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基記憶”散論
本文選題:境基記憶 + 境基文化。 參考:《城市建筑》2015年34期
【摘要】:論文以批判性地梳理被中國建筑界誤讀的"記憶"概念為起點,深入探討了"境基記憶"在記憶外包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介質自主性",從"境基記憶共同體"的文化使命入手分析了境基文化意義建構,并由此提出橋接境基記憶與意義的"在地建筑學"框架。
[Abstract]: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critical combing of the concept of "memory" misread by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circles, and probes into the position of "context-based memory" in the outsourcing of mem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boundary based memory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cultural mission, and puts forward a framework of "in situ architecture" to bridge the context based memory and the meaning.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分類號】:TU2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識·遺產資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2 洪九來;;在場與追憶——《東方雜志》建構“辛亥革命”話語的歷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3 劉偉;張佩佩;;南京國民政府國慶紀念中的辛亥記憶[J];安徽史學;2011年03期
4 華智亞;;族譜、民俗生活與村民的記憶——對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曾納;;囚禁的枷鎖還是放飛的自由——論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記憶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6 葉展;;從集體記憶的角度解讀《六月慶典》中的父子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7 陳華;潘浪;;當代古巴華僑的家國觀與文化觀——基于黃寶世書信的解讀[J];八桂僑刊;2011年03期
8 李金發(fā);;淺議彝族宗教文獻《指路經》的文化內涵[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潘海波;;城市化進程中的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以西寧市城北區(qū)廿里鋪鎮(zhèn)莫家泉灣村為例[J];才智;2011年12期
10 劉良;;建國記憶與政黨認同:關系及其限度[J];長白學刊;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珂;吳斐瓊;;現(xiàn)代虛擬港與集體記憶強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的另類嘗試[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xiàn)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張?zhí)抑?;存在的幾副面孔——從《入梅叢書》看199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的語言與現(xiàn)實[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羅正副;;民族文化的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云”儀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5 田興國;;水滸忠┕壅逡閇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6 黃啟峰;;地景 記憶 權力——郭松h∷檔奶ū筆樾囪芯縖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孟君;;集體記憶的多副面孔——論“文革”的電影城市空間形態(tài)[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陳宇;盧斌;裴凡偉;;保護連續(xù)的城市記憶條碼——以天津市小白樓五號地規(guī)劃設計為例[A];規(guī)劃創(chuàng)新:2010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曹珊;段進宇;侯碩;邢曉娟;;城市記憶度評測——以北京中軸線研究為例[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10 竇鵬;;“陜甘寧邊區(qū)紅色記憶數(shù)據(jù)庫”建設方略[A];西北地區(qū)圖書館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艾娟;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馬京;云南興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3 陶宇;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4 呂韶鈞;舞龍習俗與民族文化認同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5 楊子;家園的蹤跡:全球化上海的劇場與藝術空間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謝冰雪;擴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傳統(tǒng)民間組織沙尼調查[D];蘭州大學;2011年
7 劉麗麗;李自成傳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程森;明清民國時期直豫晉魯交界地區(qū)地域互動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崔鴻飛;從民間藝術到文化遺產[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楊旭東;北京評書的書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鵬;太湖新城南泉古鎮(zhèn)競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2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體記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吉方;原真性視角下的周新古鎮(zhèn)保護研究[D];江南大學;2011年
4 王柳潤;觀看羌歷年[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胡光偉;流散:找尋適意的家居[D];西北大學;2011年
6 楊陽;《仁慈》中人物自卑心理解讀[D];河南大學;2011年
7 張靈;社會身份:關于社會記憶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申琳;論20世紀西方油畫中愛情題材的表現(xiàn)[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9 謝文興;城市更新中的歷史街區(qū)[D];南京大學;2011年
10 袁潔;革命·消費·認同——當代中國紅色文化的政治學分析[D];南京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862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78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