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指數(shù)框架下的國內(nèi)外股市溢出效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6 20:23
本文關鍵詞:溢出指數(shù)框架下的國內(nèi)外股市溢出效應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金融危機 股指期貨 溢出效應 溢出指數(shù)
【摘要】: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自由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世界資本市場之間的聯(lián)系也趨于緊密。由此可見,一個金融市場的收益和價格波動情況在受到自身效益的影響下還會受到其他市場運行效益的影響,即存在著溢出效應,包括均值溢出效應和波動溢出效應。當然,一個市場的收益情況在考慮溢出效應影響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宏觀調(diào)控等政策因素和突發(fā)事件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按照事件發(fā)生時間點分段研究不同時期的市場間的溢出情況,并綜合比較分析才能得出具有全面性的影響溢出效應關系變化的影響因素;诖,很多學者研究了金融危機爆發(fā)、B股市場開放、股權(quán)分置改革、股指期貨推出等事件背景下不同金融市場之間的關系變化,例如:趙留彥(2003)、王新軍(2011)等發(fā)現(xiàn)B股市場開放前后,股市之間的溢出效應存在顯著變化等。但是以往學者均著眼于單一事件的發(fā)生對溢出效應的影響,筆者認為這樣可能會造成最終結(jié)論判斷失誤,應該將研究時間范圍內(nèi)的所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一起考慮,從而確定溢出效應變化的原因。 本文對所搜集到的2005年至2013年的股票市場的收盤價交易信息分階段,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及2010年股指期貨推出背景下,中國股市與國際主要股市的波動溢出效應關系及變化。繼而,通過構(gòu)建溢出指數(shù),度量了股市間的溢出效應強度,定位金融市場角色。根據(jù)相關溢出效應強度的研究文獻來看,國內(nèi)學者使用溢出指數(shù)來度量溢出強度的不多,且使用的溢出指數(shù)構(gòu)建方法不具有穩(wěn)健性,例如:張良貴,石柱鮮(2011)、盛衛(wèi)峰,張兵(2011)等,而國外學者主要把研究重點放在國際股市上,針對中國股市與其他國際股市之間的溢出效應到底有多強?在這種溢出關系中,中國股市之于其他國家(地區(qū))的股市更多的是傾向于溢出的給予者還是溢出的接收者?另外,美國股市作為歷史悠久的國際性投機場所,那么中美兩國之間的波動溢出關系近年來又是如何變化的?對于不利的波動影響,例如次貸危機,我們是否能盡早察覺并躲過一劫?這些關乎我國股市乃至我國經(jīng)濟整體發(fā)展的問題,目前仍沒有相關參考文獻。 基于此,本文在現(xiàn)有國內(nèi)文獻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將所選時間范圍內(nèi)的兩大重要事件--次貸危機和股指期貨引入事件同時置于同一時間軸上,利用VAR模型分析和檢驗股市之間的均值溢出效應,基于MGARCH(1,1)-BEKK模型進行波動溢出效應檢驗,分析中國股市和與具有代表性的國際股市(美國、英國、香港)之間的溢出效應隨時間與事件的變化情況,從中推測效應變化背后的原因。然后,基于溢出指數(shù),直觀比較分階段狀態(tài)下中國股市與國際股市之間的整體溢出強度及其變化、凈雙向波動溢出強度及其變化,從而,可以為后面的研究者在研究不同股市的波動溢出強度時提供比較依據(jù),并支持投資者做出合理投資決策。最后,利用滾動窗技術(shù)得到動態(tài)溢出指數(shù)時序圖,從溢出指數(shù)的角度剖析股市之間的溢出效應關系變化情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金融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并沒有顯著增加,而股指期貨的引入為控制市場風險提供了可能。中國與其他國際股市的雙向凈波動溢出強度研究表明,香港股市與我國股市的波動溢出效應最強,而中美兩國股市的波動溢出效應正在逐步變強,投資者可以根據(jù)雙方的股市效益變化來預測股市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金融危機 股指期貨 溢出效應 溢出指數(shù)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工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F831.51
【目錄】:
- 摘要2-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緒論11-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11-12
- 1.2 文獻綜述12-15
- 1.2.1 股市間溢出效應研究綜述12-14
- 1.2.2 溢出強度度量研究綜述14-15
- 1.3 研究思路與框架15-19
- 1.3.1 研究思路15-17
- 1.3.2 研究框架17-18
- 1.3.3 創(chuàng)新之處18-19
- 第二章 本文相關研究的理論分析19-29
- 2.1 VAR模型19
- 2.2 VAR-GARCH(1,1)-BEKK模型19-22
- 2.3 溢出效應檢驗22-24
- 2.3.1 Wald檢驗22-23
- 2.3.2 似然比檢驗23-24
- 2.4 溢出指數(shù)構(gòu)建24-29
- 2.4.1 預測誤差方差分解24-25
- 2.4.2 基于Cholesky分解的溢出指數(shù)25-27
- 2.4.3 基于廣義預測誤差方差分解的溢出指數(shù)27-29
- 第三章 國內(nèi)外股市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29-46
- 3.1 數(shù)據(jù)的選取、劃分及檢驗29-31
- 3.2 VAR模型的構(gòu)建及檢驗31-34
- 3.3 國內(nèi)外股市間均值溢出效應研究34-37
- 3.4 股市間波動溢出效應研究37-44
- 3.4.1 BEKK-GARCH(1,1)模型估計37-42
- 3.4.2 波動溢出效應檢驗42-44
- 3.5 本章小結(jié)44-46
- 第四章 基于溢出指數(shù)的溢出效應強度測算46-58
- 4.1 均值溢出強度計算46-50
- 4.1.1 Cholesky分解下的均值溢出強度分析46-49
- 4.1.2 基于GVD的溢出指數(shù)測算均值溢出強度49-50
- 4.2 波動溢出強度計算50-56
- 4.2.1 波動序列構(gòu)建50-51
- 4.2.2 基于Cholesky分解測算波動溢出強度51-52
- 4.2.3 基于GVD的溢出指數(shù)測算波動溢出強度52-54
- 4.2.4 動態(tài)波動溢出指數(shù)趨勢分析54-56
- 4.3 本章小結(jié)56-58
- 第五章 結(jié)論與建議58-60
- 5.1 結(jié)論58-59
- 5.2 政策建議59-60
- 參考文獻60-64
- 附錄64-66
- 致謝66-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繼紅;王浣塵;;我國貨幣政策是否響應股市泡沫的實證分析[J];財貿(mào)經(jīng)濟;2006年03期
2 樊智,張世英;多元GARCH建模及其在中國股市分析中的應用[J];管理科學學報;2003年02期
3 魏宇;;滬深300股指期貨的波動率預測模型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0年02期
4 余元全;余元玲;;股價與我國貨幣政策反應:基于泰勒規(guī)則的實證研究[J];經(jīng)濟評論;2008年04期
5 張兵;封思賢;李心丹;汪慧建;;匯率與股價變動關系:基于匯改后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J];經(jīng)濟研究;2008年09期
6 張良貴;石柱鮮;;我國股市行業(yè)間的收益與波動溢出效應研究——基于VAR模型構(gòu)造溢出指數(shù)[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年06期
7 張碧瓊,李越;匯率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影響是否存在:從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ARDL-ecm)得到的證明[J];金融研究;2002年07期
8 趙留彥,王一鳴;A、B股之間的信息流動與波動溢出[J];金融研究;2003年10期
9 鄧q,
本文編號:8652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qihuoqq/8652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