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鋼管再生混凝土柱滯回性能影響因素數(shù)值分析
本文選題:方鋼管再生混凝土柱 + 滯回性能; 參考:《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6年06期
【摘要】:為了研究方鋼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滯回性能,采用有限元軟件ABAQUS開展了不同設計參數(shù)下37個足尺試件的有限元拓展分析,揭示了變化參數(shù)對滯回性能指標的影響規(guī)律。結果表明:基于滯回性能指標需求,再生混凝土可以應用于方鋼管混凝土工程承重結構之中。隨著含鋼率的增加,滯回曲線飽滿度、初始彈性階段剛度、峰值承載力和延性逐漸增大。隨著鋼材牌號的增大,試件滯回曲線飽滿度、峰值承載力逐漸增大,而初始彈性階段剛度、延性受影響較小。峰值承載力、延性隨軸壓比的增大而減小,但在同一級加載位移下的耗能系數(shù)逐漸增大。隨著長細比的增加,滯回曲線的飽滿度越來越低,試件的峰值承載力、延性和同級加載位移下的耗能系數(shù)明顯減小。隨著高寬比的增加,初始彈性階段剛度、峰值承載力和延性逐漸提高,但同級加載位移下試件的耗能系數(shù)逐漸減小。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recycled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s, the finite element expansion analysis of 37 full-scale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ying parameters on hysteretic performance was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ycled concrete can be applied to the load-bearing structure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hysteretic performance index. With the increase of steel content, the hysteretic curve fullness, initial elastic stiffness, peak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in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teel grade,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specimen is satiated, and the peak bearing capacity increases gradually, while the stiffness and ductility of the initial elastic stage are less affected. The peak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but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gradually under the same loading displace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slenderness ratio, the satiety of hysteretic curve becomes lower and lower, and the peak bearing capacity,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specimen under the same loading displacement decrease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spect ratio, the stiffness, peak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of the specimen increase gradually in the initial elastic stage, but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specimen decreases gradually under the same loading displacement.
【作者單位】: 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2017年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 2016年安全生產(chǎn)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科技項目(henan-0006-2016AQ) 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15A560008) 焦作市2015年科技計劃項目資助
【分類號】:TU398.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宏,顧強;鋼梁考慮損傷的滯回性能分析[J];工業(yè)建筑;2001年09期
2 胡秀英;張文元;;軸力對巨型鋼柱滯回性能的影響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05年06期
3 張文元;張耀春;;空間受力巨型鋼柱滯回性能的影響因素分析[J];建筑結構;2007年01期
4 鄭宏,顧強;鋼方管截面柱考慮損傷的滯回性能分析[J];力學季刊;2001年04期
5 賈明明;張素梅;;抑制屈曲支撐滯回性能分析[J];天津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6 張文元;胡秀英;;加載對巨型鋼柱空間滯回性能的影響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05年05期
7 高爾新;王永貴;;防屈曲支撐滯回性能試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3年02期
8 賈子文,龔永忠,于安林;Y型支撐鋼框架耗能段滯回性能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4期
9 陳以一,周鋒,陳城;寬肢薄腹H形截面鋼柱的滯回性能[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10 武振宇;高洋;;K型間隙方管節(jié)點滯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申林;蘇明周;顧強;;位移加荷方式對支撐滯回性能的影響[A];第八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卷)[C];1999年
2 邵永松;;焊接T形支撐桿件滯回性能模型的模擬分析[A];第二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1993年
3 趙欣;吳邁;劉曉孟;;鋼—混凝土組合梁滯回性能研究[A];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婷;趙楠;聶建國;張勇;馬凱;;型鋼混凝土柱-鋼桁架節(jié)點滯回性能的試驗研究[A];第三屆全國鋼結構工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5 鄭宏;俞茂宏;顧強;;結構鋼統(tǒng)一彈塑性本構模型及鋼構件滯回性能的計算機分析[A];第二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連尉安;張耀春;;鋼支撐滯回性能模擬及疲勞壽命評估[A];鋼結構工程研究(五)——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2004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7 黃曉宇;王鐵成;杜喜凱;陳敖宜;;鋼管混凝土柱滯回性能的試驗分析[A];第十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4年
8 李海鋒;羅永峰;李德章;丁大益;;反復水平荷載作用下偏心常軸壓箱形鋼柱滯回性能的有限元模擬[A];鋼結構工程研究(九)——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第13屆(ISSF-2012)學術交流會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董磊磊;潘宏;楊曉東;;梁柱角鋼連接的滯回性能分析[A];鋼結構工程研究⑧——中國鋼協(xié)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第12屆(ASSF-2010)學術交流會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方有珍;顧強;;半剛接鋼框架(柱弱軸)-內(nèi)填RC剪力墻結構的滯回性能試驗研究[A];蘇州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匯編(2008-2009)[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丁玉坤;無粘結內(nèi)藏鋼板支撐剪力墻滯回性能及其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2 張揚;Y型矩形管節(jié)點滯回性能與應用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孫國華;半剛接鋼框架內(nèi)填RC墻結構滯回性能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顏鵬;剛性連接鋼框架—內(nèi)填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體系的滯回性能及抗震設計對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凱;新型組合鋼梁柱栓焊節(jié)點的滯回性能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5年
2 秦海;基于橋墩地震破壞模式的滯回性能模擬[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3 余非;梁端腹板削弱型鋼框架滯回性能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劉振文;基于延性交錯桁架雙角鋼T形弦桿在往復荷載下的滯回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年
5 張海風;相貫桁架網(wǎng)格結構T型節(jié)點滯回性能研究[D];貴州大學;2016年
6 章玉婷;折紙型防屈曲支撐的滯回性能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7 彭翊博;部分填充鋼箱—混凝土壓彎構件滯回性能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6年
8 周曄;鋼框架—鋼板單側外包混凝土板組合墻結構滯回性能試驗研究[D];濟南大學;2016年
9 劉新洋;節(jié)能型蜂窩鋼柱滯回性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3年
10 高洋;K型間隙方管節(jié)點滯回性能的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755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77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