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學者關于“消滅私有制”的爭論
發(fā)布時間:2021-01-27 20:57
新時代條件下,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的呼聲愈加高漲。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所遇到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看待"消滅私有制",這就有必要厘清"消滅私有制"的相關爭論。學術界關于"消滅私有制"這一論斷的爭論焦點集中于"消滅私有制"的理論地位、針對對象、時間進程、現(xiàn)實關系、實現(xiàn)形式等問題之上。基于此,必須警惕敘述、歷史、理論與現(xiàn)實的二重割裂,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理性認識"消滅私有制"論斷,以期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的建構提供方法論上的支持。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42(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定位之辯:“目的”還是“手段”
二、對象之辯:“界限論”與“徹底論”
三、進程之辯:“長期并存”還是“初期并存”
四、現(xiàn)實之辯:“消滅私有制”與非公有制經(jīng)濟發(fā)展的矛盾
五、實現(xiàn)形式之辯:“公有制”還是“股份制”
六、余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消滅私有制到重建個人所有制: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概念的話語建構[J]. 吳照玉. 教學與研究. 2016(04)
[2]不消滅私有制也能徹底消滅剝削——兼及對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和利潤構成理論的修正[J]. 韓東屏. 河北學刊. 2014(05)
[3]“消滅私有制”不等于消滅非公有制經(jīng)濟[J]. 邱煒煌. 求實. 2011(06)
[4]也談對《共產(chǎn)黨宣言》中“消滅私有制”思想的理解——與耿步健先生商榷[J]. 郝貴生.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0(04)
[5]論正確理解《共產(chǎn)黨宣言》中的“消滅私有制”思想[J]. 耿步健.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09(06)
[6]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J]. 陳先達.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9(03)
[7]“擁有財產(chǎn)性收入”與“消滅私有制”——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辨正[J]. 康渝生. 理論探討. 2008(04)
[8]馬克思、恩格斯“消滅私有制”思想與社會主義的歷史經(jīng)驗[J]. 邊鵬飛,詹真榮. 科學社會主義. 2008(01)
[9]到底是誰誤解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如何理解馬恩關于“消滅私有制”的基本原理與同仁商榷[J]. 屈炳祥. 當代經(jīng)濟研究. 2007(08)
[10]從“消滅”到“發(fā)展”:私有制理論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J]. 曹霞. 當代經(jīng)濟研究. 2007(04)
本文編號:3003720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42(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定位之辯:“目的”還是“手段”
二、對象之辯:“界限論”與“徹底論”
三、進程之辯:“長期并存”還是“初期并存”
四、現(xiàn)實之辯:“消滅私有制”與非公有制經(jīng)濟發(fā)展的矛盾
五、實現(xiàn)形式之辯:“公有制”還是“股份制”
六、余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消滅私有制到重建個人所有制: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概念的話語建構[J]. 吳照玉. 教學與研究. 2016(04)
[2]不消滅私有制也能徹底消滅剝削——兼及對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和利潤構成理論的修正[J]. 韓東屏. 河北學刊. 2014(05)
[3]“消滅私有制”不等于消滅非公有制經(jīng)濟[J]. 邱煒煌. 求實. 2011(06)
[4]也談對《共產(chǎn)黨宣言》中“消滅私有制”思想的理解——與耿步健先生商榷[J]. 郝貴生.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0(04)
[5]論正確理解《共產(chǎn)黨宣言》中的“消滅私有制”思想[J]. 耿步健.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09(06)
[6]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J]. 陳先達.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9(03)
[7]“擁有財產(chǎn)性收入”與“消滅私有制”——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辨正[J]. 康渝生. 理論探討. 2008(04)
[8]馬克思、恩格斯“消滅私有制”思想與社會主義的歷史經(jīng)驗[J]. 邊鵬飛,詹真榮. 科學社會主義. 2008(01)
[9]到底是誰誤解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如何理解馬恩關于“消滅私有制”的基本原理與同仁商榷[J]. 屈炳祥. 當代經(jīng)濟研究. 2007(08)
[10]從“消滅”到“發(fā)展”:私有制理論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J]. 曹霞. 當代經(jīng)濟研究. 2007(04)
本文編號:30037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0037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