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經濟論文 > 經濟思想論文 >

我國城鄉(xiāng)教育回報率差異研究——基于CHIP2002數據的實證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3-20 08:34

  本文選題:城鄉(xiāng)教育回報率 切入點:教育年限 出處:《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我國城鄉(xiāng)教育回報率存在較大差異,以Mincer方程為基礎,利用CHIP2002數據,可以有效地考察城鄉(xiāng)教育回報率的差異。以受教育年限為解釋變量,加入性別、家庭背景等控制變量進行回歸的結果表明,城鄉(xiāng)年教育回報率差距為3.40%,再加入職位性質與產業(yè)類型控制變量后,城鄉(xiāng)年教育回報率差距縮小為3.09%。以文化水平為虛擬變量的回歸結果表明,城鄉(xiāng)教育回報率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兩個階段存在顯著的結構性差異。總體上看,城鎮(zhèn)樣本中等、高等階段的教育回報率均高于農村樣本。研究表明,在收入差異和教育回報率差異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城鄉(xiāng)之間可能形成教育—收入的"馬太效應"。
[Abstract]: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returns in China. Based on the Mincer equation and using CHIP2002 data, the differences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returns can be effectively investigated.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other control variables show that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return rate is 3.40%. After adding the control variables of position nature and industry typ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return is 3.40%. The retur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reduced to 3.09%. The regression results with education level as virtual variable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returns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general, the sampl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moderate. The higher education return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rural sampl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come difference and education return difference, the Matthew effect of education-income may be forme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防止城鎮(zhèn)失業(yè)家庭貧困代際傳遞研究”(08JA790107) 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重點項目“福建省統(tǒng)籌城鄉(xiāng)就業(yè)問題研究”(2008A030)
【分類號】:F0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曉飛;;我國農村教育回報率變動及其涵義[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5期

2 姚先國,張海峰;中國教育回報率估計及其城鄉(xiāng)差異分析——以浙江、廣東、湖南、安徽等省的調查數據為基礎[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3 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選擇偏差、比較優(yōu)勢與教育的異質性回報∶基于中國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4年04期

4 侯風云;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收益率研究[J];經濟研究;2004年12期

5 高夢滔;姚洋;;農戶收入差距的微觀基礎:物質資本還是人力資本?[J];經濟研究;2006年12期

6 袁誠;張磊;;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學收益的觀察[J];經濟研究;2009年05期

7 侯風云;中國城鎮(zhèn)人力資本收益率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劉生龍;;教育和經驗對中國居民收入的影響——基于分位數回歸和審查分位數回歸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04期

9 錢爭鳴;易瑩瑩;;中國教育收益率統(tǒng)計估計與分析——基于參數和半參數估計方法的比較[J];統(tǒng)計研究;2009年07期

10 鐘甫寧;劉華;;中國城鎮(zhèn)教育回報率及其結構變動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良;;惠民政策對農民工工資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6期

2 易瑩瑩;;我國農村就業(yè)人口的教育收益率測度——基于半參數計量模型的估計[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5期

3 王云多;;個人教育收入差距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02期

4 雷雙成;易南;;甘肅省人力資本教育投資狀況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09期

5 吳睿;王德祥;;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與農村扶貧效率關系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毛乃佳;鄭琦;祝鳳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居民教育投入差距與教育差距——基于我國的實證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7 方少勇;李強;;江西集體林區(qū)勞動力流動中的教育投資回報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湯敏;;關于擴招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2期

9 王明進;岳昌君;;個人教育投資風險的計量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2期

10 黃平;馬春華;;有關中國農村外出務工者培訓的相關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直慶;王林輝;;權力制衡和“控制權回報”——我國農村村莊經濟組織公司治理結構分析[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陸銘;;全球化與城市化: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改革、收入不平等與經濟發(fā)展(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挑戰(zhàn)與應對”經濟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申濤;和榮;楚文杰;周曉娜;;北京市城鎮(zhèn)居民收入差距的微觀分析——對教育收益率的初步估計[A];北京市第十五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獲獎論文集[C];2009年

4 李谷成;馮中朝;范麗霞;;教育、健康與農民收入增長——來自轉型期湖北農村的證據[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屆湖北科技論壇“三農問題與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分論壇論文集[C];2005年

5 劉澤云;;中國城鎮(zhèn)地區(qū)私人教育收益率研究述評:1981-2001年[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二)[C];2004年

6 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2005年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況的調查分析[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劉彥偉;岳昌君;;教育借貸、人力資本積累與工作找尋[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刀福東;;傣族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回報初探[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9 吳克明;;勞動力流動與中國城鎮(zhèn)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吳克明;;教育的收入功能新探:工作流動的視角[A];2007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宇輝;高等教育視角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袁暉光;中國高校擴招背景下大學生就業(yè)和工資調整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3 劉祥琪;我國征地補償機制及其完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孫旭;人力資本及其對中國省區(qū)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5 劉冰;企業(yè)在職培訓與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形成[D];浙江大學;2009年

6 燕玉鐸;我國高等教育生產率及其增長方式優(yōu)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郭鳳鳴;中國城鎮(zhèn)勞動力市場中性別工資差異的經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敬賢;現階段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陳瑞祥;公共部門人力資本定價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劉霽雯;我國居民收入與國內旅游消費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文俊;河南省農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決策調查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政;湖南農民區(qū)域收入差距分析[D];湘潭大學;2010年

3 肖海姣;遼寧省宏觀經濟投資效率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4 許福嬌;居民教育收益率的估計[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5 張玉璽;高校助學貸款成本收益分析[D];浙江財經學院;2011年

6 朱璐璐;制造業(yè)外來務工人員人力資本投資及收益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田磊磊;山東省金融發(fā)展與收入分配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肖蜜蜜;重慶市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變動趨勢的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桑操;我國教育回報水平的估算與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張秀娟;高等教育財政支出與收入分配差距關系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風云;農村外出勞動力收益與人力資本狀況相關性研究[J];財經研究;2004年04期

2 林光彬;等級制度、市場經濟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擴大[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3 朱國宏;;中國教育投資的收益:內部收益率的衡量[J];復旦教育;1992年03期

4 陳曉宇,閔維方;我國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5 吳克明;田永坡;;勞動力流動與教育收益率:理論與實證[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劉漢全;中國農業(yè)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收入效應分析[J];江漢論壇;1996年05期

7 王德文;蔡f ;張國慶;;農村遷移勞動力就業(yè)與工資決定: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J];經濟學(季刊);2008年04期

8 諸建芳,王伯慶,恩斯特·使君多福;中國人力資本投資的個人收益率研究[J];經濟研究;1995年12期

9 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選擇偏差、比較優(yōu)勢與教育的異質性回報∶基于中國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4年04期

10 侯風云;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收益率研究[J];經濟研究;2004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伯格;索爾蒂斯;范國睿;王佩雄;;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與教育[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9年03期

2 饒志明;論企業(yè)行為規(guī)范化的兩個基本前提及其構建[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3 張金麟;個人(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均衡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1年09期

4 胡永遠;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一個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3年01期

5 劉智勇;胡永遠;易先忠;;異質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04期

6 李佳供,張少鹿;略論經濟增長方式[J];經濟體制改革;1996年03期

7 李佳洪,張少鹿;對經濟增長方式幾個問題的研究[J];當代財經;1996年08期

8 高惠彬,滕穎;“SD”方法在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企業(yè)發(fā)展研究中的應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1988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

本文編號:163830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63830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48e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