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fā)審方式改革的制度分析:一個研究框架
本文選題:發(fā)審方式 切入點:行政監(jiān)管 出處:《當代財經》2012年07期
【摘要】:我國新股發(fā)行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行政監(jiān)管力度較弱,法律風險水平較低,而核準制并不是主要原因。因此,我國發(fā)審方式改革的關鍵不是從核準制轉變?yōu)樽灾?而是完善相應的制度安排,有效地約束發(fā)行人或上市公司及其聘請的中介機構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而保護投資者利益。包括加強對發(fā)行人及其中介機構的行政監(jiān)管;健全民事賠償法律制度,提高發(fā)行人及其中介機構的法律風險;完善發(fā)行上市相關配套制度,比如提高審核透明度、完善退市制度等。
[Abstract]:The deep reason of the issue of new shares in our country i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is weak and the level of legal risk is low, but the approval system is not the main reason.Therefore, the key to the reform of ou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audit system is not to change from the approval system to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but to perfect the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opportunistic behavior of the issuer or the listed company and the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it employs.And then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of issuers and their intermediaries;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of civil compensation to raise the legal risks of issuers and their intermediaries; and perfect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s related to the issuance and listing of shares, such as enhancing the transparency of auditing.To perfect the delisting system and so on.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廈門大學會計系;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審計師選擇與審計質量”(70772080) 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金重大項目“法律風險.政治關系與審計師選擇”
【分類號】:F832.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岱松;;美國證券上市監(jiān)管法律制度評析[J];財貿研究;2008年03期
2 曾英姿;我國證券市場體制的三個轉變[J];當代財經;2001年08期
3 伍利娜;鄭曉博;岳衡;;審計賠償責任與投資者利益保護——審計保險假說在新興資本市場上的檢驗[J];管理世界;2010年03期
4 陳岱松;論證券發(fā)行審核制度[J];河北法學;2004年12期
5 林義相;;國企改革和資本市場發(fā)展的關系[J];經濟導刊;2006年12期
6 顧華詳;;論國際金融危機對完善我國金融監(jiān)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7 劉峰,許菲;風險導向型審計·法律風險·審計質量──兼論“五大”在我國審計市場的行為[J];會計研究;2002年02期
8 蔣堯明;;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虛假陳述民事責任若干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6年06期
9 周劍龍;;日本證券發(fā)行市場的法律規(guī)制——兼論中國證券發(fā)行制度的走向[J];商事法論集;2010年Z1期
10 王江雨;;中國的股票首次公開發(fā)行制度:市場化、規(guī)范化與法治化導向的改革(英文)[J];中國法律;2009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閭梓睿;;做市商民事法律制度分析[J];北方法學;2012年03期
2 李騫;社會審計終極風險辨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3 許漢友;劉皆;;會計信息披露中的“洗大澡”現(xiàn)象之探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李兆華;審計道德風險的化解途徑[J];商業(yè)研究;2005年05期
5 白建東,李寶虹;審計道德風險:形成機理與化解途徑[J];商業(yè)研究;2005年09期
6 賈新宇;;淺議我國的風險導向審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7 李斌;從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產生看審計風險的防范[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09期
8 朱麗君;;現(xiàn)代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的應用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2年01期
9 李攀;;事務所品牌建設——對立信事務所的案例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2年02期
10 王澤霞;鄧川;;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辨析[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時晉;曾斌;吳錦宇;;中國大陸發(fā)審委的法經濟學反思[A];2012年度(第十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陶萍;呂曉平;周曉靜;;審計證據質量控制及審計取證風險的防范[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焦光輝;;應用風險導向審計協(xié)助金融企業(yè)(銀行)全面管理風險[A];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2008年度全國“風險導向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理論研討暨經驗交流會三等獎論文匯編[C];2008年
4 廣州市內部審計協(xié)會課題組;;內部審計、風險導向與審計有效性——基于廣州地鐵公司的案例研究[A];全國內部審計理論研討優(yōu)秀論文集(2010)[C];2011年
5 陳明東;;開展風險導向審計業(yè)務時與風險管理職能部門的協(xié)調與聯(lián)系[A];全國內部審計理論研討優(yōu)秀論文集三等獎論文匯編[C];2011年
6 韓媛媛;;加強人民銀行內部審計工作的思考[A];征信:加強信用體系建設 優(yōu)化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首屆齊魯金融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謝榮;吳建友;;現(xiàn)代風險導向審計基本內涵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4年
8 韓麗榮;;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構成要素的經濟學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4年
9 王玉法;;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演進中的經濟學釋義[A];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10 呂曉梅;蔣堯明;;多層次財務預測信息披露管制探討[A];中國會計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紅平;網絡會計信息披露真實度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譚軍;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虛假陳述的監(jiān)管[D];江西財經大學;2011年
3 孫永軍;基于規(guī)模視角的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4 王恩山;我國企業(yè)對CPA審計的需求[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5 覃東;我國會計法律責任問題的經濟學分析[D];復旦大學;2003年
6 劉維;獨立審計制度安排與注冊會計師行為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7 余蕓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設[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姜英兵;論會計標準的實施[D];東北財經大學;2005年
9 彭桃英;審計質量與審計市場行為主體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10 張繼勛;審計判斷研究[D];天津財經學院;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禮文;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外部監(jiān)管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2 金珍霞;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的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3 黃鋼;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審計風險應對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0年
4 梁瑛;CPA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5 王丹;現(xiàn)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0年
6 夏賽蓮;我國農業(y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7 單容;中國上市公司表外信息披露機制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8 張小麗;會計師事務所規(guī)模與審計質量的實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9 令狐清清;審計師聲譽機制是否有效?[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10 陳欣;雙重維度視角下的會計師事務所合并與審計質量變化[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有瑜;會計信息失真的技術性因素:不確定性與模糊性[J];財會月刊;1998年09期
2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認真學習正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9年04期
3 于祖堯;;貪婪導致危機——從“次貸”危機透視美國經濟[J];紅旗文稿;2009年01期
4 羅熹;;從金融危機看衍生產品[J];紅旗文稿;2009年01期
5 曹紅輝;;美國金融危機:趨勢、變革與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09年05期
6 顧華詳;;我國經濟法30年發(fā)展的基本經驗[J];現(xiàn)代經濟探討;2008年07期
7 陳曉,王琨;關聯(lián)交易、公司治理與國有股改革——來自我國資本市場的實證證據[J];經濟研究;2005年04期
8 許菲,劉峰;風險導向型審計與道德風險[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1年12期
9 顧華詳;;我國經濟法30年創(chuàng)新發(fā)展及未來應關注的重點問題[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10 劉峰;制度安排與會計信息質量——紅光實業(yè)的案例分析[J];會計研究;2001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曉華;;環(huán)境侵權法律風險襲來[J];董事會;2011年04期
2 李永鋒;證券市場虛假陳述與中介機構的責任——美國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J];江蘇商論;2004年03期
3 張艷麗;;如何規(guī)避上市公司對財務報告的虛假陳述[J];商業(yè)會計;2006年21期
4 吳曉求;當前資本市場發(fā)展面臨十大問題[J];了望;2001年06期
5 吳曉求;建立公正的證券市場秩序與投資者利益保護(續(xù))[J];教學與研究;1999年06期
6 宋一欣;;從股民起訴會計師事務所想到的[J];會計師;2006年05期
7 余保福;證券市場虛假陳述與銀行信貸風險防范[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8 王廷良;韓玉;;上市公司法律風險構成與控制對策研究[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0年09期
9 王廷良;韓玉;;上市公司法律風險傳導機制研究[J];前沿;2010年16期
10 盧小方;王虹;周美波;;完善我國境內上市公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J];中國市場;2005年3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瑞武;余漱峰;;基于因特網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A];第九屆全國會計信息化年會論文集(上)[C];2010年
2 孫開連;王凱濤;陳金賢;劉寬虎;杜鵑;;上市公司虛假陳述違規(guī)行為處罰效果的統(tǒng)計研究[A];2002年中國管理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3 曹文;;上市公司重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法[A];陜西省體制改革研究會2004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4 王宇;周艷;;證券市場信用制度的商事法律控制[A];中國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5 戴衛(wèi)清;;我國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失效的成因與對策[A];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三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6 王建平;;上市公司資本的異常法律結構[A];中國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7 廖雪潔;劉漢民;;壟斷國企高管薪酬現(xiàn)狀分析——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數據[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司治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8 葉華;;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及時性研究——基于我國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管理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黃少安;鐘衛(wèi)東;;股權融資成本軟約束假說與股權融資偏好——對中國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進一步解釋[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曹汛;;淺談上市公司的內部審計[A];對外經貿財會論文選第十五輯[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侯捷寧;樹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評價“標桿”[N];證券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胡道之;專家提醒上市公司注意潛在法律風險[N];證券時報;2006年
3 程維;股民狀告ST長運虛假陳述5高管位列被告席[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4 ;千億訟累 挑戰(zhàn)上市公司價值與命運①[N];證券時報;2007年
5 上海序倫律師事務所 陳少蘭;上市公司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如何歸責[N];上海證券報;2008年
6 安心;行政監(jiān)管向市場監(jiān)管演變交易所監(jiān)管“擴權”上路[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7 獨立財經撰稿人 曹中銘;股市再多些“財務偵探”吧[N];中國房地產報;2008年
8 ;首例小股民狀告上市公司及事務所[N];財會信報;2006年
9 記者 辛紅;后危機時代央企面臨六大法律風險[N];法制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舟子;企業(yè)上市切勿病急亂投醫(yī) 穩(wěn)扎穩(wěn)打合理規(guī)避法律風險[N];華夏時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蕓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設[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吳國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guī)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3 王瑞英;信息不對稱與上市公司關聯(lián)交易監(jiān)管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4 藍壽榮;上市公司股東知情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潘麗春;中國上市公司并購價值影響因素和演進路徑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鞏娜;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權激勵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夢然;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2年
8 何旭;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3年
9 李緒富;我國上市公司重塑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蔣堯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虛假陳述民事責任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仕學;上市公司虛假陳述民事責任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2 鄧磊;證券中介機構虛假陳述民事責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3 張瑋;論上市公司虛假陳述的民事責任[D];吉林大學;2004年
4 孫鵬敏;證券法中虛假陳述侵權責任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汪維權;內地企業(yè)境外上市法律風險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6 吳巍;招股說明書中虛假陳述的民事賠償責任與法律救濟[D];華東政法學院;2002年
7 吳曉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監(jiān)管[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8 李艷;論述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應承擔的民事責任[D];上海海事大學;2003年
9 諶倫兵;上市公司會計人員會計信息虛假陳述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10 余宇;外資并購法律風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079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70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