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對中國經濟和就業(yè)的影響
本文選題:碳稅 + 動態(tài)一般均衡模型; 參考:《經濟縱橫》2011年10期
【摘要】:本文借助動態(tài)一般均衡(CGE)模型——MCHUGE模型來模擬分析征收碳稅對中國經濟的產出影響和就業(yè)影響。研究發(fā)現征收碳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也沒有消減企業(yè)就業(yè)崗位,但對我國各產業(yè)影響不盡相同。因此,應設計合理的碳稅制度,選擇正確的實施方式,制定相關行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MCHUGE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carbon tax on the output and employment of Chinese economy. It is found that the levy of carbon tax has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has not reduced the employment of enterprises, but it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we should design a reasonable carbon tax system, choose the right way of implementation, and formulate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for related industries.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2010年度國家自科基金項目“基于博弈論的二氧化碳減排稅收政策研究”(編號:71003057)的成果
【分類號】:X196;F124;F24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曹靜;;走低碳發(fā)展之路:中國碳稅政策的設計及CGE模型分析[J];金融研究;2009年12期
2 張明文;張金良;譚忠富;王東海;;碳稅對經濟增長、能源消費與收入分配的影響分析[J];技術經濟;2009年06期
3 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10期
4 王燦;陳吉寧;鄒驥;;基于CGE模型的CO_2減排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文秀;吳開亞;劉曉薇;朱勤;;碳減排經濟手段及其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4期
2 黃靜;馮娜娜;;2000-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費與碳排放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1年09期
3 蔡巖兵;王云洋;;碳稅征收對山東地區(qū)經濟的影響[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4 張志仁;中國能源稅制改革的趨勢分析[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2004年01期
5 朱斌;王啟明;;我國環(huán)境稅改革方案與路徑選擇的經濟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18期
6 叢穎睿;宗剛;;關于完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思考[J];中國城市經濟;2012年02期
7 張景華;;碳稅的產業(yè)競爭力效應分析[J];財經科學;2011年06期
8 李巖巖;趙湘蓮;;我國開征碳稅的稅率問題研究——以石化塑膠行業(yè)為例[J];財經論叢;2011年01期
9 王文舉;范允奇;;碳稅對區(qū)域能源消費、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影響實證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04期
10 張明喜;;我國開征碳稅的CGE模擬與碳稅法條文設計[J];財貿經濟;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磊;;淺析碳稅、碳交易與中國低碳經濟的發(fā)展[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二卷)[C];2010年
2 劉惠榮;楊凡;;《京都議定書》對我國碳稅制度的影響[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3 耿偉;徐雙雙;;碳稅、碳排放權與技術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研究[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下)[C];2011年
4 薛鋼;;關于我國碳稅設計中的次優(yōu)選擇研究[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ㄒ唬C];2010年
5 李稻葵;汪進;;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經濟學分析與預測[A];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報告(總第3期)[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俞萍萍;激勵政策下發(fā)電企業(yè)可再生能源戰(zhàn)略投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2 李元龍;能源環(huán)境政策的增長、就業(yè)和減排效應: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易經緯;廣東電力低碳轉型研究:路徑、政策和價值[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4 倪外;基于低碳經濟的區(qū)域發(fā)展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閆云鳳;中國對外貿易的隱含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薛睿;中國低碳經濟發(fā)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7 孫寧;氣候變化對制造業(yè)的經濟影響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8 歐陽澍;基于低碳發(fā)展的我國環(huán)境制度架構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9 劉婧;基于強度減排的我國碳交易市場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10 郭正權;基于CGE模型的我國低碳經濟發(fā)展政策模擬分析[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莉莉;化學工業(yè)節(jié)能減排問題分析與政策建議[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2 韓嘯;清潔發(fā)展機制的中外經濟合作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3 姜卓青;歐盟發(fā)展低碳經濟對中國的啟示[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4 齊敏;我國低碳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與評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藍美麗;FDI對中國工業(yè)部門碳排放影響研究[D];山東經濟學院;2011年
6 鄢敏;碳排放規(guī)制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王春杰;基于低碳經濟的西安城市發(fā)展路徑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鐘欽才;基于氣候變化的我國碳稅法律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李雪野;基于低碳及空箱調租的集裝箱海運網絡優(yōu)化[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10 郭均超;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動對產業(yè)結構影響的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峰;王玫雯;;節(jié)能減排 只能一路前行[J];中國城市經濟;2008年03期
2 李紹榮,耿瑩;中國的稅收結構、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J];經濟研究;2005年05期
3 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10期
4 陳文穎,高鵬飛,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減排對中國能源系統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3期
5 陳文穎,高鵬飛,何建坤;二氧化碳減排對中國未來GDP增長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6 王燦;陳吉寧;鄒驥;;基于CGE模型的CO_2減排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12期
7 王燦,陳吉寧,鄒驥;氣候政策研究中的數學模型評述[J];上海環(huán)境科學;2002年07期
8 王燦,陳吉寧,鄒驥;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理論及其在氣候變化研究中的應用[J];上海環(huán)境科學;2003年03期
9 陳釗,陸銘,金煜;中國人力資本和教育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對于面板數據的估算[J];世界經濟;2004年12期
10 魏濤遠,格羅姆斯洛德;征收碳稅對中國經濟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安琳;大專畢業(yè)生的擇業(yè)心態(tài)剖析[J];重慶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2 張素芝,董連闊;完善自我 正確擇業(yè) 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zhàn)[J];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3 何曉升;;學生頂崗實習與就業(yè)淺析[J];河南化工;2008年08期
4 許濤;對高校在校學生創(chuàng)辦公司現象的探討[J];重慶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5 王爾新;關于?粕蜆I(yè)工作的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6 周興中;談加入WTO后高職教育改革及畢業(yè)生就業(yè)指導[J];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羅潤東;中國城鄉(xiāng)勞動力就業(yè)中的互動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2年02期
8 楊岳瑩;淺析“失業(yè)”與“再就業(yè)”[J];福建輕紡;2002年09期
9 楊麗敏;試論高職高專文化素質教育與就業(yè)指導的有機結合[J];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1期
10 張羽鸝,孫鴻;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過程中的誠信意識[J];石油教育;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磊;;淺析碳稅、碳交易與中國低碳經濟的發(fā)展[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二卷)[C];2010年
2 劉常榮;;高度警惕和謹慎應對華爾街金融風暴的災難性襲擊[A];2009年度中國總會計師優(yōu)秀論文選[C];2011年
3 齊建國;;中國經濟:十一五期間的大趨勢——循環(huán)經濟與財富[A];第二屆中國財富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蔡德發(fā);毛思佳;陳君;;碳稅的經濟分析與規(guī)制設計[A];2012年度(第十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5 王軍;;2012年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A];中國經濟年會(2011-2012)會刊[C];2012年
6 李金鳳;趙麗清;龐博;;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來看我國征收“碳稅”的合理性[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第6分會場-綠色經濟與沿海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薛鋼;;關于我國碳稅設計中的次優(yōu)選擇研究[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ㄒ唬C];2010年
8 歐陽勤;;中國經濟的全球化[A];2002年電子陶瓷及其在真空電子行業(yè)中應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9 張世賢;;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從全球化視角看中國經濟是否過熱[A];投資增長速度研究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王云力;張鐵星;;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挑戰(zhàn)[A];論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潔;有失公平,法國碳稅法案遭否決[N];中國稅務報;2010年
2 傅云威;“碳稅”方案因何鳳凰變雞[N];經濟參考報;2011年
3 傅云威;澳“碳稅”方案緣何成眾矢之的[N];中國信息報;2011年
4 郭紅雨 李芙蓉;成眾矢之的,,澳能否將“碳稅”進行到底[N];中國稅務報;2011年
5 聯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國際環(huán)境資源監(jiān)督管理機構 相英偉;中國應加快建立碳稅制度[N];中國財經報;2011年
6 傅云威;撕裂的“碳稅”[N];經濟參考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鐘良;橫琴或首征“碳稅”[N];21世紀經濟報道;2011年
8 ;法國初步提出征收家庭碳稅標準[N];財會信報;2009年
9 環(huán)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氣候變化與清潔發(fā)展機制工作組 談堯;中國該實行怎樣的碳稅制度[N];中國財經報;2009年
10 吳睿鶇;碳稅開征不能損害公眾福利[N];中國礦業(yè)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曉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2 于娟;碳稅循環(huán)政策在農村能源結構調整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7年
3 熊德義;中國經濟增長的制度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4 胡琦;增長循環(huán)中的衰退與轉型[D];復旦大學;2005年
5 丁劍平;中國經濟國際一體化進程的實證研究[D];日本一橋大學;2000年
6 樸正守;中韓相互投資對兩國經濟增長的比較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7 任鋼建;美國社區(qū)學院升學與就業(yè)雙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8 王瑞彬;美國氣候政策之辯(2001-2008):支持聯盟框架視角[D];外交學院;2009年
9 張明文;中國煤電產業(yè)鏈協調發(fā)展的優(yōu)化模型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9年
10 周玉梅;中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玉麗;中國金融自由化改革及政策選擇[D];四川大學;2006年
2 吳政學;中國造船業(yè)的發(fā)展方向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3 王穎;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7年
4 賈穎;中國與東盟產業(yè)內貿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邱平;金融危機形勢下我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探析[D];南昌大學;2009年
6 胡靜;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的中歐經濟摩擦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7 曲忠慶;中國商業(yè)銀行國際化經營發(fā)展問題探討[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8 周曉舟;美國經常賬戶逆差調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8年
9 甘露;法國電力建設對我國的借鑒意義[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10 彭淑芬;香港在中國經濟中的定位與作用[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836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208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