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間網絡的無標度特征
本文關鍵詞:銀行間網絡的無標度特征 出處:《管理科學學報》2015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銀行間網絡 無標度網絡 系統(tǒng)性風險 網絡結構
【摘要】:利用網絡模型研究銀行系統(tǒng)性風險是最近的一個研究熱點.而無法獲得銀行間的敏感數據,使得研究很難有所突破.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分析銀行間網絡特征的方法.首先,本文檢驗了銀行間網絡節(jié)點強度(銀行間貸款和銀行間借款)的分布規(guī)律.此外,本文研究發(fā)現銀行間網絡的節(jié)點強度和節(jié)點度存在冪函數關系.進而,推導出節(jié)點度的分布規(guī)律,并證明了當節(jié)點強度服從冪律分布時,節(jié)點度也服從冪律分布.本文對中國銀行間網絡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中國的銀行間網絡呈現出無標度網絡特征,而且與其他幾個國家相比,中國的銀行間網絡標度參數最小、集中度最高.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banking system network model risk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recently. To obtain sensitive data between banks, the research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of network analysis between new bank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is paper tests the network node strength between banks (interbank loans and bank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bank borrowing). In addi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nk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nodes of the network node degree. Furthermore, derived distribution of node degree, and it is proved that the node strength obeys power-law distribution, node degree also obeys power-law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 bank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network Chinese inter-bank network presents the features of scale-free network, and compared with several other countries, China inter-bank network scaling parameter is the smallest, highest concentration.
【作者單位】: 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東北財經大學商品市場與行為決策研究中心;東北財經大學薩里國際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571034;6130418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12YJCZH211) 遼寧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WJQ2015012)
【分類號】:F831.2
【正文快照】: 0引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銀行間網絡的風險傳染問題,被稱為系統(tǒng)性風險(systemic risk).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了美國許多商業(yè)銀行面臨破產困境.由于擔心這些銀行如果破產可能傳染到整個美國經濟乃至全球金融體系,美國聯邦儲備系統(tǒng)、美國財政部先后通過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向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明芳;;冪頭飽和的無標度網絡模型[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年21期
2 劉秋梅;鄭耿忠;;改進的無標度網絡模型在電子商務網絡環(huán)境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12期
3 朱昌勇;;加權無標度網絡上的三方演化少數者博弈[J];中國市場;2012年23期
4 張瑜;菅利榮;皮宗平;羅茜;;基于無標度網絡的產學研合作網絡模式[J];系統(tǒng)工程;2013年05期
5 關峻;胡皓中;;利用改進的無標度網絡理論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7年01期
6 孫翎;遲嘉昱;;基于倉室模型的危機蔓延建模與演化分析[J];管理學報;2010年12期
7 劉永謀;陳旭光;;無標度網絡VS星狀網絡:物聯網拓撲結構及其社會影響[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8 江濤;譚建;;改進的BA無標度網絡模型在企業(yè)集群中的應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年02期
9 王純;;基于無標度網絡模型的企業(yè)銷售網絡特征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9年07期
10 何會強;;時間演化的修正BBV模型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yè);2009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圣軍;吳枝喜;董海榮;陳關榮;;增加連接加強無標度網絡的同步性[A];第五屆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集[C];2009年
2 劉宗華;唐明;P.M.Hui;;無標度網絡上的包裹傳遞[A];第五屆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集[C];2009年
3 齊軼;周水庚;謝文磊;關佶紅;;一類偽分形無標度網絡上平均首次到達時間的精確求解[A];第五屆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集[C];2009年
4 池麗平;蔡勖;;遭襲隨機網絡與無標度網絡的修復策略比較[A];2006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曾兆名;閻帆;楊啟厚;范煒;;復雜網絡中多點攻擊及保護[A];第五屆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集[C];2009年
6 榮智海;;度相關性對無標度網絡上演化博弈動力學的作用研究[A];第五屆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集[C];2009年
7 劉為凱;關治洪;廖銳全;;復雜異質傳輸網絡中資源配置優(yōu)化研究[A];第五屆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集[C];2009年
8 劉建國;黨延忠;王眾托;;無標度網絡對隨機破壞和蓄意攻擊的魯棒性優(yōu)化[A];第二屆全國復雜動態(tài)網絡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5年
9 鄭志剛;;前言[A];第三屆全國復雜動態(tài)網絡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黃燕;吳亮;朱士群;;超線性偏好機制下的無標度網絡[A];第十三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覃森;無標度網絡及其應用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2 王圣軍;復雜網絡上神經動力學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3 瞿澤輝;復雜網絡及其在信息領域中的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4 吳安彩;無標度網絡和加權網絡上的動力學[D];蘭州大學;2009年
5 鄭建風;復雜網絡建模與典型網絡上的動力學過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6 唐明;復雜網絡上的粒子凝聚動力學及其相關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嚴鋼;復雜網絡上擴散與傳輸的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8 王冰;復雜網絡的演化機制及若干動力學行為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9 王丹;復雜網絡擁塞分析與路由策略研究[D];東北大學;2009年
10 池麗平;遭襲復雜網絡的修復策略與關聯特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靜;一種改進的BA模型及其應用[D];燕山大學;2015年
2 高欣;有向網絡的冪次定律[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3 譚謹;復雜網絡上的一般性打擊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李星;無標度網絡上的演化博弈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5 徐道煒;無標度網絡拓撲和動力學行為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6 黃丹;考慮代價的無標度網絡抗攻擊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7 江海凈;自適應無標度網絡上的輿論動力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8 李德裕;無標度網絡及其同步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9 李志勇;具有適應度的無標度網絡[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高玉;基于關聯度的無標度網絡演化模型的建立與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241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42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