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機械工程專業(yè)課改革探索
一、課程設計的目的與基本要求
在全國開設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yè)方向的高校中,很多都安排"內燃機課程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應用、鞏固、豐富、提高所學內燃機專業(yè)知識,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獲得與專業(yè)有關的實踐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yè)技能以及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因此,課程設計是對前期理論與實踐教學效果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與檢查過程。
課程設計通常包括:設計目標和內容制定、方案選擇、設計計算、設計繪圖、設計報告和圖紙的提交、答辯及教師的成績評估。課程設計目標和題目選擇由實踐教學大綱確定,設計目標必須清晰和明確,設計題目和內容必須符合專業(yè)方向要求,在深廣度與分量上要求合理;方案選擇是由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設計計算即學生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收集整理根據(jù)所學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設計計算的過程;設計繪圖是工科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一般可以手繪或利用繪圖軟件在電腦上完成;設計報告為學生在設計結束時完成和提交的成果;教師最后根據(jù)預定標準對學生設計效果進行評估,并給出成績。
二、原課程設計內容安排和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計內容安排
課程設計安排在第6學期末進行,為期3周。指導教師提供一套四缸發(fā)動機的設計橫向和縱向參考圖紙,要求每個學生根據(jù)實際比例畫出橫向和縱向圖,并熟悉其中的結構特點,然后進行發(fā)動機在某轉速下的運動分析,并提交一份相應的設計報告,最后教師利用兩天時間對學生的課程設計進行答辯評分。
2.存在的問題
。1)原課程設計內容安排中繪圖工作量大,在兩周左右時間內要求每個學生在認識、消化和整理原圖的基礎上,上海商標注冊,完成兩張四缸發(fā)動機的橫向和縱向圖,這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情。所以,到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大部分學生無法達到課程設計基本要求,即學生并不能通過課程設計掌握發(fā)動機的工作特點和設計要點,掌握基本尺寸和結構的確定原則以及計算方法,更談不上在設計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另外,學生在課程設計中沒有應用內燃機現(xiàn)代設計理論和方法進行設計,從而背離了課程設計鍛煉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盡可能實現(xiàn)零距離上崗的目的。
。2)課程設計答辯是以教師提問為主的"問、答"方式,不能全面地考核學生們對課程設計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對自己的設計過程及結果并沒有系統(tǒng)地總結,對自己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這并不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3)課程設計的組織形式單一。課程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來看,在一個人的經驗還很不豐富的情況下,團隊合作是迅速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途徑之一,也是知識共享、成長最快的方式。然而,原課程設計還只是處于單打獨斗、一人一題的局面。為了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自己所承擔的課程設計內容,每個學生都只顧埋頭做自己的事情,這樣也直接造成學生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互相討論、互相學習、相互借鑒的可能,同時,對于職業(yè)意識、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也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這也不符合我們所倡導的工程教育的理念。
三、課程設計的改革探索
1.改進課程設計內容
內容安排中減少機械重復的畫圖工作量,將四缸發(fā)動機設計改成二缸機設計,并強調團隊合作設計理念,安排2人一組,每個學生只要求手畫一張縱向圖或橫向圖,另加兩張用繪圖軟件繪制的零件圖,由此一方面補充了現(xiàn)代設計方法在內燃機輔助設計中應用的培訓,也使得學生
本文編號:10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xiegongchenglunwen/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