵;;基于非線性最優(yōu)終端匹配的再入軌跡快速規(guī)劃研究[J];宇航學報;2010年01期
8 王銀;陸宇平;張崇峰;;月球返回艙跳躍再入彈道特性分析與優(yōu)化設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9 沈紅新;李海陽;彭祺擘;;月球返回艙再入制導律設計[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10 楊歡;宗鵬;;再入飛船通信環(huán)境建模研究[J];航天器環(huán)境工程;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南英;陸宇平;龔平;;登月返回再入軌跡的優(yōu)化設計[A];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林鑫;李飛;余西龍;陳立紅;張新宇;;航天器行星再入輻射現象研究的初步設想[A];第十四屆全國激波與激波管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肖歆昕;李文皓;張珩;;亞軌道飛行器再入通道概念及應用[A];第三屆高超聲速科技學術會議會議文集[C];2010年
4 曾春平;胡軍;孫承啟;;反饋線性化方法在再入制導中的應用[A];全國第十二屆空間及運動體控制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范曉檣;李樺;丁猛;;彈頭外形再入表面熱流工程計算[A];第十屆全國計算流體力學會議論文集[C];2000年
6 吳忠;朱挺;魏孔明;;基于控制力矩陀螺的再入彈頭姿態(tài)控制技術研究[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李文皓;肖歆昕;張珩;;亞軌道飛行器再入攻角設計的法向過載動平衡方法[A];第三屆高超聲速科技學術會議會議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趙彪;快船式飛行器再入軌跡優(yōu)化與制導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2 吳旭忠;滑翔式飛行器再入制導與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3 鄭立偉;預測制導理論在飛行器再入與大氣層外攔截中的應用[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錢承山;空天飛行器多模型魯棒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5 黃國勇;基于Terminal滑模的空天飛行器再入魯棒自適應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峰;升力體式飛行器再入軌跡的快速規(guī)劃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2 吳啟星;載人飛船應急救生軌道的返回再入動力學與制導問題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2年
3 倪曉彬;基于能量的再入軌跡控制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4 杜昕;載人深空飛行返回再入特性分析與制導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5 蘇杭;探月飛船返回跳躍式再入軌跡規(guī)劃與制導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6 李培林;回收艙再入過程的飛行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7 孟鵬飛;再入目標的跟蹤定位與軌跡預報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8 馬宏圖;高可靠性再入軌跡在線設計及實時制導[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9 董晨;可重復使用飛行器再入制導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楊歡;再入飛船等離子體鞘套對通信衰減的仿真與建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2989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129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