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yè)生與青年農民工就業(yè)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 大學畢業(yè)生 青年農民工 就業(yè)比較 出處:《教育與經濟》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準確評估"大學能否改變農村學生的命運"需要對大學畢業(yè)生與青年農民工就業(yè)進行多方面的比較分析。從就業(yè)率與工資水平、工作時間、工作環(huán)境和職業(yè)發(fā)展前景四個方面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盡管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率略低于青年農民工,但是工資水平高于青年農民工,并且有機會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和優(yōu)勢行業(yè),職業(yè)發(fā)展前景更好,而青年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更長,工作環(huán)境相對惡劣?傮w上,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仍然顯著優(yōu)于青年農民工,表明高等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學生向上流動。因此,農村學生應著眼于長遠收益,不要輕易放棄高等教育機會;努力提高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和高等教育收益率;加強青年農民工技能培訓和繼續(xù)教育。
[Abstract]: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university can change the fate of rural students" needs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young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were analyzed in many aspects. From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wages, working tim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ur aspects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and occup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that although the employment rate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young migrant workers, but wag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young migrant workers, an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nter the main labor market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occupation better, and young migrant workers work longer, work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poor. In general, the quality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sti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young migrant workers, higher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 the rural students to flow up. Therefore, rural students should focus on long-term benefits, do not easily give up the opportun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y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skill trai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young migrant workers.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階層固化趨勢下農村戶籍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3CGL097)
【分類號】:G647.38;F323.6;F24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情況研究課題組;;新生代農民工的數(shù)量、結構和特點[J];數(shù)據(jù);2011年04期
2 邢美華;胡定金;黃其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意愿分析及對策思考——基于湖北省的實證調查[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胡宏偉;童玉林;曹楊;;受教育水平對新生代農民工收支均衡的影響[J];經濟經緯;2012年01期
4 吳克明;盧同慶;曾新;;高等教育社會流動功能弱化現(xiàn)象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年09期
5 陳濤;梁宵;;基于不同行業(yè)分類的收入差距比較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華詳;我國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2 付飛;李異;張健;;高齡老人戶外交往空間設計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1期
3 張洪波;徐蘇寧;;全球氣候變化下低碳城市實現(xiàn)的規(guī)劃途徑[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6期
4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環(huán)經濟規(guī)劃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環(huán)經濟規(guī)劃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汪少波;略論非合理性政府行為與政府成本剛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黃曉霓;;當前我國分配領域的突出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王守敬;;對我國居民消費率過低的幾點思考[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孟祥健;;新農村建設視域中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鄭家歡;吳志祥;;安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淺析[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余明江;;我國農村反貧困機制的構建——基于“政府—市場”雙導向視角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建一;;長三角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A];循環(huán)經濟理論與實踐——長三角循環(huán)經濟論壇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劬;;京津冀區(qū)域旅游文化產業(yè)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區(qū)域協(xié)作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張永謙;閆雅芬;;節(jié)能高效、減排低碳與責任和快速工業(yè)化及經濟騰飛[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4 李毅;;民營房地產業(yè)發(fā)展報告[A];中國民營經濟發(fā)展報告 No.1(2003)[C];2004年
5 王娜;邱琦;;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推廣與普及[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唐海龍;徐玉新;蔣高明;劉沙沙;張Pr;鐘世霞;;化肥減施及秸稈過腹還田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以弘毅生態(tài)農場為例[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郭雪松;鄒娟;梁瀚文;劉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調查研究[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黃璜;;“積極老齡化”理論視角下的我國老齡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A];201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汪清蓉;;城市旅游業(yè)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實證分析[A];201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C];2012年
10 李懷;韓瑞;;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扣除額標準的法與經濟學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職業(yè)女性體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yè)影響的實證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4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董國強;我國高校教師人力資本定價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李玉鳳;黑龍江省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及仿真[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年
7 劉林;高新技術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年
8 羅力;信任和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與績效的影響[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耀鵬;中國糧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閆俊;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曉輝;基于DEA方法的農地利用效率差異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閆恒超;棉花纖維發(fā)育伸長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數(shù)字表達譜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王旭;資源型城市生態(tài)經濟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劉鵬;煤粉永磁強磁濾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譚嘯;湘中南地區(qū)農村初中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史玉巖;開發(fā)節(jié)地型居住小區(qū)的技術措施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7 畢圣潔;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構成與獲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陳偉;比較優(yōu)勢理論與我國出口制造業(yè)發(fā)展及產業(yè)結構升級策略新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商鵬鵬;我國個人破產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瞿逸;我國經濟轉軌期民工荒問題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2 賴德勝;孟大虎;蘇麗鋒;;替代還是互補——大學生就業(yè)中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聯(lián)合作用機制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年01期
3 金玉國,王曉紅;我國行業(yè)工資差異之演進及其原因[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年02期
4 宋晶;丁璐穎;王蕊;;壟斷行業(yè)收入畸高的形成機理與規(guī)制對策[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5 國家統(tǒng)計局課題組;;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J];調研世界;2007年01期
6 彭國勝;;人力資本與青年農民工的就業(yè)質量——基于長沙市的實證調查[J];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10期
7 王學慶;壟斷性行業(yè)的政府管制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8期
8 岳昌君,文東茅,丁小浩;求職與起薪: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9 王小潔;李磊;劉鵬程;;貿易開放對農民工工時的影響研究——來自2007年外來務工人員調查數(shù)據(jù)的經驗分析[J];財經研究;2014年05期
10 丁小浩;梁彥;;中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化程度的變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曉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原因的宏觀分析[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S2期
2 余小波;當前我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機會探析——對某所高校2000級學生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2年02期
3 楊光飲,魯雷;論失去高等教育機會青年的教育問題[J];中國成人教育;2003年06期
4 謝作栩,羅奇萍;閩、湘、川3省社會階層高等教育機會差異的初步調查[J];教育與經濟;2004年03期
5 王菁華 ,樊樹權;城鄉(xiāng)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敢問路在何方?[J];農村天地;2005年05期
6 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7 杜永紅;;大眾化進程中的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J];江淮論壇;2005年06期
8 張玉林,劉保軍;中國的職業(yè)階層與高等教育機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曾敏;;當前獲取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均等——依附于經濟之上的社會資本的作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10 胡榮;張義禎;;現(xiàn)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機會階層輩出率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邢春冰;李實;;擴招“大躍進”、教育機會與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A];經濟學(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陳彬莉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擴招后中國高等教育機會區(qū)域差異拉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美國斯基德莫爾學院助理教授 趙愛武;美國大學的“機會工程”[N];中國教育報;2012年
3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楚琳;美國未來5年的高教施政綱領[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副主任 鄭若玲;考試公平與區(qū)域公平流傳千古的兩難選擇[N];法制日報;2009年
5 全國人大代表 張志勇;期待更多理性的教育聲音[N];人民政協(xié)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杜曉 本報實習生 唐瑤瑤;名校屬地擴招根源在地方保護主義[N];法制日報;2012年
7 李英鋒;“二元高考”重在“二元平等”[N];團結報;2014年
8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李春玲;農村子女上大學難在哪兒?[N];光明日報;2013年
9 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 劉璞;高考不應“唯分數(shù)論英雄”[N];西部法制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宋紅霞;社會階層與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榮美;轉型期我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機會的互動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2 童巧珍;現(xiàn)階段蘇州高校學生高等教育機會階層輩出率的調查分析[D];蘇州大學;2009年
3 劉艷梅;現(xiàn)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成因分析和對策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4 張義禎;高等教育機會階層輩出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5 賀曉珍;試論家庭背景對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馮樂安;少數(shù)民族的高等教育機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奇;擴招與高等教育機會的性別平等化[D];浙江師范大學;2013年
8 趙曉雨;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9 顏萌;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社會學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10 陸海霞;高等教育機會獲得與家庭資本的相關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5547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55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