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稿:“一拆暴富”后的悲喜變奏
發(fā)布時間:2021-01-02 05:46
在我國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對土地的需求日漸加大,使得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越發(fā)稀缺,“拆遷”成為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拆遷不僅僅是把被拆遷人從原來的地方“遷移”到一個新的地方,從本質(zhì)上來講,該過程意味著在一個新的自然與新的社會條件下,對被拆遷人的生活世界進行“再結構”的過程。如何引導失地農(nóng)民盡快適應新生活、創(chuàng)造新生活、享受新生活,讓失地農(nóng)民提升素質(zhì),真正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這是一個需要探索、研究、解決的大課題,也是城市化進程中各地都無法回避的共性問題。拆遷,不僅改造了“城中村”,也讓“村中人”轉變?yōu)榱恕俺侵腥恕薄K麄內(nèi)绾蚊鎸ν蝗缙鋪淼呢敻?在融入城市的道路上,他們還有多遠?當農(nóng)民失去土地后,靠拆遷得來的補償又可以讓他們“富”多久?對于局外人而言,又該如何看待拆遷戶,如何審視因拆遷而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為此,我們設計開展一個基于杭州拆遷故事的深度報道。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1 作品:“一拆暴富”后的悲喜變奏
1.1 財富迷途
1.1.1 燙手的“巨款”
1.1.2 得財容易守財難
1.2 家歸何處
1.2.1 消失的家
1.2.2 安置房追蹤
1.3 為何奮斗
1.3.1 “拆二代”的創(chuàng)業(yè)夢
1.3.2 “拆二代”的相親困局
2 專家解讀:應引導失地農(nóng)民走出“拆遷暴富”的精神困境
3 作品闡述
3.1 選題緣起
3.2 價值和意義
3.3 研究背景
3.4 設計思路
3.5 創(chuàng)新價值與不足
參考文獻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新聞主義文學化寫作方式對人物特稿的影響[J]. 袁潔. 視聽. 2017(07)
[2]論新聞采訪對象選擇與媒體責任體系構建——以新華社稿件《現(xiàn)在該不該買房》為例[J]. 張德勝.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7(05)
[3]負面事件新聞報道的媒體框架建構——一個認知-情緒的事后解釋模型[J]. 張結海.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6(11)
[4]框架視野下的農(nóng)村征地拆遷報道——以《人民日報》近10年有關報道為例[J]. 王平,宋思邈. 新聞知識. 2016(08)
[5]新媒體時代人物特稿的采寫——以《人物》雜志報道為例[J]. 楊鵬. 青年記者. 2015(24)
[6]社會轉型語境中的人物特稿研究[J]. 盛芳.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5(04)
[7]對《人民日報》農(nóng)村征地拆遷議題的實證分析——以20082014年為例[J]. 馮迪,王平,朱旖旎. 今傳媒. 2015(06)
[8]人物類特稿敘事規(guī)律探析——以改版后《人物》為例[J]. 方毅華,孫芙佳.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01)
[9]“惡政府”?“弱拆遷戶”?——拆遷沖突議題的媒介建構[J]. 何志武,朱秀凌. 新聞大學. 2014(01)
[10]新聞人物特稿中的判斷性敘述[J]. 田苗苗. 新聞前哨. 2013(08)
碩士論文
[1]征地暴富老年人口的人際交往研究[D]. 張鵬.北京建筑大學 2017
[2]撤村建居社區(qū)居民社會認同研究[D]. 林玲麗.浙江工商大學 2017
[3]《新京報》拆遷報道中地方政府形象研究[D]. 丁莉.南京師范大學 2016
[4]城市化進程中杭州城北城郊結合帶安置房設計研究[D]. 沈國通.浙江大學 2015
[5]《南方都市報》房屋拆遷報道研究(2008-2012)[D]. 葛育民.南京大學 2013
[6]人物類特稿特點研究[D]. 張瑋桐.吉林大學 2009
[7]框架理論下的我國房屋拆遷報道研究[D]. 趙洪浪.蘭州大學 2008
[8]新聞評論在當代的發(fā)展研究[D]. 周宇.湖南大學 2007
[9]杭州城中村改造研究[D]. 應四愛.浙江大學 2005
[10]中國典型人物報道創(chuàng)新研究[D]. 麥尚文.暨南大學 2005
本文編號:2952774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1 作品:“一拆暴富”后的悲喜變奏
1.1 財富迷途
1.1.1 燙手的“巨款”
1.1.2 得財容易守財難
1.2 家歸何處
1.2.1 消失的家
1.2.2 安置房追蹤
1.3 為何奮斗
1.3.1 “拆二代”的創(chuàng)業(yè)夢
1.3.2 “拆二代”的相親困局
2 專家解讀:應引導失地農(nóng)民走出“拆遷暴富”的精神困境
3 作品闡述
3.1 選題緣起
3.2 價值和意義
3.3 研究背景
3.4 設計思路
3.5 創(chuàng)新價值與不足
參考文獻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新聞主義文學化寫作方式對人物特稿的影響[J]. 袁潔. 視聽. 2017(07)
[2]論新聞采訪對象選擇與媒體責任體系構建——以新華社稿件《現(xiàn)在該不該買房》為例[J]. 張德勝.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7(05)
[3]負面事件新聞報道的媒體框架建構——一個認知-情緒的事后解釋模型[J]. 張結海.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6(11)
[4]框架視野下的農(nóng)村征地拆遷報道——以《人民日報》近10年有關報道為例[J]. 王平,宋思邈. 新聞知識. 2016(08)
[5]新媒體時代人物特稿的采寫——以《人物》雜志報道為例[J]. 楊鵬. 青年記者. 2015(24)
[6]社會轉型語境中的人物特稿研究[J]. 盛芳.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5(04)
[7]對《人民日報》農(nóng)村征地拆遷議題的實證分析——以20082014年為例[J]. 馮迪,王平,朱旖旎. 今傳媒. 2015(06)
[8]人物類特稿敘事規(guī)律探析——以改版后《人物》為例[J]. 方毅華,孫芙佳.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01)
[9]“惡政府”?“弱拆遷戶”?——拆遷沖突議題的媒介建構[J]. 何志武,朱秀凌. 新聞大學. 2014(01)
[10]新聞人物特稿中的判斷性敘述[J]. 田苗苗. 新聞前哨. 2013(08)
碩士論文
[1]征地暴富老年人口的人際交往研究[D]. 張鵬.北京建筑大學 2017
[2]撤村建居社區(qū)居民社會認同研究[D]. 林玲麗.浙江工商大學 2017
[3]《新京報》拆遷報道中地方政府形象研究[D]. 丁莉.南京師范大學 2016
[4]城市化進程中杭州城北城郊結合帶安置房設計研究[D]. 沈國通.浙江大學 2015
[5]《南方都市報》房屋拆遷報道研究(2008-2012)[D]. 葛育民.南京大學 2013
[6]人物類特稿特點研究[D]. 張瑋桐.吉林大學 2009
[7]框架理論下的我國房屋拆遷報道研究[D]. 趙洪浪.蘭州大學 2008
[8]新聞評論在當代的發(fā)展研究[D]. 周宇.湖南大學 2007
[9]杭州城中村改造研究[D]. 應四愛.浙江大學 2005
[10]中國典型人物報道創(chuàng)新研究[D]. 麥尚文.暨南大學 2005
本文編號:29527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9527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