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分權和地區(qū)金融發(fā)展:基于中央政府視角的理論與實證
本文關鍵詞:財政分權和地區(qū)金融發(fā)展:基于中央政府視角的理論與實證 出處:《財政研究》201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通過構建包含金融部門和財政分權安排的內生增長模型,從中央政府的視角研究財政分權與地區(qū)金融發(fā)展之間的關聯(lián):分稅制后,中央政府收入目標趨于合理,面向地方政府的分權安排及其變動影響了地區(qū)金融發(fā)展。使用1994~2008年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實證發(fā)現(xiàn):以財政收入衡量的分權水平對金融發(fā)展有促進作用,而事實上的過度分權卻產(chǎn)生了抑制效應;財政分權對地區(qū)金融發(fā)展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區(qū)域差異,在東部具有促進作用,不利影響體現(xiàn)在中西部。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including financial sector and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rrange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fter the tax divis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revenue target tends to be reasonable. Decentralization arrangements for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ir changes hav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nance.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4 to 2008. The empirical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 level of decentralization, measured by fiscal revenu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but the over-decentralization in fact has a restraining effect; The influenc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has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east, and the adverse effect is reflec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
【分類號】:F812.2;F832;F224
【正文快照】: 一、基本觀點我國的財政體制先后經(jīng)歷包干制和分稅制兩種主要模式,且均以增加中央政府的財力為目標。改革初期,中央政府面臨財政壓力,財政包干制的原意是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但分權賦予地方政府的財政激勵卻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稅基,降低了中央的財政能力(平新喬和白潔,2006)。為此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平新喬;白潔;;中國財政分權與地方公共品的供給[J];財貿經(jīng)濟;2006年02期
2 陳抗;Arye L.Hillman;顧清揚;;財政集權與地方政府行為變化——從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經(jīng)濟學(季刊);2002年04期
3 張杰;中國的貨幣化進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J];經(jīng)濟研究;1997年08期
4 巴曙松,劉孝紅,牛播坤;轉型時期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地方治理與銀行改革的互動研究[J];金融研究;2005年05期
5 周立,胡鞍鋼;中國金融發(fā)展的地區(qū)差距狀況分析(1978—1999)[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燦德;;利益集團與我國銀行制度變遷[J];北方經(jīng)濟;2006年20期
2 程永林;;財政分權、經(jīng)濟增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J];商業(yè)研究;2011年02期
3 潘瑞姣;王賽德;;中國式財政分權下的地方政府支出[J];商業(yè)研究;2011年03期
4 何小楊;;盈余管理與企業(yè)債務期限結構[J];商業(yè)研究;2011年05期
5 胡鋒;賀晉兵;;我國財政風險形成原因的實證研究[J];保險研究;2010年05期
6 鐘敦慧;張明舉;;我國金融發(fā)展與經(jīng)濟增長的關系[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何風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金融資源配置權博弈[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史恩義;;產(chǎn)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0年08期
9 陳斌,周俊;值得重視的財政對中央銀行的責任轉嫁[J];財經(jīng)科學;1999年05期
10 曹源芳;;漸進性通貨膨脹與我國貨幣政策失靈——以區(qū)域金融差異為視角[J];財經(jīng)科學;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煜;;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約束:金融發(fā)展的政治經(jīng)濟學[A];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崔龍;;轉型中的中國貨幣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視角——兼論“中國之謎”[A];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魏建;王安;彭濤;;政府權力結構與中國經(jīng)濟增長[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雷艷紅;;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綜述[A];第二屆“中國公共預算”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曹淑江;;中國式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基礎教育投資努力程度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數(shù)據(jù)和倍差法的實證分析[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阮藝華;;財政分權、教育投資與經(jīng)濟增長:一個文獻綜述[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祝繼高;陸正飛;;產(chǎn)權性質、持股銀行與經(jīng)濟后果研究[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rporate Finance and Governance in Emerging Markets[C];2009年
8 林嗣明;;福建省金融增長及結構對經(jīng)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實證分析[A];中國金融學會第八屆調研報告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5年
9 董泓;;農地轉非農地:中央與地方博弈分析[A];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吳超林;張春生;;中國M2/GDP畸高原因的再考察——基于商業(yè)銀行資產(chǎn)負債表的分析[A];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研究集萃——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第21次會議論文(2007)[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長海;企業(yè)影響力、會計穩(wěn)健性與資源配置效率[D];暨南大學;2010年
2 江金鎖;市場環(huán)境、實際控制人控制方式與負債治理效應[D];暨南大學;2011年
3 劉學俠;中國資本市場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從國有企業(yè)改革角度探討[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4 竇晴身;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5 洪慧娟;我國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農村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分析——從銀企關系的視角出發(fā)[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1年
6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7 羅松山;投資基金與金融體制變革[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8 王強;市場導向下的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盧福財;企業(yè)融資效率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彭q.q,
本文編號:14178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41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