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體系的“成熟”——基于近代多源數(shù)據(jù)的分析
【部分圖文】:
如果將位序規(guī)模的這種關系放到雙對數(shù)表達的圖上,則會形成一條近似于直線的曲線,圖1中的1991年的美國大都市區(qū)和2009—2014年中國城市位序規(guī)模分布,均呈現(xiàn)一條近似于直線的回歸曲線。對數(shù)變換后的城市規(guī)模和對應的位序進行回歸分析,實際上是y=a+bx形式的一元線性回歸;貧w的相關系數(shù)很大,則說明其城市體系符合位序規(guī)模分布。a值大小在坐標圖上回歸線的截距,反映了第1位城市的預期規(guī)模。b值是斜率,b的絕對值接近1的話,則是著名的齊普夫(G.K.Zipf)理想狀況,(7)可見公式(3):
第二,位序規(guī)模分布雖然是統(tǒng)計意義上的分布,但其亦具有空間上的某種合理性。比如,貝利認為,對數(shù)正態(tài)分布,尤其是位序規(guī)模分布,與中心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是一致的,其是城市體系的“最有可能的分布,并代表了其穩(wěn)定的狀態(tài)平衡”,這個城市體系中的個體城市在一個隨機的過程中規(guī)模上發(fā)生了變化。(9)換句話說,位序規(guī)模分布和中心地理論,分別從時間和空間上,描述了同一個較為穩(wěn)定、平衡和經(jīng)濟的城市(中心地)分布狀況。第三,貝利和霍頓(Frank E.Horton)給出了一個城市規(guī)模分布發(fā)展模型(development model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參見圖2?梢,他們認為,首位城市分布是最簡單的一種形式,僅僅存在于那些城市受少量幾種強烈力量影響的(中小)國家發(fā)展早期,隨著歷史的進程和整個國家經(jīng)濟的擴展,尤其是經(jīng)濟從“中心”的集聚向“邊緣”的擴散。更為復雜的位序規(guī)模分布,似乎可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城市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標志之一。貝利認為,對數(shù)正態(tài)分布,在有著長期城市化歷程、復雜經(jīng)濟狀況和政治生活的大型國家城市體系中最為常見,換句話說,作用于城市發(fā)展的力量越復雜,則越常見。(10)
但是,本文得到了讓人較為意外的結果:無論使用珀金斯的3個年代人口數(shù)據(jù),還是使用《中華歸主》數(shù)據(jù),甚至是數(shù)據(jù)源非常復雜并且經(jīng)過了強烈的主觀篩選的沈汝生近代人口數(shù)據(jù),回歸曲線均符合位序規(guī)模分布(參見表4和圖3)。我們的分析結果是: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貴民;;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J];刊授黨校;1999年01期
2 劉文;鄭大俊;;近代中國文化主體性迷失因由與重塑策略[J];求索;2016年12期
3 馬勇;;一致與別致:近代中國的一點觀察[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1期
4 宋永林;李偉強;;不虛美、不掩惡:近代中國歷史的書寫與敘事——以義和團運動為例[J];荊楚學刊;2017年04期
5 徐濤;;自行車與近代中國[J];史林;2015年06期
6 潘勇勇;沈建剛;;近代中國的君主立憲思想[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04期
7 周子蓉;;再論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原因[J];理論與改革;1990年05期
8 鄧鳳瑤;;赫德與近代中國海關國外研究述評[J];普洱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9 王潤東;;學術史視域下的近代中國民商法學研究[J];法制博覽;2015年11期
10 王凱;張曉武;;論自由主義思想在近代中國面臨的阻礙性因素[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2015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蔡云輝;戰(zhàn)爭與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4 岳宗福;理念的嬗變 制度的初創(chuàng)[D];浙江大學;2005年
5 鄧文初;民族主義之旗[D];浙江大學;2005年
6 畢苑;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仲民;閱讀、表達與集體心態(tài)[D];復旦大學;2007年
8 劉訓華;清末浙江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D];上海大學;2010年
9 徐濤;自行車與近代中國(1868-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柳颯;近代中國公民基本權利變遷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濤;“致力于拔高僧伽地位”:近代中國知識轉型下的佛教振興運動[D];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
2 董晉升;近代中國傳統(tǒng)專制主義批判考論[D];福州大學;2017年
3 李曉;谷干城與近代中國之關系[D];浙江工商大學;2018年
4 杜慧敏;近代中國“離婚”概念考析(1912-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17年
5 徐鵬;變遷社會中的“青年崇拜”:近代中國一種社會風氣的反思(1895-1925)[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羅寧;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背景下體育的曲線發(fā)展研究(1880-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李偉華;近代中國的游學與海歸(1900-1937)[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8 陳艷;近代中國民族國家觀念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6年
9 宋旭芳;論近代中國資本市場的動態(tài)二元沖突[D];山西大學;2011年
10 劉莉;近代中國行旅交通的演變及其影響[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548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5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