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市
本文關鍵詞:中國股票市場“聰明投資者”行為研究 出處:《財經(jīng)研究》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聰明投資者 聰明錢效應 股東積極主義 投資策略
【摘要】:"聰明投資者"是根據(jù)投資績效來界定投資者的一種新方法,在最新投資實踐中有應用,但學術研究卻十分缺乏。其意義在于,不同于"選股",這是一種"選人"的新投資思路,即找出"聰明投資者",并跟隨其投資,便可以獲取超額收益。文章首次提出了"聰明投資者"概念,并剖析了策略獲得盈利的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按歷史投資績效可以界定出"聰明投資者";"聰明投資者"既不同于理性投資者也不同于機構投資者,說明未來研究應重視這一分類;"聰明的個人"比"聰明的機構"績效更好,偏好差異是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個人聰明投資者"的目標公司主要以資本運作方式來提高收益(因而超額收益更高),而"機構聰明投資者"的目標公司除了資本運作外更多地依靠自身經(jīng)營來提高績效。文章拓展了投資者行為研究的思路,揭示了"另類投資者"研究的重要性,且與國際上"聰明錢效應"的研究相銜接,未來資本市場與實體經(jīng)濟的相互影響也可從"聰明投資者"角度進行研究。文章的研究結果還可用于制訂有效的投資策略。
[Abstract]:"Smart investor" is a new method to define the investor according to the investment performance, which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latest investment practice, but the academic research is very lack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method is that it is different from "stock selection". This is a new investment idea of "selection", that is, to find out "smart investors" and follow their investments, we can get excess retur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mart investor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strategy is profitabl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smart investor" can b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investment performance. "Smart investor" is different from both rational investor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 which shows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is classification. "Smart individuals" perform better than "smart institutions", and preference differences are the 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The target companies of "individual smart investors" are mainly capitalized to improve returns (and thus higher excess returns). In addition to capital operation, the target companies of "institutional smart investors" rely more on their own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This paper expands the thinking of investor behavior research and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alternative investors" research. An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smart money effect". The futur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the real economy can also b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mart investors".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also be used to formulate effective investment strategies.
【作者單位】: 上海財經(jīng)大學金融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投資者非理性的財富掠奪及其監(jiān)管研究”(7127200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行為信號對市場化資源配置的影響及其監(jiān)管研究”(71473157)
【分類號】:F832.51
【正文快照】: 一、引言投資者的傳統(tǒng)劃分方法一般以其身份屬性分為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并認為前者更加理性,而后者的理性程度較低。而學術研究和投資實務關注到這種劃分有局限性,在投資行為、投資績效、投資策略等研究中,這種劃分并不一定能夠區(qū)分投資能力。理論和實踐中逐漸出現(xiàn)了“聰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梅丹;;論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意義及應采取的措施[J];甘肅金融;2006年02期
2 封麗萍;;機構投資者的積極股東行為分析——從希爾斯百貨董事會之爭看機構投資者的作用[J];商業(yè)經(jīng)濟與管理;2006年04期
3 王靜濤;;發(fā)展機構投資者是否有利于股市的穩(wěn)定——基于博弈角度的分析[J];金融與經(jīng)濟;2006年06期
4 靳遠文;;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困境與出路[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7年07期
5 黃莉;廖萌;;我國機構投資者行業(yè)結構探析[J];全國商情(經(jīng)濟理論研究);2008年08期
6 劉喜民;;從金融危機看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的影響[J];浙江金融;2009年12期
7 黃天放;;積極推動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J];董事會;2013年11期
8 田玉忠,楊肅昌;機構投資者應樹立理性投資的理念[J];西部論叢;2004年11期
9 楊繼生;;強勢投資者的博弈與信息流轉(zhuǎn)[J];價值工程;2006年09期
10 傅強;邱建華;;影響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因素分析[J];商場現(xiàn)代化;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唐松蓮;袁春生;;監(jiān)督還是攫。簷C構投資者治理角色的識別研究——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jīng)驗證據(jù)[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經(jīng)濟·管理學科卷)[C];2008年
2 嚴忠;高春津;;一類非線性動態(tài)模型的研究(Ⅲ) 投資者行為模型與總投資動態(tài)分析(Ⅰ)[A];1995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下)[C];1995年
3 侯蘇慶;;推動資管業(yè)務 服務實體經(jīng)濟[A];第七屆中國期貨分析師論壇?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郭翔;期指市場投資者結構日趨合理[N];期貨日報;2014年
2 實習記者 魯藝;戰(zhàn)略投資者投機有因[N];財經(jīng)時報;2000年
3 杜海濤;活躍市場改善投資者結構[N];中國證券報;2002年
4 徐穎文;規(guī)范發(fā)展機構投資者保護中小投資者[N];光明日報;2007年
5 周俊生;機構投資者要“在商言責”[N];上海證券報;2007年
6 ;特別要對中小投資者做好風險教育工作[N];上海證券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商文;基金仍為投資者未來首要投資品種[N];上海證券報;2008年
8 宋雪芬;期貨投資者教育要把握好四個關系[N];期貨日報;2008年
9 證券時報記者 李巧寧邋于揚;姜洋:有針對性開展期貨投資者教育[N];證券時報;2008年
10 證券時報記者 游石;推進引導機構投資者參與期市[N];證券時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端;中國股市信息傳導與市場變化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2 劉萬方;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行為分析[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年
3 范立強;機構投資者行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浩武;長期投資者資產(chǎn)配置決策理論及應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陳全偉;機構投資者:一般理論和中國實踐[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6 林文生;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機構投資者的行為與監(jiān)管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7 田萌;投資者結構與股票價格行為——模擬與實證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8 陳榮;中國開放式基金投資者申購贖回行為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唐松蓮;機構投資者選股能力及其持股行為的經(jīng)濟效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10 蔣露洲;機構投資者與股票市場之間的微觀機理分析[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森;機構投資者異質(zhì)性對高管變更影響的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2 陳通;機構投資者對會計準則執(zhí)行的影響研究[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5年
3 燕雁雁;公司治理與投資者信心指數(shù)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4 魏洪;異質(zhì)機構投資者對我國商業(yè)銀行創(chuàng)新力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5 朱蕊馨;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企業(yè)價值增值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6 陳書燕;機構投資者、環(huán)境信息披露質(zhì)量與企業(yè)價值[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7 張琦;異質(zhì)機構投資者持股對公司績效影響的機理與實證研究[D];寧波大學;2015年
8 華成;A股、H股市場:哪一個更擅長理解中國公司[D];復旦大學;2013年
9 柳志湛;價值提升型機構投資者對股價的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10 李強;機構投資者持股對公司業(yè)績的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915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39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