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亞投行體系探索人民幣國際化新路徑
本文選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 人民幣國際化; 參考:《中國流通經濟》2015年07期
【摘要】: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國際經濟參與度、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等指標時間序列維度下收斂于向穩(wěn)向強的結果,是國際金融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目前,別國儲備人民幣的比重依然達不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賦予一國貨幣特別提款權的水平,致使人民幣在區(qū)域市場和國際經濟中的作用受到限制。以多元化渠道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極為必要。綜合考慮亞投行發(fā)起建立的過程、我國經濟的相對優(yōu)勢以及亞洲國家經濟的現狀,可借助尚在建立中的亞投行體系,在亞投行體系內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為更好地借助亞投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應根據世界經濟實際與我國綜合國力,積極探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方式,如多幣種發(fā)債、人民幣結算優(yōu)惠、搭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完善互聯(lián)網支付平臺、打造互聯(lián)網金融在投融資業(yè)務中的主導地位、推行軟通貨計價交易機制等。
[Abstract]: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articipatio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time series to converge to stability and strength,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reserves of RMB is still not up to the level given to a country's currency by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hich limits the role of RMB in regional marke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through diversified channels. Considering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IIB, the relative advantages of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sian economy, we can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in the AIIB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the AIIB system which is still being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AIIB to promot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new ways to promot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uch as multi-currency bond issuance, RMB settlement preferences, Build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 improve the Internet payment platform, create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Internet finance i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business, and implement the soft currency pricing and trading mechanism.
【作者單位】: 鹽城師范學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廳資助課題“FDI與江蘇沿海經濟帶產業(yè)集聚互動性研究”(課題編號:2012SJB7900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F831.2;F83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賢旺;秦鳳鳴;;離岸金融中心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角色[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2 王娟娟;;電子商務時代的物流發(fā)展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4年03期
3 趙樹梅;;絲綢之路經濟帶互聯(lián)互通戰(zhàn)略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5年04期
4 涂永紅;榮晨;;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促進人民幣國際化[J];金融博覽;2014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曲敬;;基于“鉆石模型”的區(qū)域物流產業(yè)競爭力評價研究[J];對外經貿;2014年09期
2 林敏豪;;英國發(fā)行人民幣國債與人民幣國際化新進展[J];科技經濟市場;2015年01期
3 連兆大;;三明市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質量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15年01期
4 史錦梅;;我國農產品流通監(jiān)管漏洞辨析[J];商業(yè)經濟研究;2015年15期
5 任俊義;;物流企業(yè)智力資本測度的探索[J];中國流通經濟;2015年02期
6 趙樹梅;;絲綢之路經濟帶互聯(lián)互通戰(zhàn)略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5年04期
7 王娟娟;秦煒;;一帶一路戰(zhàn)略區(qū)電子商務新常態(tài)模式探索[J];中國流通經濟;2015年05期
8 王娟娟;王瑞;;基于農產品云物流完善食品安全體系[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9 鐘耀廣;;電子商務城市末端配送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東莞為例[J];物流技術;2015年09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曲敬;區(qū)域物流產業(yè)競爭力評價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5年
2 王閃閃;浙江南洋有限公司企業(yè)生產物流布局的分析和優(yōu)化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云;;我國電子商務發(fā)展現狀[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年06期
2 夏偉依;楊明華;;逆向物流理論研究綜述[J];物流科技;2006年09期
3 郭愛君;毛錦凰;;絲綢之路經濟帶:優(yōu)勢產業(yè)空間差異與產業(yè)空間布局戰(zhàn)略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4 白曉光;;物流對電子商務的影響[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2年04期
5 倪明;查玉瑩;;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退貨逆向物流系統(tǒng)性能評價指標及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08期
6 丁曉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性與可行性分析——兼談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全面合作[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年04期
7 張圣忠 ,吳群琪;我國物流理論研究的誤區(qū)[J];綜合運輸;2004年11期
8 周啟蕾,朱國寶,蕭漢梁;我國物流理論研究的現狀與未來[J];中國流通經濟;2000年02期
9 賀超;莊玉良;;基于物聯(lián)網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統(tǒng)構建[J];中國流通經濟;2012年06期
10 阮輝陽;;論電子商務對物流業(yè)發(fā)展的影響[J];現代商業(yè);2012年3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閔娟;;人民幣國際化研究綜述及建議[J];沿海企業(yè)與科技;2008年11期
2 巴曙松;吳博;;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金融監(jiān)管[J];中國金融;2008年10期
3 邱雪峰;;論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和風險[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4 詹煒;;論人民幣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J];現代商業(yè);2009年03期
5 黃亭亭;;人民幣國際化基本條件分析:基于風險和責任角度[J];上海金融;2009年04期
6 穆西安;;抓住機遇因勢利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J];南方金融;2009年03期
7 劉曙光;;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04期
8 童年成;;論人民幣國際化貨幣戰(zhàn)略[J];消費導刊;2009年08期
9 顧麗姝;王凱慶;;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行性及長期性[J];經濟問題探索;2009年03期
10 張卷卷;;芻議人民幣國際化[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敏;;人民幣國際化[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挑戰(zhàn)與應對”經濟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黃志龍;;建議對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進行調整[A];中國與世界年中經濟分析與展望(2010)[C];2010年
3 戴相龍;;人民幣國際化及匯率形成機制改革[A];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10-2011)[C];2011年
4 黃志龍;王軍;;第九章 中國經濟再平衡第六大對沖措施:加快人民幣國際化[A];工資、匯率與順差——中國經濟再平衡路徑選擇[C];2011年
5 劉義圣;;人民幣國際化探析[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19次年會暨外國經濟學說與國內外經濟發(fā)展新格局(會議文集)[C];2011年
6 李稻葵;徐欣;伏霖;;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研究[A];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報告(總第42期)[C];2011年
7 宗良;彭伊立;;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A];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12~2013)[C];2013年
8 周宇;;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兩難選擇[A];全球治理:新認識與新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12年
9 鐘利瓊;曾友中;;論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組合[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四卷)[C];2013年
10 韓長征;;人民幣國際化與中資商業(yè)銀行國際化[A];“中國入世10周年——全面開放與走向國際的中國銀行業(y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證券時報記者 孫玉;胡汝銀: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最有利時間已經不多[N];證券時報;2011年
2 孫興杰;人民幣國際化需增強續(xù)航能力[N];新金融觀察;2012年
3 本報記者 徐淼;受外國央行青睞 人民幣國際化提速[N];中國貿易報;2014年
4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陸前進;人民幣國際化要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溫源 本報通訊員 趙鵬;人民幣國際化還要走多遠[N];光明日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徐科;中德合作共推人民幣國際化[N];證券日報;2014年
7 記者 周軒千 整理;今年人民幣國際化的“三個三”[N];上海金融報;2014年
8 本報記者 溫源 本報通訊員 劉朋;人民幣國際化再提速[N];光明日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金晨曦;人民幣國際化提速?[N];中國經濟時報;2014年
10 本報記者 李俠;人民幣國際化又邁新步伐[N];金融時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曉芹;人民幣國際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2 胥良;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褚華;人民幣國際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楊現領;美元錨的退出與人民幣國際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張青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徐新華;人民幣國際化研究:理論與實證[D];復旦大學;2006年
7 潘理權;人民幣國際化發(fā)展路徑及保障措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李建國;人民幣國際化制約因素及推進措施[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9 陳治國;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龐鐳;濱海新區(qū)金融創(chuàng)新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思;人民幣國際化的國際經驗借鑒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2年
2 宋凡;新形勢下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2年
3 陸洋;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與成本分析[D];南京財經大學;2012年
4 李洋;人民幣國際化相關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王斐斐;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實證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6 李博;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3年
7 封大結;中國周邊國家地區(qū)流通的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D];廣西大學;2008年
8 陳莉;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9 劉彬;貨幣國際化規(guī)律探索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D];蘭州商學院;2008年
10 馬謝慶;基于外貿計價權的人民幣國際化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272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02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