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商品、資本與信用及其相互關(guān)系——兼論馬克思均衡和非均衡理論的當代價值
本文選題:馬克思 + 商品 ; 參考:《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3年03期
【摘要】:商品、資本與信用是馬克思經(jīng)濟學的三大核心要素。它們聯(lián)系緊密,相互作用。馬克思均衡與非均衡理論以商品為紐帶,以資本為媒介,以信用為基礎(chǔ),通過其構(gòu)建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模型,旨在揭示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固有矛盾和社會總供求非均衡的必然性。其關(guān)于資本主義內(nèi)在矛盾發(fā)生、發(fā)展和激化的規(guī)律性認識和精辟分析,對于完善中國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yè)股份制改革,充分發(fā)揮資本市場功能,防范金融風險,加強宏觀調(diào)控,保持社會經(jīng)濟總量的均衡都有著重要啟示。
[Abstract]:Commodity, capital and credit are the three key elements of Marx's economics. They are closely linked and interact. Marx equilibrium and non equilibrium theory, based on goods as the link, capital as the medium, and based on credit, is designed to reveal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and society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rough the balanced model of the total supply and the total dem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total supply and demand, the regular understanding and the incis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develop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of capitalism,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shareholding system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full pla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apital market, the prevention of the financial risk,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e balance of the total social economy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項目編號:11JZD00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研究”[項目編號:12AZD03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A811.6;F091.9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建才;《資本論》起點商品性質(zhì)探[J];青海社會科學;1983年01期
2 曹新;馬克思關(guān)于宏觀調(diào)控的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學習與探索;1994年06期
3 夏春玉;馬克思的流通理論及其評價[J];當代經(jīng)濟科學;1997年03期
4 李世華;正確評價馬克思的社會發(fā)展理論——與余樹聲同志商榷[J];人文雜志;1992年02期
5 徐洋;《資本論》的四個手稿[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2年08期
6 周宏;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批判中的辯證思維方法[J];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7 張一兵,汪浩斌;馬克思真的沒有使用過“資本主義”一詞嗎?[J];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04期
8 陳俊明;唯物辯證法的徹底運用──《資本論》終篇研究之十[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9 鄧水蘭;論《資本論》的市場經(jīng)濟理論[J];經(jīng)濟評論;1999年03期
10 劉炯忠;論《資本論》開端的商品的性質(zhì)問題[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葉志堅;;馬克思文化思想論析[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gòu)建[C];2004年
2 劉英杰;;從三個“悖論”看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演變及重新界定[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楊文極;;“異化勞動”與“以人為本”——重讀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張帆;張艾清;;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個人權(quán)利保障的價值意蘊[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3輯)[C];2010年
5 張玉琛;;淺論馬克思的社會觀及其對當今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啟示[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6 呂國輝;朱浩;;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小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9·理論?C];2009年
7 戴勁;;馬克思和胡塞爾論生活世界問題[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8 馬鎣伯;;第一講 為什么要認真讀點馬列原著?[A];認真讀點馬列原著20講[C];2006年
9 張奎良;;哲學革命變革的源頭和對“歷史之謎的解答”——紀念馬克思寫作(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160年[A];全國"唯物史觀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當代意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黃樹光;周青鵬;;論馬克思的自然科學觀[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科技導(dǎo)報》副主編 蔡德誠;馬克思:千年第一思想家[N];社會科學報;2002年
2 ;馬克思關(guān)于道德的一個論斷[N];學習時報;2004年
3 ;國內(nèi)高校“馬克思研究熱”及其提出的問題[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2年
4 朱立元;不應(yīng)制造“兩個馬克思”對立的新神話[N];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本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梁曉華;踏尋馬克思的足跡[N];光明日報;2002年
6 徐覺哉;馬克思之墓[N];社會科學報;2003年
7 華東師大哲學系 潘德榮;誰在制造馬克思?[N];社會科學報;2003年
8 記者 曉華;第四屆國際馬克思大會在巴黎召開[N];社會科學報;2004年
9 伍俊斌;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N];學習時報;2007年
10 高放;馬克思不是這個意思[N];北京日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飛;馬克思對資本的批判及其現(xiàn)實意義[D];蘇州大學;2010年
2 曹瑞明;馬克思“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當代解讀[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華;“新哲學”大眾化運動研究[D];揚州大學;2011年
4 張琳;現(xiàn)代性的信仰困境與信仰塑造[D];復(fù)旦大學;2012年
5 張劍抒;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蘊及其當代境遇[D];吉林大學;2004年
6 王永山;馬克思與費爾巴哈[D];蘇州大學;2004年
7 趙士兵;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視閾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周宏;理解與批判[D];南京大學;2002年
9 顧習龍;馬克思資本理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D];蘇州大學;2012年
10 常江;馬克思的歷史觀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正孫;馬克思和老子人與自然關(guān)系思想比較[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2 羅伯中;論馬克思早年政治哲學[D];湘潭大學;2003年
3 孫江;馬克思的城市批判理論[D];蘇州大學;2004年
4 秦怡紅;論馬克思的社會理想[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任東景;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河南大學;2005年
6 宋強玲;馬克思自然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孫愛國;從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看全球化[D];山東大學;2005年
8 張義桂;馬克思理論觀探析[D];武漢大學;2005年
9 霍君輝;馬克思和諧思想初探[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姚志國;論馬克思對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繼承與超越[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688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86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