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碳排放的數(shù)量測算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改進STIRPAT模型的計量檢驗
本文關鍵詞:江蘇碳排放的數(shù)量測算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改進STIRPAT模型的計量檢驗 出處:《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碳排放 STIRPAT模型 技術進步 經濟增長
【摘要】:文章從時間和行業(yè)兩大維度測算了江蘇碳排放的數(shù)量特征及其演進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借助理論分析框架,運用改進的STIRPAT模型,基于江蘇1990-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對各變量間的關系進行了計量檢驗。實證結果顯示:碳排放量與技術進步、經濟增長及人口變動之間存在協(xié)整關系,技術進步對江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不顯著,而經濟增長和人口變動在這方面的作用較顯著。江蘇應以技術進步為主要抓手,營造較好的產業(yè)平臺與制度環(huán)境,以全方位推動低碳技術創(chuàng)新和應用。為了減少碳排放,江蘇應該加大科技投入,促進低碳技術創(chuàng)新;應該改變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應該借鑒先進經驗,推進企業(yè)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
[Abstract]: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number of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Jiangsu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using the improved STIRPAT model,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of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Jiangsu based on 1990-2013 yea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conomic growth and population change.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carbon emissions in Jiangsu is not significant, while economic growth and population change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aspect. Jiangsu should take technical progress as the main grip, create a better industrial platform and system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 all directions. In order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Jiangsu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ange energy structure an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learn from advanced experience to promote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作者單位】: 南通大學商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2YJA630087)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5SJB625) 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項目(15SYC-062) 南通市社科基金項目(2014ANT003)
【分類號】:F124.5;F224
【正文快照】: 一、問題聚焦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溫室效應逐漸顯現(xiàn),世界各國加速向低碳經濟轉型。我國在創(chuàng)造GDP年均增長10%奇跡的同時,碳排量也迅速增長。根據中國煤炭資源網的統(tǒng)計,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已由1980年的14.48億噸增加至2012年的79.54億噸,占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7條
1 田銀華;易利慧;鄺嫦娥;;基于SSM模型的湖南省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4年06期
2 王鋒;吳麗華;楊超;;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10年02期
3 張友國;;經濟發(fā)展方式變化對中國碳排放強度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0年04期
4 劉偉;李虹;;中國煤炭補貼改革與二氧化碳減排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2014年08期
5 申萌;李凱杰;曲如曉;;技術進步、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理論和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12年07期
6 劉建翠;;產業(yè)結構變動、技術進步與碳排放[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年05期
7 張海良;;低碳經濟模式、機制及其當代構建[J];求索;2013年09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任志娟;中國碳排放區(qū)域差異與減排機制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吳彼愛;高建華;;中部六省低碳發(fā)展水平測度及發(fā)展?jié)摿Ψ治鯷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S2期
2 趙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經網絡組合模型的我國碳排放強度預測[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06期
3 仲云云;仲偉周;;我國碳排放的區(qū)域差異及驅動因素分析——基于脫鉤和三層完全分解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12年02期
4 胡劍鋒;馬詩慧;;區(qū)域低碳經濟發(fā)展目標及實施方案——以長三角地區(qū)為例[J];財經研究;2012年03期
5 高紅貴;;低碳經濟結構調整運行中的財稅驅動效應研究[J];財貿經濟;2010年12期
6 陳詩一;嚴法善;吳若沉;;資本深化、生產率提高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產業(yè)、區(qū)域、能源三維結構調整視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財貿經濟;2010年12期
7 劉華軍;閆慶悅;孫曰瑤;;碳排放強度降低的品牌經濟機制研究——基于企業(yè)和消費者微觀視角的分析[J];財貿經濟;2011年02期
8 楊波;;零售業(yè)低碳化與促進中國低碳零售發(fā)展的政策選擇——基于企業(yè)的自然資源基礎觀[J];財貿研究;2011年01期
9 孫耀華;仲偉周;慶東瑞;;基于 Theil 指數(shù)的中國省際間碳排放強度差異分析[J];財貿研究;2012年03期
10 盧現(xiàn)祥;張翼;;政府職能轉變與企業(yè)二氧化碳減排動力[J];當代財經;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黃省份城市化對碳排放的影響分析[A];黃河流域資源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交流材料[C];2011年
2 李健;吳成霞;;基于能源消費與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天津市節(jié)能減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7分會場-實現(xiàn)“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途徑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高紅貴;;武漢城市圈產業(yè)結構低碳化調整的思路與對策研究[A];“兩區(qū)”同建與科學發(fā)展——武漢市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楊波;;零售業(yè)低碳化與我國發(fā)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選擇——基于企業(yè)的自然資源基礎觀[A];第四屆中部地區(qū)商業(yè)經濟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張慧毅;;資源環(huán)境、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與產業(yè)競爭力生成能力[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下)[C];2011年
6 周葵;戴小文;;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碳排放量關系的實證研究[A];2012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2年?ㄒ唬C];2013年
7 王平;劉致秀;朱幫助;;能源結構優(yōu)化對廣東省碳強度目標實現(xiàn)的貢獻評估[A];2012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2年?ㄒ唬C];2013年
8 張祖群;;全球氣候變化:判定,應對與文化生產力釋放[A];2012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2年專刊(一)[C];2013年
9 李付海;馬敬昆;張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國能源CO_2排放的影響因素分析[A];第九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3年
10 陳詩一;;中國工業(yè)分行業(yè)統(tǒng)計數(shù)據估算:1980-2008[A];經濟學(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盧祖丹;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及制度變遷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經濟的區(qū)域發(fā)展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陸勝利;世界能源問題與中國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4 薛睿;中國低碳經濟發(fā)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5 白衛(wèi)國;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自選擇博弈研究及實證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年
6 李波;我國農地資源利用的碳排放及減排政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7 李濤;節(jié)能減排管制下中國低碳經濟轉型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8 李軍軍;中國低碳經濟競爭力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許泱;中國貿易、城市化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徐安;我國城市化與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長信;中國工業(yè)化進程中的碳排放:影響因素、減排潛力及預測[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2 鄢敏;碳排放規(guī)制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吳彼愛;河南省低碳發(fā)展水平時空差異與碳排放驅動力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4 杜鷗;我國碳排放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1年
5 孫耀華;大關中地區(qū)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武;基于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的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7 黃飛鴻;基于歐盟碳排放貿易體系的碳金融衍生品定價研究[D];廣東商學院;2011年
8 張童;西部地區(qū)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9 湯日鵬;吉林省縣域經濟低碳化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孫菲菲;低碳經濟下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岳超;胡雪洋;賀燦飛;朱江玲;王少鵬;方精云;;1995—2007年我國省區(qū)碳排放及碳強度的分析——碳排放與社會發(fā)展Ⅲ[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2 許廣月;;我國碳排放影響因素及其區(qū)域比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數(shù)據[J];財經論叢;2011年02期
3 王文舉;范允奇;;碳稅對區(qū)域能源消費、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影響實證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04期
4 牛曉耕;王海蘭;;黑龍江省能源消費結構與碳排放關系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1年08期
5 仲云云;仲偉周;;我國碳排放的區(qū)域差異及驅動因素分析——基于脫鉤和三層完全分解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12年02期
6 張明喜;;我國開征碳稅的CGE模擬與碳稅法條文設計[J];財貿經濟;2010年03期
7 李虹;謝明華;杜小敏;;中國可再生能源補貼措施有效性研究——基于居民環(huán)境支付意愿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11年03期
8 歐陽強;李奇;;湖南省碳排放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分析與預測[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9 徐文東;華國慶;;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立法體系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09年05期
10 王紹強,周成虎,夏潔;USGCRP碳循環(huán)研究的最新動向[J];地球科學進展;2000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李長勝;基于動態(tài)博弈的稅收減排機制研究與設計[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施美霞;中國碳排放與經濟發(fā)展的關聯(lián)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戚婷婷;;碳排放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1年19期
2 方施;肖木子;;碳排放權的分類及其會計確認[J];綠色財會;2012年05期
3 李朝紅;徐玉龍;;我國碳排放權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研究綜述[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12年06期
4 余建清;呂拉昌;;廣東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地域差異[J];經濟地理;2012年07期
5 李波;張俊飚;;基于投入視角的我國農業(yè)碳排放與經濟發(fā)展脫鉤研究[J];經濟經緯;2012年04期
6 吳開亞;王文秀;張浩;王桂新;;上海市居民消費的間接碳排放及影響因素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3年01期
7 劉月仙;;全球農業(yè)碳排放趨勢及中國的應對措施[J];世界農業(yè);2013年01期
8 潘雄鋒;楊越;;基于聯(lián)立方程模型的對外貿易與碳排放互動關系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3年01期
9 楊新吉勒圖;劉多多;;內蒙古碳排放核算的實證分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1期
10 郭郡郡;劉成玉;劉玉萍;;城鎮(zhèn)化、大城市化與碳排放——基于跨國數(shù)據的實證研究[J];城市問題;201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姚亮;劉晶茹;;中國八大區(qū)域間碳排放轉移研究[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ㄒ唬C];2010年
2 張白玲;林靖s,
本文編號:13389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3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