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橋梁抗風設計常用氣動措施分析
本文選題:大跨度橋梁 + 渦激共振 ; 參考:《橋梁建設》2015年02期
【摘要】:為提高大跨度橋梁的抗風性能,對該類橋梁抑制渦激共振和提高顫振穩(wěn)定性的常用氣動措施及其機理進行初步分析。橋梁渦激共振和顫振穩(wěn)定性與旋渦的產(chǎn)生和漂移有關,因此氣動優(yōu)化的一般原則是改善結構迎風面和背風面的氣動外形以延緩或避免流動分離、減小分離渦尺度、阻礙旋渦漂移路徑。抑制橋梁渦激振動一般采用設置倒角、安裝風嘴和優(yōu)化風嘴形狀、安裝導流板等氣動措施;提高橋梁顫振穩(wěn)定性一般采用安裝風嘴和優(yōu)化風嘴形狀、安裝穩(wěn)定板和氣動翼板等氣動措施。研究表明采用氣動措施后,大跨度橋梁的氣動性能得到改善。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ind-resistant performance of long-span bridges, the common aerodynamic measures and their mechanism for suppressing vortex-induced resonance and improving flutter stability of such bridges are analyzed. The vortex-induced resonance and flutter stability of bridges are related to the generation and drift of vortex, so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aerodynamic optimization is to improve the aerodynamic shape of structural upwind and leeward surfaces in order to delay or avoid the separation of flow and reduce the scale of separation vortices. Block vortex drift path. In order to suppress the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of bridges, it is generally adopted to install chamfering, install wind nozzles and optimize the shape of wind nozzles, install diversion plates, and improve the flutter stability of bridges by installing wind nozzles and optimizing wind nozzles. Install stabilizer and pneumatic flange and other pneumatic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long span bridges can be improved by using pneumatic measures.
【作者單位】: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學;
【分類號】:U4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GUO Wei Wei;WANG Yu Jing;XIA He;LU Shan;;Wind tunnel test on aerodynamic effect of wind barriers on train-bridge system[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5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學敏;橋梁風效應數(shù)值模擬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2 陳謹林;基于浮框式三節(jié)段模型的矩形斷面渦激力參數(shù)識別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鷹;王紅軍;;低層建筑抗風設計方法比較與研究[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2 岑國基,張金根;大跨度橋梁施工抗風設計問題[J];橋梁建設;1988年03期
3 瞿偉廉,李桂青,梁樞果;矩形塔式高層建筑滿足人舒適要求的三維抗風設計[J];建筑結構學報;1989年04期
4 盧永洪;;高層建筑抗風設計中值得注意的若干問題[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6年06期
5 甘鳳林;潘茲勇;;高層建筑和高聳結構的抗風設計探討[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6 湯德英;廣告牌抗風設計和加強措施探討[J];建筑結構;2000年09期
7 何照明,連曉莊;談建筑抗風的重要性[J];南方建筑;2002年04期
8 麥毅源;;淺談城市高層建筑結構的選型及抗風設計[J];民營科技;2012年05期
9 范學偉,徐國彬,黃雨;工程結構的風災破壞和抗風設計[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1年05期
10 謝紹松,張敬昌,鐘俊宏;臺北101大樓的耐震及抗風設計[J];建筑施工;2005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趙昕;丁潔民;孫華華;;上海中心大廈抗震及抗風設計-參數(shù)分析及對比[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Ⅰ)[C];2010年
2 徐其功;韓大建;;廣州市大都會廣場的抗風設計[A];第八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1999年
3 熊博;侯金祥;王曉飛;;工程結構的風災破壞、抗風設計及風振控制[A];第十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通訊員 李建飛 左雷彬 特約記者 陳明宇;三管穿峽谷 同橋過天河[N];中國石油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謝江濤 實習生 盧曉娜;技術開花 建筑節(jié)節(jié)高[N];廣東科技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迪;大跨屋蓋結構風效應不確定性及抗風設計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梁方;我國村鎮(zhèn)低矮房屋風壓數(shù)值模擬及抗風設計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2 白翔;重慶大劇院抗風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3 甘文舉;低層房屋龍卷風荷載分析及抗風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944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89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