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域下商業(yè)銀行信貸的風險控制
本文選題:博弈論域 + 銀行信貸風險 ; 參考:《統(tǒng)計與決策》2012年12期
【摘要】: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產生使得商業(yè)銀行對貸款業(yè)務的控制更為嚴格,卻又導致商業(yè)銀行惜貸現象的發(fā)生,所以對銀行信貸業(yè)務中信息的甄別與控制可以增加商業(yè)銀行與借款企業(yè)之間的對稱度,提高商業(yè)銀行的信貸決策能力。文章以博弈理論為視角,通過信號傳遞模型和聲譽模型的模型分析,得出加強商業(yè)銀行信號指標的選擇和信息識別能力、以及與企業(yè)建立長期的信貸關系可以有效提高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控制能力的結論。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kes the commercial bank to control the loan business more strictly, but also causes the commercial bank to be reluctant to lend the phenomenon the occurrence. So screening and controll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bank credit business can increase the symmetry between the commercial bank and the borrowing enterprise and improve the credit decision ability of the commercial ban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through the model analysis of signal transmission model and reputation model,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election of signal index and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establishing long-term credit relationship with enterpris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redit risk control 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分類號】:F83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吳美華,朱應皋;金融道德風險博弈定價模型及其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1年09期
2 趙曉菊;信息不對稱與金融風險的控制管理[J];國際金融研究;1999年05期
3 李輝;王彬彬;;金融脫媒與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J];求索;2010年10期
4 歐陽潤平;關于金融道德風險的一般分析[J];求索;1998年06期
5 金武,王浣塵,董小洪;對風險厭惡型投資者克服逆向選擇作用的信貸決策機制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996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振忠;;規(guī)避農村信用社高級管理人員道德風險的機制設計和監(jiān)管行為分析——從博弈論的視角[J];北方經濟;2008年04期
2 何國通,謝湘生;信息不對稱與貨幣危機傳染模型[J];商業(yè)研究;2002年08期
3 鄧子文,王宗軍;我國股票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成因與風險控制對策分析[J];商業(yè)研究;2005年01期
4 李春青;信息不對稱理論對企業(yè)經營的影響[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魏燦秋;金融風險管理的本質及對公司價值的影響[J];財經科學;2003年02期
6 顧偉;關于構建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議[J];財經研究;2000年07期
7 王琳;信息不對稱與國有商業(yè)銀行經營管理[J];金融論壇;2001年08期
8 嚴太華,張龍,高天羽;抵押擔保在信貸合約中的經濟意義[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11期
9 羅明忠;我國銀行監(jiān)管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探析[J];南方金融;2002年04期
10 王雋;信息不對稱對農村信用社貸款的影響[J];南方金融;200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卿定文;基于金融倫理的商業(yè)銀行核心競爭力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2 華金秋;中國居民理財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2年
3 孔松泉;基于銀行微觀信貸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東南大學;2002年
4 張艷;中國證券市場信息博弈與監(jiān)管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5 嚴太華;商業(yè)銀行銀企信用風險分析與管理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6 董直慶;對股票價格的經濟學分析——兼論我國股市特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宋林峰;脆弱與沖擊:1995-1996年墨西哥銀行危機[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陳德萍;我國民營經濟成長條件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4年
9 艾毓斌;國內資產證券化運作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10 魏燦秋;統(tǒng)一的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和資本配置風險管理模型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敏;社會醫(yī)療保險道德風險分析及其控制對策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徐勇強;管理者風險厭惡及其存貨管理行為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3 陳雄;信用卡違約風險個人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楊國華;商業(yè)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yè)務的風險管理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5 孫鄖峰;消費者信用合同的研究[D];新疆財經大學;2010年
6 王愛明;中國銀行天津市分行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分析[D];湖南大學;2009年
7 侯漢杰;證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8 謝崇遠;論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投融資機制的創(chuàng)新——建立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9 羅本德;我國國有商業(yè)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2001年
10 余澤洪;針對銀行的詐騙犯罪及其防范措施研究[D];湖南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姚國會;;“金融脫媒”成金融市場新動向[J];改革與開放;2008年07期
2 盧現祥;外國“道德風險”理論[J];經濟學動態(tài);1996年08期
3 陳學彬;銀行不良資產與金融風險和通貨膨脹關系的博弈分析[J];經濟研究;1997年07期
4 朱國陵;宗懌斌;;“金融脫媒”的微觀反映——南京個案[J];金融縱橫;2009年04期
5 李揚;;脫媒:中國金融改革發(fā)展面臨的新挑戰(zhàn)[J];新金融;2007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全國金融IC卡工作會議在寧波召開[J];金融科技時代;2011年06期
2 劉建鋼;;當前商業(yè)銀行商業(yè)秘密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區(qū)域金融研究;2011年07期
3 ;攸縣大力推動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J];金融經濟;2005年14期
4 杰拉爾德F.戴維斯;李建軍;汪川;;金融改變一個國家[J];中國投資;2011年09期
5 趙正偉;;資本金結匯非現場核查方式探討[J];理論觀察;2011年03期
6 朱江;;我讀我寫我快樂[J];金融博覽;2011年08期
7 甘超群;;掃清各路障礙 立足小企業(yè)金融服務[J];中國市場;2011年35期
8 胡強英;;完善我國銀企關系提高企業(yè)融資水平的分析[J];企業(yè)導報;2011年09期
9 姜云兵;;金融IC卡應用將全面提速[J];金融電子化;2011年04期
10 周娜;;三一重工榮登《金融時報》全球500強[J];今日工程機械;2011年1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洪金明;徐玉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與銀行債務融資約束——來自深市A股的經驗證據[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11年年會暨第二十四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江金鎖;;審計意見影響上市家族企業(yè)的銀行貸款嗎?[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11年年會暨第二十四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阮修星;擔保黑幕暴露銀行信貸風險[N];中華工商時報;2010年
2 袁質 劉啟晏 文顯義 李曉峰;慕鴻鵠之高翔[N];中國改革報;2005年
3 陳華;金融如何助推和諧社會[N];中國經濟導報;2005年
4 天相投資顧問公司 陳朝陽;滬深300指數與金融創(chuàng)新[N];證券日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田晶 劉永;李思聰:一個民營企業(yè)家的金融夢[N];第一財經日報;2005年
6 林宏杰;金融大案頻發(fā)的警示[N];中華合作時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陳春艷 本報實習生 徐蒙;誰來為“窮人金融”買單[N];解放日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萬緯 楊曉燕;金融市場有望解凍[N];吉林日報;2005年
9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行長 徐聯(lián)初;關于和諧金融的幾點思考[N];金融時報;2005年
10 陳惠蓮 顧亞紅;和諧金融的要義[N];金融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淼;銀行合格借款者項目源培育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1年
2 翁裕斌;德國全能金融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張鳳超;“港粵”金融一體化理論與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苑德軍;金融創(chuàng)新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李煒;中國區(qū)域經濟結構的金融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6 竇晴身;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7 呂德宏;西部地區(qū)金融結構重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2年
8 呂曉峰;金融期權、期貨與基礎市場間關系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王原聲;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10 欒光旭;轉型時期中國金融演進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嘵軍;外國金融監(jiān)管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1年
2 申健;俄羅斯金融市場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3年
3 李杰;我國農業(yè)支持體系的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5年
4 李莉;應用神經網絡建立金融預測分析系統(tǒng)[D];武漢大學;2005年
5 吳莉娜;個人信用體系構建:機制與政策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6 孫小林;金融數據挖掘中的增量聚類算法及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7 段海峰;工商銀行網上銀行的風險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5年
8 王洪亮;建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yè)務發(fā)展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9 張敏麗;我國金融市場運行效率分析[D];河北大學;2001年
10 王春;美國初步城市化研究(1790-1870年)[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882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88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