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路橋論文 >

基于瀝青微觀形貌與流變性研究SBS改性對其老化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8-06-19 19:47

  本文選題:道路工程 + AFM形貌圖 ; 參考:《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17年03期


【摘要】:通過考察瀝青的納米微觀形貌和流變性變化,探討了SBS改性劑對瀝青老化性能影響的微觀機理。用原子力顯微鏡(AFM)測定SBS改性前后2種瀝青的3種老化狀態(tài)[原狀、旋轉薄膜烘箱老化(RTFOT)、RTFOT+壓力容器老化(PAV)]的微觀形貌變化。同時,利用旋轉黏度計(RV)和動態(tài)剪切流變儀(DSR)測定了2種瀝青在上述3種不同老化階段的135℃旋轉黏度、抗車轍因子和疲勞開裂因子。結果表明,加入SBS改性劑,在原狀和RTFOT+PAV老化階段,比相應的基質瀝青增加了"蜂狀結構"的"崎嶇"程度,但在RTFOT老化階段,"崎嶇"程度則減輕;因老化而引起的"蜂狀結構"數量的減少,與瀝青黏度增加和抗車轍因子指標增大的趨勢正相關;表征"蜂狀結構"AFM因子中的面積差因子與瀝青老化進程中旋轉黏度和抗車轍因子指標呈現(xiàn)顯著線性相關的關系。
[Abstract]:The microcosmic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SBS modifier on the aging properties of asphalt was investigated by investigating the changes i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 The micromorphology of 2 kinds of bitumen (original, rotary film oven aging (RTFOT) and RTFOT+ pressure vessel aging (PAV)) were measur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Rotation viscosity (RV) and dynamic shear rheometer (DSR)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otational viscosity, anti rutting factor and fatigue cracking factor of 2 kinds of asphalt at the 3 different aging sta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ding SBS modifier to the original and RTFOT+PAV aging stages increased the "bumpy" degree of the "bee like structure" than the corresponding matrix bitumen. The "bumpy" degree decreased in the RTFOT aging stage, and the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bee like structure" caused by agi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sphalt viscosity and the increase of anti rutting factor index, and the area difference factor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ee like structure" AFM factor showed a significant linear phase with the rotation viscosity and the anti rutting factor index in the asphalt aging process. A close relationship.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大學道路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378328)資助
【分類號】:U4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濉溪;;瀝青老化影響因素及評價指標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12期

2 豐曉;葉奮;黃彭;;基于瀝青老化的紅外光譜羰基吸光度分析[J];建筑材料學報;2008年03期

3 張秀微;陳衛(wèi)兵;方銳;李磊;劉歡;;瀝青老化與再生應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年16期

4 徐靜;洪錦祥;劉加平;;瀝青老化機理綜述[J];石油瀝青;2011年04期

5 楊曉君;;瀝青老化規(guī)律及再生機理[J];交通世界(建養(yǎng).機械);2012年01期

6 徐小娟;;瀝青老化原因及評價方法[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2年07期

7 張海濤;何佳軒;;瀝青老化臨界狀態(tài)與極限狀態(tài)的確定[J];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12年04期

8 石占斌;尹秀杰;張文華;張紅華;;瀝青老化方式對瀝青性能的影響[J];建材世界;2012年05期

9 劉圣潔;;瀝青老化行為的灰色突變研究[J];科技導報;2012年Z1期

10 張紅梅;邊開磊;劉圣潔;徐東;;基于灰色突變理論的瀝青老化行為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工學版);201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吳錚;劉花香;;降低用戶瀝青貯存過程中的老化[A];第六屆全國路面材料及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李海軍;黃曉明;;道路瀝青老化性狀分析及評價[A];第二屆全國公路科技創(chuàng)新高層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4年

3 張建中;馬星云;邊祥成;蘇衍嶺;;瀝青老化與再生機理研究[A];公路交通與建設論壇(2011)[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耿九光;瀝青老化機理及再生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婕;道路瀝青五次老化再生微觀分析[D];湖南科技大學;2015年

2 李波;基于原子力顯微鏡技術的溫拌瀝青老化過程中粘附特性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5年

3 樊釗甫;基于瀝青老化的瀝青微觀特性基礎理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4 田曉;石油瀝青老化/硬化機理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5 栗培龍;道路瀝青老化行為與機理研究[D];長安大學;2007年

6 紀小平;路面瀝青老化的非線性模擬及再生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7 戴旭;重交道路瀝青老化再生機理及多次再生性能分析[D];湖南科技大學;2012年

8 邱隆亮;SBS改性瀝青老化與再生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9 王震宇;基于BP神經網絡的瀝青老化預測系統(tǒng)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4年

10 馬莉殟;道路瀝青的老化動力學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20410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410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940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