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時空可達性動態(tài)互動模型研究及應用
發(fā)布時間:2017-04-28 01:06
本文關鍵詞:個人時空可達性動態(tài)互動模型研究及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居民活動研究逐漸得到了廣大學者的重視,而個人可達性作為評價城市活動的重要手段,在研究居民日;顒犹卣、改善城市設施規(guī)劃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并逐漸得到了城市規(guī)劃交通地理及從事區(qū)域和空間研究的眾多學者關注。隨著研究應用的不斷深入,個人可達性理論方法也得到了發(fā)展。 傳統(tǒng)個人可達性方法以空間位置的視角對城市居民活動進行評價,主要包括距離法、累積機會法、重力模型法等,然而這些方法往往忽略了城市活動中的時間因素。時間地理學是人類行為分析的有效理論框架,它不僅強調空間約束對城市活動的影響,同時還提供了一種能夠探索時間與空間之間復雜相互影響的理論視角。在時間地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個人時空可達性方法得以發(fā)展。個人時空可達性方法關注的核心是時空間環(huán)境下的個人,用于從個人視角考察活動的時空分布,通過評價在特定時空約束下可達的時間-空間區(qū)域以及活動之間空間分離資源的可利用性來衡量個人在時空條件下開展各種活動的自由度。 本文從城市內部環(huán)境的角度出發(fā),以城市服務設施為考察目標,采用時空可達性方法構建個人時空可達性動態(tài)互動模型,探討城市居民活動的時空表達及可達性評價,主要研究內容及研究成果如下: (1)研究了群體互動活動的時空可達性表達方法。在時間地理學的基礎上將時空路徑、時空棱柱、潛在活動區(qū)域三個核心概念應用于多人共同參與活動的場景,得到了群體互動時空路徑、群體互動時空棱柱及群體潛在互動區(qū)域的概念,擴展了時間地理學理論框架。 (2)基于城市交通網及城市服務設施,采用潛在路徑樹方法完成對單人活動及群體互動活動可達區(qū)域的動態(tài)度量。 (3)依據效用概念提出了時空可達性動態(tài)互動模型評價函數(shù)。模型評價函數(shù)中顧及了服務設施營業(yè)時間、活動成員的最小活動時長限制及活動類型偏好,從而完成了對單人活動及群體互動活動的時空可達性評價。 (4)提出了模型原型系統(tǒng),采用北京市區(qū)作為研究區(qū)域進行模型實例分析。系統(tǒng)中共涵蓋了三種興趣點類型(公園、購物中心、餐廳)及三種出行模式(公交車、出租車/自駕、自行車)以供用戶選擇,并通過不同案例展現(xiàn)了模型對于多用戶多出行模式的復雜類型居民活動評價的適用性。 本文將個人時空可達性方法應用于城市居民活動分析中,通過綜合考慮居民活動特征及活動環(huán)境約束,對不同類型居民活動的可達性動態(tài)評價進行建模,并通過原型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模型在居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為單人、多人時空可達性分析、群體移動社交網絡、個人智能交通出行等應用提供一種有效方案。
【關鍵詞】:城市居民活動 群體互動 時空可達性 時間地理學 公共服務設施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P208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錄8-10
- 圖目錄10-11
- 第一章 緒論11-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意義13-14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4-16
- 1.2.1 時空可達性研究現(xiàn)狀14-15
- 1.2.2 多人互動位置分享服務應用現(xiàn)狀15-16
-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16-18
- 1.3.1 研究內容16-17
- 1.3.2 技術路線17-18
- 1.4 論文結構18-20
- 第二章 個人可達性概述20-27
- 2.1 個人可達性的涵義20
- 2.2 個人可達性的影響因素20-22
- 2.2.1 城市結構20-21
- 2.2.2 出行方式21
- 2.2.3 時空屬性21
- 2.2.4 主體偏好21-22
- 2.3 個人可達性方法22-27
- 2.3.1 傳統(tǒng)個人可達性方法22-24
- 2.3.2 時空可達性方法及應用24-27
- 第三章 個人活動的時空可達性表達與評價27-32
- 3.1 時間地理學理論框架27
- 3.2 個人時空可達性表達27-30
- 3.2.1 時空路徑27-28
- 3.2.2 時空棱柱28-29
- 3.2.3 潛在活動區(qū)域29-30
- 3.3 個人活動的時空可達性評價30-32
- 3.3.1 定量評價標準的選擇30-31
- 3.3.2 評價結果可視化31-32
- 第四章 時空可達性動態(tài)互動模型32-41
- 4.1 群體互動時空可達性表達32-34
- 4.1.1 群體互動時空路徑32-33
- 4.1.2 群體互動時空棱柱33-34
- 4.1.3 群體潛在互動區(qū)域34
- 4.2 活動可達區(qū)域的度量34-36
- 4.2.1 傳統(tǒng)方法存在的問題34-35
- 4.2.2 潛在路徑樹35-36
- 4.3 模型評價因子36-38
- 4.3.1 活動地點偏好度36-37
- 4.3.2 活動時長可行度37
- 4.3.3 活動地點吸引度37
- 4.3.4 出行時間衰減度37-38
- 4.4 模型評價函數(shù)38-41
- 第五章 模型原型系統(tǒng)設計及實例應用41-61
- 5.1 模型原型系統(tǒng)設計41-47
- 5.1.1 功能模塊41-45
- 5.1.2 數(shù)據結構45-46
- 5.1.3 計算流程46-47
- 5.2 模型應用與實例分析47-61
- 5.2.1 數(shù)據來源47-52
- 5.2.2 實例分析52-61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61-63
- 6.1 論文總結及創(chuàng)新點61-62
- 6.1.1 論文總結61
- 6.1.2 主要創(chuàng)新點61-62
- 6.2 展望62-63
- 參考文獻63-67
- 致謝67-6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賢騰;;空間可達性研究綜述[J];城市交通;2007年06期
2 宋小冬,鈕心毅;再論居民出行可達性的計算機輔助評價[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0年03期
3 陳潔;陸鋒;;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區(qū)位與交通可達性評價[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年02期
4 楊家文,周一星;通達性:概念,度量及應用[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年02期
5 李平華,陸玉麒;可達性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5年03期
6 陳潔;陸鋒;程昌秀;;可達性度量方法及應用研究進展評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7年05期
7 柴彥威;申悅;肖作鵬;張艷;趙瑩;塔娜;;時空間行為研究動態(tài)及其實踐應用前景[J];地理科學進展;2012年06期
8 彭菁;羅靜;熊娟;鄭文升;;國內外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2年02期
9 胡繼華;鐘廣鵬;;地鐵出行模式下的城市時空可達性研究[J];規(guī)劃師;2012年01期
10 關美寶;申悅;趙瑩;柴彥威;;時間地理學研究中的GIS方法:人類行為模式的地理計算與地理可視化[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0年06期
本文關鍵詞:個人時空可達性動態(tài)互動模型研究及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18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318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