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式橋抗震設計的彈塑性位移反應譜
本文關鍵詞:梁式橋抗震設計的彈塑性位移反應譜
更多相關文章: 彈塑性反應譜 抗震設計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屈服后剛度 延性
【摘要】:合理選取四類場地320條強震記錄,研究地震動特性及恢復力模型動力參數(shù)對彈塑性位移譜與殘余位移譜影響。結果表明,給出某一標準設防烈度的彈塑性反應譜,其它設防烈度下彈塑性反應譜可據(jù)PGA設防烈度與PGA標準烈度比值調(diào)整獲得;可忽略屈服后剛度比對彈塑性位移譜影響,但應選擇偏于保守的屈服后剛度比統(tǒng)計殘余位移譜,由此建立的殘余位移譜只適用短周期、低延性一般規(guī)則橋梁中、低矮橋墩的抗震設計;阻尼比與位移延性比為影響彈塑性位移譜及殘余位移譜重要因素,阻尼比增大會減少橋梁非彈性變形及震后殘余位移;谠摻Y果建立適用于我國梁式橋抗震設計的彈塑性及殘余位移譜,為考慮殘余位移影響的梁式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提供重要參考依據(jù)。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yè)重點試驗室;
【關鍵詞】: 彈塑性反應譜 抗震設計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屈服后剛度 延性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408042,51408040)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4JQ7253)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013G1211006)
【分類號】:U442.55
【正文快照】: 非線性靜力分析法(NSP)[1,14-20]為計算結構彈塑性地震響應方法之一。由于NSP法需彈塑性反應譜為其提供目標位移及彈塑性需求譜,故針對彈塑性反應譜的研究已廣泛開展。Newmark等[2]將10條常用地震動記錄作為輸入,給出幾種不同的非線性反應譜。陳聃等[3]建立以延性系數(shù)為譜坐標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韋承基;彈塑性結構的位移比譜[J];建筑結構學報;1983年01期
2 黃建文,朱f^;近場地震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橋墩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J];土木工程學報;2005年04期
3 何文福;劉文光;楊驍;霍達;馮德民;;隔震結構彈塑性反應譜分析研究[J];振動與沖擊;2010年01期
4 弓俊青,朱f^;以位移為基礎的鋼筋混凝土橋梁墩柱抗震設計方法[J];中國公路學報;2001年04期
5 王博;白國良;代慧娟;;典型地震動作用下長周期單自由度體系地震反應分析[J];振動與沖擊;2013年1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宇;白樺;朱f^;楊慶山;雷俊卿;;SDOF彈塑性體系地震響應的參數(shù)影響[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2 歐進萍,何政,吳斌,邱法維;鋼筋混凝土結構基于地震損傷性能的設計[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9年01期
3 朱鏡清,朱曉力,王東升;非彈性反應譜計算的一個改進算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5年05期
4 司炳君;李宏男;王東升;孫治國;王清湘;;基于位移設計的鋼筋混凝土橋墩抗震性能試驗研究(I):擬靜力試驗[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年01期
5 楊偉;歐進萍;;結構地震彈塑性反應譜——損傷譜[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年06期
6 楊志勇;肖麗;黃吉鋒;田家勇;;建筑結構罕遇地震響應與地震動位移譜關系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0年05期
7 孫穎;卓衛(wèi)東;房貞政;;規(guī)則橋梁抗震性能水準的定義及其量化描述[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1年05期
8 劉銳;;基于位移鋼管混凝土柱抗震設計方法概述[J];低溫建筑技術;2007年02期
9 肖明葵,白紹良,劉綱,董銀峰;求彈塑性位移譜的一種簡化方法[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7期
10 孔德怡;李黎;江宜城;葉志雄;;連續(xù)梁橋隔震設計與分析若干問題討論[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建文;朱f^;;近震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橋墩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A];第十六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4年
2 葉志明;樓思展;陳玲俐;;建筑物震害風險評估研究新進展[A];防震減災工程研究與進展——全國首屆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毛小勇;肖巖;;基于位移的圓鋼管混凝土柱抗震設計方法研究[A];防震減災工程研究與進展——全國首屆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毛小勇;肖巖;;基于性能的鋼管混凝土柱抗震設計方法概述[A];中國鋼協(xié)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毛小勇;肖巖;;基于性能的鋼管混凝土柱抗震設計方法研究[A];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燕斌;馮云成;;廈漳跨海大橋南汊北引橋減隔震方案設計[A];第二屆全國工程結構抗震加固改造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7 張yN;馮謙;黃滔;;從汶川地震典型橋梁震害談橋梁抗震對策[A];第二屆全國工程結構抗震加固改造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8 安秉忠;;地鐵高架站抗震設計的幾個問題與建議[A];第三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9 王曉偉;倪曉博;沈星;葉愛君;;橋梁橫向新型金屬阻尼器及其應用[A];第二十一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4年
10 李立峰;吳文朋;胡思聰;劉守苗;;地震作用下高墩大跨橋梁時變易損性分析[A];第二十一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偉;鋼筋混凝土結構損傷性能設計及整體抗震能力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黃慶豐;抗震結構動力響應的卸載分析方法[D];天津大學;2003年
3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結構位移及能量反應分析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4 潘文;Push-over方法的理論與應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5 樊海濤;鋼筋混凝土建筑非線性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應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6 李鋼;新型金屬阻尼器減震結構的試驗及理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7 朱珊;柔性支撐板柱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門進杰;不規(guī)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和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9 吳再新;大跨度組合體系箱梁的計算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10 王豐;基于性能的結構多維抗震設計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靳鑫;基于地震動參數(shù)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易損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2 陳思佚;某公路橋非隔震和隔震方案的抗震性能對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李釗;“站橋合一”式車站結構簡化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黃尚;高速鐵路橋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5 王媛;直接基于位移的PPC框架抗震設計理論及其初步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6 王段;結構抗震反應譜的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7 董曉嵐;等延性屈服點譜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羅林杰;能力譜法在高層建筑Pushover分析中的應用[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9 周勇軍;既有連續(xù)梁橋抗震評估方法及模型試驗研究[D];長安大學;2002年
10 杜文風;圓柱面巨型網(wǎng)格結構的動力性能及動力穩(wěn)定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文福;霍達;劉文光;李婕;馮德民;;長周期隔震結構的地震反應分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2 卓衛(wèi)東,范立礎;結構抗震設計中的強度折減系數(shù)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1年01期
3 周雍年,周正華,于海英;設計反應譜長周期區(qū)段的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年02期
4 劉啟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斷層地震動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1期
5 王東升;李宏男;王國新;岳貿(mào)光;;彈塑性地震反應譜的長周期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2期
6 吳琛;周瑞忠;;Hilbert-Huang變換在提取地震信號動力特性中的應用[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5期
7 徐龍軍;胡進軍;謝禮立;;特殊長周期地震動的參數(shù)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年06期
8 梁小華,蔣溥;桃夭門大橋基巖長周期設計反應譜[J];地震地質;2004年04期
9 楊偉林;朱升初;洪海春;陶小三;唐忠良;;汶川地震遠場地震動特征及其對長周期結構影響的分析[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9年04期
10 趙斌,王亞勇;關于《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中設計反應譜的幾點討論[J];工程抗震;2003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海燕;基于位移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與結構抗震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郭華東;大跨徑橋梁在長周期地震動作用下的響應及減震措施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全慶;陳巖;;淺談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設計[J];中國科技財富;2008年10期
2 劉泓鑫;劉靜;;淺談砌體抗震設計[J];山西建筑;2008年31期
3 宋巨鋒;王小旭;;橋梁的抗震設計淺析[J];科技資訊;2009年02期
4 史永吉;新西蘭橋梁的抗震設計和免震設計技術[J];鐵道建筑;1989年06期
5 戴國瑩;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方法(八)——抗震設計的總過程[J];建筑科學;1990年02期
6 楊萬順;;房屋抗震設計的幾點體會[J];住宅科技;1990年09期
7 何漢文;;南方較大空間磚房抗震設計的探討[J];建筑結構;1991年02期
8 方義弼;;抗震設計中幾個原則問題[J];結構工程師;1991年02期
9 MasakazuOzaki,TatsuyaYzuhata,羅文斌 ,錢稼茹;延性建筑考慮非彈性變形限值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簡化方法[J];建筑結構;2000年06期
10 李杰;工程系統(tǒng)的內(nèi)涵、抗震設計與設防原則[J];自然災害學報;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海棉;;磚混結構體系的合理性對抗震設計的影響[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董啟灝;陸延紅;;抗震設計常遇若干爭議問題討論[A];首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3 蔡益燕;;淺談高層鋼框架的抗震設計[A];慶賀劉錫良教授執(zhí)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1年
4 蔡林峰;高勝戰(zhàn);;磚混結構的應用和抗震設計注意事項[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6卷)[C];2012年
5 白建永;王衛(wèi)忠;項兵;高飛;;多層酒店抗震設計[A];第四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下)[C];2013年
6 李怡;馬銘;;建筑結構基于性能抗震設計初探[A];中國交通土建工程學術論文集(2006)[C];2006年
7 方建橋;胡志堅;;加州新一代橋梁的抗震設計標準研究[A];第二十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2年
8 康凱;;西郊莊園大酒店抗震設計[A];第四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下)[C];2013年
9 朱潔靜;楊必峰;沈忠賢;;東方金融廣場抗震設計[A];建筑結構(2009·增刊)——第二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10 蔡益燕;;日本在抗震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和技法[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劉彥斌;省建設廳為我州贈送抗震設計圖集[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8年
2 本報記者 鐘振宇;有無抗震設計 受損情況大不同[N];四川日報;2013年
3 張孔生;我市執(zhí)行抗震設計新規(guī)[N];揚州日報;2008年
4 陳熹熹邋汪曉霞;抗震能力可否寫進購房合同[N];市場報;2008年
5 袁弘;未通過抗震設計審查 施工圖設計文件不得使用[N];成都日報;2008年
6 記者 王一博;新建小區(qū)須過抗震關[N];鄭州日報;2008年
7 黃歆邋陳亦南;建筑專家:必須進一步加強建筑物防震抗震設計和施工[N];建筑時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吳楠;提高震后橋隧病害評估和處置效率[N];中國交通報;2011年
9 記者 曹軒;我省開展抗震設計質量專項抽查[N];吉林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劉關;“生命線工程”急需抗震設計優(yōu)化[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鄒昀;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大廈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2 張海明;基于能量譜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及設計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3 江輝;近場地震下橋梁結構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能量方法[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4 柳長江;鋼框架梁柱四角鋼連接在循環(huán)荷載作用下的破壞機理及抗震設計對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5 鄧國專;型鋼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結構力學性能及抗震設計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本燕;鋼筋混凝土橋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D];長安大學;2007年
2 羅蘭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于損傷性能的抗震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3 王寧;基于抗震設計和構造改進的鋼框架結構抗倒塌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4 程佳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4年
5 唐輝;中海國際社區(qū)某高層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與分析[D];湖南大學;2012年
6 孫鵬;近場地震下框架結構基于損傷抗震設計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2年
7 胡炬;某超限高層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8 徐國鋒;高烈度區(qū)連續(xù)梁橋延性抗震設計初步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09年
9 刁現(xiàn)偉;不規(guī)則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研究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D];同濟大學;2006年
10 劉加進;基于三維非線性地震響應分析的結構損傷評估與抗震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030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0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