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視域下我國公共精神的問題與調適
本文關鍵詞:“善治”視域下我國公共精神的問題與調適 出處:《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作為一種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模式,善治的實現(xiàn)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協(xié)同支撐。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善治的實現(xiàn)需要強有力的社會公共精神作為內在支撐。但就目前我國公民的公共精神狀況來看,仍存在公共參與知識缺乏、公共參與意識淡薄、公共參與能力低下、公共品性亟待提升等問題。我國公共精神的生成與調適應兼顧公民個體的道德自律性與權利主體性,從構建權利義務向度的公共理性、道德倫理向度的公共德性、實踐主體向度的公共能力、整體和諧向度的公私關系等方面著手,為善治社會的實現(xiàn)提供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Abstract]:As a governance model for the maximization of public interest , the realization of good governance requires a coordinated support of politics , economy , culture and so on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 the realization of good governance requires a strong social public spirit as an internal support . However , in view of the public spirit situation of our citizens ,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 low public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 low public participation ability and public character .
【作者單位】: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B82-052
【正文快照】: 作為一種民主的政治與社會制度,善治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使經濟有效增長,社會和諧穩(wěn)定!吧浦巍睆娬{通過公民、社會與國家三者的互動、協(xié)調與合作,實現(xiàn)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當前我國實現(xiàn)善治面臨的一個重大障礙就在于公民公共精神的稀薄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峰;美國公民教育的基本內涵[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2 張峰;王丹萍;;我國大學生公民知識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3 陳付龍;;中西公共意識生長的文化路徑辨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鐘偉軍;宣勇;;現(xiàn)代社會中的公共精神成長與大學主體性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5 于海;公共精神、公共空間與公民社會──渥太華報告之六[J];社會;2000年12期
6 黃曉軍;靳永翥;;“善治”:一種社會和諧的美好愿景——“治理”范式下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與未來設計[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06期
7 黃建洪;施雪華;;論公共理性精神[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施雪華;黃建洪;;公共理性:不是什么和是什么[J];學習與探索;2008年02期
9 劉圣中;;私人性與公共性——公共權力的兩重屬性及其歸宿[J];浙江學刊;2003年02期
10 曹玲;胡凱;;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芻議[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富良,劉書英;從治理主體角度透視鄉(xiāng)村治理危機——河南省Z縣村支書、村主任現(xiàn)狀調查[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2 王萃萃;劉宏杰;;大安全觀下邊疆民族地區(qū)公共安全指標體系的建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3 張義忠;;《行政許可法》的善治理念與制度[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4 彭立群;;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劉箴;論新時期我國公共決策中的公眾政治參與[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蘇婷;經濟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J];安徽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7 金家厚,吳新葉;社區(qū)治理:對“社區(qū)失靈”的理論與實踐的思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雷歲江;孫榮;;“村權三分,三會村治”治理機制思考——對江蘇海州模式的考察[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2期
9 孟雷;王彥囡;李民;宋麗芬;;土地征收過程中的農民參與[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2期
10 吳昕春;;治理的層次及其基本內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詹承豫;劉星宇;;食品安全突發(fā)事件預警中的社會參與機制研究[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王艷秀;;現(xiàn)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帥學明;徐濤;;培育非政府組織推進我國行政體制改革[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四輯)[C];2009年
4 秦國柱;羅勇;;特區(qū)大學能否“殺出一條血路”——知識分子與大學的現(xiàn)代性悖論[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5 李平;余健明;;基層政府如何應對農村群體性事件[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6 程瑩;歐丹;;潮汕地區(qū)農村治理模式探析——以汕頭市澄海區(qū)溪南鎮(zhèn)西社村為個案[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7 陳生;陳依靜;;地方政府網絡輿論危機及其治理研究——基于南京“梧桐保衛(wèi)戰(zhàn)”的案例分析[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8 牛天秀;;首問問責:內涵、困境與對策[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陳華;;集體認同的變遷與重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組織基礎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譚英俊;;地方政府公共事務合作治理能力建設的路徑選擇[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前安;社區(qū)體育俱樂部與政府、市場、社區(qū)關系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徐婷;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國際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6 錢玉英;制度建設與中國地方政府決策機制優(yōu)化[D];蘇州大學;2010年
7 陳婧;政府公共信息資源協(xié)作管理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馬勇;歐盟科技一體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劉曉杰;和諧社會視閾下農村公共領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喬宇;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都市社區(qū)治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饒亞娟;研究型大學教師參與學術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郭俊梅;城市社區(qū)非政府公共組織及其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王璐;高校國際化人才素質指標體系構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紀瑩;大連市電子黨務發(fā)展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9 成麗詩;論服務型政府的道德責任[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路壯志;;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大學生公共精神塑造[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高峰;美國公民教育的基本內涵[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3 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維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趙穎;;亞里士多德公民品德理論對公民教育的啟示[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5 張峰;王丹萍;;我國大學生公民知識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陳振明;提高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府社會管理”課題的研究報告》[J];東南學術;2005年04期
7 宣勇;;論大學的自覺[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8 吳理財;對農民合作“理性”的一種解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胡炳仙;;權力集中與知識控制:“教育革命”時期的中國重點大學政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10 蔡海龍;;試論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公共性轉換[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井偉;;細思公共精神的培育[J];群文天地;2012年20期
2 翁劍青;;公共藝術與公共精神[J];藝術.生活;2007年03期
3 卞桂平;;公共精神的“倫理—道德”形態(tài)及其現(xiàn)實意蘊[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4 明恩溥;林欣;;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J];書摘;2002年12期
5 鄧莉雅;;論公民公共精神教育中權利向度與德性向度的統(tǒng)一[J];思想理論教育;2007年01期
6 高石磊;;中國社會公共精神的缺失與構建[J];求實;2014年06期
7 張洋;;理性引導公民公共精神[J];共產黨員;2012年16期
8 龍迎偉;;當代公共精神生活管理的客觀現(xiàn)實性與實現(xiàn)過程[J];求索;2006年08期
9 李言;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為公共精神加冕[J];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04期
10 卞桂平;;公共精神的倫理形態(tài)及邏輯進路[J];云南社會科學;201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潘忠宇;;培育公共精神 促進社會和諧[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2 錢海梅;;論和諧社會的公共精神[A];和諧社會 價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6年
3 ;二等獎論文摘要[A];第四屆珞珈國是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評論員 何翠云;官員更需具備公民意識與公共精神[N];中華工商時報;2012年
2 本報評論員 祝乃娟;國人缺乏公共精神[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年
3 雷振岳;管“閑事”提升公共精神[N];中國社會報;2013年
4 潘強恩;論公共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5 林春逸 劉鑫淼 馬寧;培育公共精神 構建和諧社會[N];廣西日報;2005年
6 龍興海;大力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N];光明日報;2007年
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副教授 趙愛玲;大力培育公共精神的兩個突破口[N];北京日報;2008年
8 張洋;理性引導公民公共精神[N];人民日報;2012年
9 張洋;理性引導公民公共精神[N];深圳特區(qū)報;2012年
10 郭長軍;大力弘揚公共精神[N];吉林日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道云;論新時期我國公共精神的培育[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郭李君;現(xiàn)代化視域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志平;政府善治模式下公共精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韋昌海;論我國現(xiàn)代公共精神的構建[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李曼;我國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韓志君;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
7 于虹;在公共領域中培育公共精神[D];西南財經大學;2013年
8 賀青慧;論鄉(xiāng)村公共精神及其建構[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9 張夢欣;新時期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10 梁曉玉;日本公民館在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及對我國的啟示[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752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37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