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及近代收入分配思想評析——兼論對當代分配改革的啟示
[Abstract]:Both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thinkers have put forward views on income distribution equity, but no systematic theory has been formed. The ancient thinkers thought about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from the standpoint of maintaining the feudal ruling class, and did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unfair income distribution from the angle of changing the status of the people and empowering the people. Modern thinkers sought solutions only from Western ideas and experiences. Their views do not accord with the re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But in the views of these thinkers, such as "benevolent government", "not competing for interests with the people", "compassionate people", "reducing the share of interest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eople, returning them to the people", "controlling capital", and so o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take care of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Are worthy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idea of "income distribution fairness", which should combine the historical income fair distribution thought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move the limitations of its old era, and endow it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field of equity.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我國產業(yè)轉移對區(qū)域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13BJL084)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博弈論的我國社會隱性收入治理研究”(12D084);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博弈論視角的我國居民隱性收入研究”(11D012)
【分類號】:F124.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洪軍;解構與重建——試析康有為復興儒學的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2 王天根;康有為與章太炎倫理思想比較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3 陳鵬鳴;試論康有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學;2000年04期
4 董四代;;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與現代化的關系探討[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 李海榮;;論北京天足運動與思想解放——從解放小腳看解放頭腦[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宋衛(wèi)忠;甲午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間近代建筑與社會心理[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7 吳愛萍;;試論梁啟超對康有為民權思想的發(fā)展[J];長白學刊;2011年03期
8 王新;試析孫詒讓在清末婦女解放中的作用[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施建興;;“權利”概念工具的移植與傳統(tǒng)法文化的創(chuàng)新[J];滄桑;2007年01期
10 廖雅琴;;清末民初婦女民事權利提高的原因探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傅學良;;對中國近代思想家解決我國人口過剩問題方案的述評[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徐偉;超越與救贖:神秘主義精神氣質與中國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學;2010年
3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4 潘祥超;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文遠;中國近代進化史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6 楊蘭;中國當代女性生存問題探析[D];吉林大學;2012年
7 王人博;中國近代憲政思潮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8 王芳恒;馮友蘭社會文化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9 李建英;烏托邦理想的超越與反思[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詹志和;佛陀與維納斯之約——近代佛學與近代美學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海霞;康有為儒家經典詮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正林;論章太炎的三重和諧思想[D];西北大學;2011年
3 沈玲玲;家庭之父性教育探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4 程再鳳;晚清紳士家庭的孩子們(1880-191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熊曉曼;傳教士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彥玲;毛澤東公平正義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龍玲;毛澤東消費經濟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8 李鋼;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下的領導干部政績觀研究[D];延安大學;2011年
9 王金婷;戊戌維新時期“興女學”思潮及其傳播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10 道如娜;三語教學條件下的教師合作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創(chuàng)風,曹子堅;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我國收入分配中的一個重要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2 紀玉山;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論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年05期
3 楊澤軍;論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問題[J];統(tǒng)計研究;1994年05期
4 陳麗;;淺談我國收入差距現狀、原因及對策[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倪迪;;城鄉(xiāng)勞動者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取得進展[J];中國改革;1988年09期
6 顧海良;正確認識和處理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yè)和個人的關系[J];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6年01期
7 高書生;當前收入分配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南開經濟研究;1998年02期
8 江可申,楊益東;消費需求不足、收入分配與農村經濟[J];東岳論叢;2000年03期
9 石秀詩;關于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問題[J];內蒙古宣傳;2001年05期
10 彭志遠;令中國宏觀經濟困惑的收入分配問題[J];計劃與市場;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爽;;從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看行業(yè)間收入分配的不公平[A];《資本論》與貧困問題研究——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朱芳漪;;基于馬克思的消費理論淺析我國消費需求不足問題[A];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第27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董國楹;;社會主義收入分配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A];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全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9年
4 謝小貴;高永;;落實科學發(fā)展觀 加強收入分配宏觀調控[A];科學發(fā)展觀與勞動保障問題研究[C];2005年
5 侯普光;;淺議我國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問題[A];全國高等財經院!顿Y本論》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6 阮宜勝;;論財政調節(jié)我國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A];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2007年會暨第五屆全國財稅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李維峰;;從國際金融危機看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困境——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啟示[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D)[C];2009年
8 范曉靜;;基于社會核算矩陣乘數的中國產業(yè)、居民相對收入分析[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張瑋東;;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A];科技創(chuàng)新與節(jié)能減排——吉林省第五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10 楊永善;;陜西省城鄉(xiāng)居民收入低,差距不斷拉大的問題亟待解決[A];陜西省體制改革研究會2006-2007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洪軒;通過公共政策調節(jié)收入分配[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本報評論員 劉晶瑤;改善收入分配,功夫應在收入分配外[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3 北京安邦咨詢研究員 周子勛;調整收入分配不能再“看上去很美”[N];上海證券報;2010年
4 郭鑫;以收入分配促經濟結構調整[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5 吳明;我國收入分配相當不均起點不公尤其嚴重[N];中國改革報;2006年
6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楊潔;“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須過“三關”[N];西安日報;2010年
7 證券時報記者 周宇;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N];證券時報;2010年
8 記者 任芳 單純剛;調整收入分配,需克三大難[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秋風;通過完善福利制度改變收入分配失衡局面[N];新農村商報;2010年
10 陳治軍;當前收入分配矛盾對經濟的影響[N];廠長經理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麗;收入分配與中等收入陷阱的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2 杜鵬;經濟發(fā)展中的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3 金振宇;我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及其對消費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高麗媛;權力結構影響收入分配的機制研究與模擬分析[D];吉林大學;2014年
5 文洋;收入分配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D];南開大學;2012年
6 牛似虎;收入分配、市場規(guī)模與工業(yè)化[D];遼寧大學;2011年
7 柴華奇;中國居民收入分配與經濟發(fā)展[D];西北大學;2003年
8 余玲錚;金融發(fā)展與收入分配:理論及中國的經驗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9 杜彥瑾;分配和諧的均衡理論、效應分析與制度設計[D];湖南大學;2009年
10 杜彥瑾;分配和諧的均衡理論、效應分析與制度安排[D];湖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林;我國市場化改革與城鎮(zhèn)居民收入分配[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楊巨;初次收入分配、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潛力[D];湘潭大學;2010年
3 范言慧;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D];湘潭大學;2003年
4 許玲;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安睿;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6 鄒麗花;我國收入分配公平理念的變遷[D];河海大學;2006年
7 劉元冠;走向分配正義——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的道德思考[D];中南大學;2002年
8 葉愛華;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9 余吉祥;分配制度變遷和現階段我國分配制度的選擇[D];武漢大學;2005年
10 楊子江;中國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應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202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2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