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優(yōu)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07 11:36
在新媒體時代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變革和完成現代轉型極為緊迫和必要,這項工作是做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重要命題。因此,需要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準確理解其科學內涵,系統(tǒng)分析其構成要素、具體類型、主要特征,充分發(fā)揮其導向、凝聚、控制、動力和創(chuàng)造功能,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人學理論、命運共同體思想、主體間性哲學思想和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從時空、內容和效果三個維度分析新媒體時代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帶來的機遇;從主體要素、客體要素和環(huán)境要素三個方面把握其挑戰(zhàn)。要從現狀調研、相關部門和相關人員三個方面認清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現狀,進而發(fā)現存在目標機制聯動不夠、動力機制后勁不足、運行機制相對低效和發(fā)展機制進行緩慢的問題,從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弊端和教育規(guī)?焖贁U張的負效應、多元文化背景下錯誤思潮的影響和大學精神的空心化、效率優(yōu)先的功利化和新興媒體的過度娛樂化、教學方式的機械化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化、主體認知的偏差和教育組織的應對不足分析問題的成因。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優(yōu)化要有效借鑒...
【文章來源】:西安理工大學陜西省
【文章頁數】: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現狀
1.2.2 國內研究現狀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創(chuàng)新點
2 相關學理闡釋
2.1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基本內容
2.1.1 科學內涵
2.1.2 構成要素
2.1.3 具體類型
2.1.4 主要特征
2.2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作用功能
2.2.1 導向功能
2.2.2 凝聚功能
2.2.3 控制功能
2.2.4 動力功能
2.2.5 創(chuàng)造功能
2.3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思想基礎
2.3.1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
2.3.2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
2.3.3 命運共同體思想
2.3.4 主體間性哲學思想
2.3.5 系統(tǒng)理論
3 新媒體時代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分析
3.1 新媒體時代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帶來的機遇
3.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維度
3.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維度
3.1.3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維度
3.2 新媒體時代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帶來的挑戰(zhàn)
3.2.1 新媒體時代給主體要素帶來的挑戰(zhàn)
3.2.2 新媒體時代給媒介要素帶來的挑戰(zhàn)
3.2.3 新媒體時代給環(huán)境要素帶來的挑戰(zhàn)
4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現狀、問題及成因分析
4.1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面臨的現狀
4.1.1 現狀調研分析
4.1.2 相關部門分析
4.1.3 相關人員分析
4.2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存在的問題
4.2.1 目標機制聯動不夠
4.2.2 動力機制后勁不足
4.2.3 運行機制相對低效
4.2.4 發(fā)展機制進行緩慢
4.3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問題的成因分析
4.3.1 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弊端和教育規(guī)模快速擴張的負效應
4.3.2 文化多元背景下錯誤思潮的影響和大學精神的空心化
4.3.3 效率優(yōu)先的功利化和新興媒體的過度娛樂化
4.3.4 教學方式的機械化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化
4.3.5 主體認知的差異和教育組織的應對不足
5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
5.1 國外新媒體環(huán)境下開展高校學生通識與公民教育的啟示
5.1.1 網絡基礎設施完善
5.1.2 網絡教育內容豐富
5.1.3 網絡教育形式多樣
5.2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的原則
5.2.1 主體性原則
5.2.2 主導性原則
5.2.3 系統(tǒng)性原則
5.2.4 實效性原則
5.3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優(yōu)化
5.3.1 以強化管理教育轉向實施引導教育
5.3.2 以偏好灌輸教育轉向注重啟發(fā)教育
5.3.3 將宏大敘事對接和嵌入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
5.4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
5.4.1 整合教育資源,優(yōu)化設計教學內容結構體系
5.4.2 加強主渠道建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素養(yǎng)與能力
5.4.3 構建師生網絡共享社區(qū),培育高校網絡自組織
5.4.4 提升高校學生新媒體素養(yǎng)
5.4.5 營造良好的現實與網絡環(huán)境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在校學習期間所發(fā)表的論文、參與課題研究及獲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發(fā)展理念:習近平網絡發(fā)展思想的基本遵循[J]. 姜濤,魯寬民.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8(03)
[2]“90后”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現狀研究——基于河南省10所高校的調查[J]. 馬福運,楊曉倩. 思想教育研究. 2017(11)
[3]高校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評[J]. 陳琳. 思想教育研究. 2017(11)
[4]借助媒體融合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思考[J]. 孫偉,胡穎.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7(11)
[5]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若干思考[J]. 張耀燦. 思想理論教育. 2017(07)
[6]網絡發(fā)展與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維護的邏輯關系[J]. 魯寬民,徐奇.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7(09)
[7]習近平網絡為民價值理念探析[J]. 魯寬民,徐奇.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17(01)
[8]新媒體視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困境[J]. 侯勇,紀維維.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7(02)
[9]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 張志剛.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6(14)
[10]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及其建構維度[J]. 歐陽光明,劉秉鑫. 思想理論教育. 2016(06)
本文編號:3481787
【文章來源】:西安理工大學陜西省
【文章頁數】: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現狀
1.2.2 國內研究現狀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創(chuàng)新點
2 相關學理闡釋
2.1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基本內容
2.1.1 科學內涵
2.1.2 構成要素
2.1.3 具體類型
2.1.4 主要特征
2.2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作用功能
2.2.1 導向功能
2.2.2 凝聚功能
2.2.3 控制功能
2.2.4 動力功能
2.2.5 創(chuàng)造功能
2.3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思想基礎
2.3.1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
2.3.2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
2.3.3 命運共同體思想
2.3.4 主體間性哲學思想
2.3.5 系統(tǒng)理論
3 新媒體時代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分析
3.1 新媒體時代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帶來的機遇
3.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維度
3.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維度
3.1.3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維度
3.2 新媒體時代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帶來的挑戰(zhàn)
3.2.1 新媒體時代給主體要素帶來的挑戰(zhàn)
3.2.2 新媒體時代給媒介要素帶來的挑戰(zhàn)
3.2.3 新媒體時代給環(huán)境要素帶來的挑戰(zhàn)
4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現狀、問題及成因分析
4.1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面臨的現狀
4.1.1 現狀調研分析
4.1.2 相關部門分析
4.1.3 相關人員分析
4.2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存在的問題
4.2.1 目標機制聯動不夠
4.2.2 動力機制后勁不足
4.2.3 運行機制相對低效
4.2.4 發(fā)展機制進行緩慢
4.3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問題的成因分析
4.3.1 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弊端和教育規(guī)模快速擴張的負效應
4.3.2 文化多元背景下錯誤思潮的影響和大學精神的空心化
4.3.3 效率優(yōu)先的功利化和新興媒體的過度娛樂化
4.3.4 教學方式的機械化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化
4.3.5 主體認知的差異和教育組織的應對不足
5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
5.1 國外新媒體環(huán)境下開展高校學生通識與公民教育的啟示
5.1.1 網絡基礎設施完善
5.1.2 網絡教育內容豐富
5.1.3 網絡教育形式多樣
5.2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的原則
5.2.1 主體性原則
5.2.2 主導性原則
5.2.3 系統(tǒng)性原則
5.2.4 實效性原則
5.3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優(yōu)化
5.3.1 以強化管理教育轉向實施引導教育
5.3.2 以偏好灌輸教育轉向注重啟發(fā)教育
5.3.3 將宏大敘事對接和嵌入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
5.4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
5.4.1 整合教育資源,優(yōu)化設計教學內容結構體系
5.4.2 加強主渠道建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素養(yǎng)與能力
5.4.3 構建師生網絡共享社區(qū),培育高校網絡自組織
5.4.4 提升高校學生新媒體素養(yǎng)
5.4.5 營造良好的現實與網絡環(huán)境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在校學習期間所發(fā)表的論文、參與課題研究及獲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發(fā)展理念:習近平網絡發(fā)展思想的基本遵循[J]. 姜濤,魯寬民.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8(03)
[2]“90后”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現狀研究——基于河南省10所高校的調查[J]. 馬福運,楊曉倩. 思想教育研究. 2017(11)
[3]高校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評[J]. 陳琳. 思想教育研究. 2017(11)
[4]借助媒體融合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思考[J]. 孫偉,胡穎.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7(11)
[5]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若干思考[J]. 張耀燦. 思想理論教育. 2017(07)
[6]網絡發(fā)展與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維護的邏輯關系[J]. 魯寬民,徐奇.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7(09)
[7]習近平網絡為民價值理念探析[J]. 魯寬民,徐奇.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17(01)
[8]新媒體視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困境[J]. 侯勇,紀維維.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7(02)
[9]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 張志剛.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6(14)
[10]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及其建構維度[J]. 歐陽光明,劉秉鑫. 思想理論教育. 2016(06)
本文編號:34817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48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