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烈度地震作用下跨越地裂縫框架結(jié)構(gòu)的動力響應模擬研究
本文選題:跨越地裂縫結(jié)構(gòu) + 動力響應 ; 參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6期
【摘要】:地裂縫對工程結(jié)構(gòu)的安全性影響巨大.在高烈地裂縫地區(qū),若采用空間避讓原則,勢必浪費有限的土地資源,制約城市建設與發(fā)展.借助ABAQUS有限元軟件建立了地裂縫場地和上部結(jié)構(gòu)共同作用模型,并在土體底部輸入不同的地震波,實現(xiàn)了跨地裂縫結(jié)構(gòu)多點加載的模擬.通過比較不同工況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層間剪力變化情況,較為清晰地揭示出跨越地裂縫的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工作特性,探討了在不同的工況下跨地裂縫結(jié)構(gòu)動力反應的變化規(guī)律,找出了結(jié)構(gòu)跨越地裂縫最不利位置,為更深入研究地裂縫和地震共同作用對上部結(jié)構(gòu)的損傷機理和災害防治措施提供參考.
[Abstract]:The ground fissur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afety of the engineering structure. In the highly fractured area, if the principle of space avoidance is adopted, it is bound to waste th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and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help of the ABAQU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he joint action model of the ground fracture site and the superstructure is set up, and the different seismic waves are input in the bottom of the soil. The multi point loading of cross ground fracture structure is simulated. By comparing the elastic plastic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and interlayer shear change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s crossing the ground crack under the earthquake action are clearly reveale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cross ground crack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is discussed, and the structure span is found out. The most unfavorable position of the ground fissur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joint mechanism of ground fissure and earthquake on the damage mechanism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of the superstructure.
【作者單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大同大學煤炭工程學院;蘇州科技大學機電工程系;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78395) 陜西省教育廳專項基金資助項目(12JK0895)
【分類號】:TU31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建林;石玉玲;;地裂縫對結(jié)構(gòu)破壞的力學模式研究[J];價值工程;2013年11期
2 王棟;謝禮立;;斷層傾角對上/下盤效應的影響[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7年05期
3 賈相玉,溫瑞智,周正華;豎向斷裂縫對場地地震動的影響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5年05期
4 劉向峰,王來貴;非發(fā)震斷層場地地震動力響應特性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5 高金川,王四海,王雪芹;西安地裂縫活動現(xiàn)狀與防治對策[J];勘察科學技術;1998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立偉;地裂縫擴展機理研究[D];長安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啟耀;胡志平;王瑞;羅麗娟;;地震作用下地裂縫場地地表加速度響應的振動臺試驗研究[J];鐵道學報;2015年12期
2 胡志平;王啟耀;羅麗娟;馬勝龍;劉安龍;;“y”形地裂縫場地主次裂縫地震響應差異的振動臺試驗[J];土木工程學報;2014年11期
3 梁建文;韓紅霞;;斷層破碎帶對地震動的影響——(Ⅱ):非線性放大作用[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3年06期
4 梁建文;韓紅霞;;斷層破碎帶對地震動的放大作用——(Ⅰ)基本規(guī)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3年05期
5 謝云峰;石峰;孫滿利;;西安城墻含光門土遺址病害調(diào)查研究[J];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3年00期
6 王浩;程鵬;王周鋒;于學峰;;城市地下水溶解無機碳~(14)C測年研究——以西安市地鐵1號線為例[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3年02期
7 馬瀟;王運生;羅永紅;;非發(fā)震斷層對斜坡地震動響應的影響[J];內(nèi)江科技;2012年01期
8 李鋒;黃金水;;介質(zhì)不均勻性和斷層傾角對同震位移場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1年05期
9 張結(jié)紅;儲春妹;門玉明;;西安地鐵隧道不同角度穿越地裂縫時的有限元變形分析[J];南水北調(diào)與水利科技;2011年02期
10 袁炳祥;諶文武;梁收運;韓文峰;李金城;;線路與斷裂走向交角對青藏鐵路路基的影響[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愛國;重慶滑坡?lián)p毀農(nóng)田分區(qū)辨識與復墾模式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4年
2 徐繼山;華北陸緣盆地地裂縫成因機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3 何紅前;渭河盆地地裂縫成因機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4 石玉玲;地裂縫作用下橋梁與房屋基礎災變機理模型試驗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5 李斌;地裂縫地面沉降災害管理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及應用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振江;盧全中;李喜安;王啟耀;;西安地鐵三號線地裂縫發(fā)育特征及活動趨勢[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
2 門玉明;張結(jié)紅;劉洪佳;韓冬冬;王海英;;西安地鐵隧道穿越地裂縫帶的計算模型探討[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1年01期
3 石玉玲;門玉明;劉洋;儲春妹;;西安市地裂縫對城市立交的破壞機理及防治措施[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09年01期
4 彭建兵;范文;李喜安;王慶良;馮希杰;張駿;李新生;盧全中;黃強兵;馬潤勇;盧玉東;;汾渭盆地地裂縫成因研究中的若干關鍵問題[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07年04期
5 劉啟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斷層地震動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1期
6 張冬麗,陶夏新,周正華;關于有限斷層計算模型的研究——考慮位錯時、空不均勻分布的滑動時間函數(shù)[J];西北地震學報;2005年03期
7 俞言祥,汪素云;青藏高原東北地區(qū)水平向基巖加速度峰值與反應譜衰減關系[J];地震學報;2004年06期
8 武強,陳佩佩;地裂縫災害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地質(zhì)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年01期
9 劉晶波,王振宇,張克峰,裴欲曉;考慮土-結(jié)構(gòu)相互作用大型動力機器基礎三維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學;2002年03期
10 溫瑞智,周正華,孫平善,楊柏坡,李山有;斷層場地地震動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紅旗,張小趁,趙杰,彭建兵;地裂災害的區(qū)域穩(wěn)定動力學探討——以西安地裂為例[J];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2002年01期
2 鄭萬成;李忠生;;山西省絳縣某變電站地裂縫初步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07期
3 石玉玲;門玉明;彭建兵;黃強兵;劉洪佳;陳立偉;;西安城區(qū)地裂縫破裂擴展的數(shù)值模擬[J];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2008年06期
4 胡志平;趙振榮;朱啟東;馬玉平;;西安某地裂縫兩側(cè)黃土物理力學性質(zhì)試驗[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09年01期
5 石玉玲;門玉明;劉洋;儲春妹;;西安市地裂縫對城市立交的破壞機理及防治措施[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09年01期
6 蔣臻蔚;彭建兵;王啟耀;;抽水作用下先期斷裂對地裂縫的影響研究[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10年05期
7 張偉時;潞城110kV變電站地裂縫成因的初步探討[J];電力勘測;1996年03期
8 劉金峰,宋雪琳;方家莊地裂縫成因探討[J];北京地質(zhì);2001年04期
9 王秀文,范雪芳;山西榆次地裂縫形變微動態(tài)的觀測與研究[J];山西地震;2001年02期
10 王宏軍,鄭秀清,劉瑾,任正業(yè);山西省祁縣地裂縫的成因初探[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景明;李昌存;王春梅;劉科;;中國地裂縫的分布與成因研究[A];第六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00年
2 陳運東;;某地裂縫成因及防治措施[A];2002年中國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質(zhì)問題論壇論文集[C];2002年
3 任建國;趙勁;龔衛(wèi)國;焦向菊;;山西大同市地裂縫的防治對策[A];山西省地震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刊[C];2005年
4 方士軍;;河南省地裂縫的特征及分布規(guī)律[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8年卷(中冊)[C];2008年
5 于慶菊;;克孜水庫大方山地裂縫成因及其對工程的影響[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一)[C];1992年
6 徐揚;趙晉泉;張大衛(wèi);楊政;;山西交城斷裂交城縣城段的位置及其與地裂縫的關系研究[A];山西省地震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痆C];2005年
7 劉雪梅;吳長富;;西安市地裂縫對地鐵洞室圍巖穩(wěn)定性影響的研究[A];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下冊)[C];2003年
8 高中和;;論墻體裂縫與地裂縫[A];中國地震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6年
9 王德潛;康金栓;;西安地熱開發(fā)與地面沉降、地裂縫及地震的關系分析[A];科學開發(fā)中國地熱資源——科學開發(fā)中國地熱資源高層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王蘭生;;地面沉降與地裂縫及其防災對策[A];中國科協(xié)2002年減輕自然災害研討會論文匯編之二[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本報記者 李巖 本報通訊員 劉彬;河北地裂縫:都是“水”惹的禍[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6年
2 戴凌云;我國亟待建立地裂預報和檢測制度[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6年
3 趙紅梅 徐華;涿州西韋陀村出現(xiàn)兩條地裂縫[N];河北日報;2007年
4 記者 儲國強;地裂縫敲響地質(zhì)環(huán)境警鐘[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5 金紅;華北平原發(fā)現(xiàn)500余條地裂縫[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9年
6 特約記者 馮秋香;彭建兵和西安的14條地裂縫[N];中國交通報;2013年
7 記者 鄭建衛(wèi);我省近期發(fā)生5起地裂縫地質(zhì)災害[N];河北日報;2006年
8 記者 范宏喜;過量開采地下水 西安又出地裂縫[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1年
9 記者 黃翊華;“蘇州地裂說”不負責任[N];蘇州日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亞輝;水位下降與地裂縫活動關系的現(xiàn)場試驗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2 苑韋虹;地裂縫計算模型及參數(shù)研究[D];長安大學;2014年
3 王新元;西安地鐵2號線穿越地裂縫處沉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8年
4 王朋朋;西安f_3地裂縫場地土體滲透性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5 常紅;西安市地裂縫與地面沉降空間數(shù)據(jù)庫設計與實現(xiàn)[D];長安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165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01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