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驗”在我國教育學的語境中,是一個說起來非常重要、做起來卻被忘掉的概念。這種狀況,下衍至學前教育領域,便是輕視乃至拋棄經驗而追求符號化知識的學習,進而出現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近年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愈演愈烈,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連續(xù)出臺一系列通知和規(guī)定,以遏制其蔓延。該現象的產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與我國傳統文化中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思想為核心的主知主義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內學前界對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基礎理論研究極為缺乏;诖,本論文致力于經驗獲得與幼兒發(fā)展關系的探討,以辨明幼兒期應以經驗為主要學習對象和學習方式;在幼兒園實踐層面,則倡導為幼兒提供經驗主導的課程。 除導論外,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一、二章。第一章重在對“經驗”這一概念進行歷史溯源,重點梳理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我國當代教育學者關于經驗的論述,從教育學角度,對“經驗”及其相近的概念、經驗的類型等進行描述和分類,分析了完整經驗的特點,最終給出經驗的定義,為本論文的研究構筑了必要的話語平臺;第二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聚焦于“經驗與幼兒發(fā)展的已有認識”的回顧,在心理學有關研究成果和各歷史時期教育家的經典著作中,搜尋前人關于經驗與幼兒發(fā)展之間關系的論述,使本研究具有更為寬廣的視角。 第二部分為第三、四章。第三章重在辨識經驗在幼兒發(fā)展中的功能,借用教育學即有的體、智、德、美四領域的發(fā)展框架,分別就前人、他人與自己擁有的關于經驗對幼兒在上述四大領域發(fā)展的已有研究和體會進行分析,考察不同質量的早期直接經驗對幼兒后繼發(fā)展的影響,提出了“經驗的整體性形成與促進幼兒個性全面、協調發(fā)展具有同一性”的觀點,豐富了第一章關于經驗的定義,進一步矯正了靜態(tài)經驗觀之下對經驗的狹窄認識;第四章從主體的內在心理和外在環(huán)境兩個角度,對經驗獲得的一般過程進行分析,尋找、鑒別不同類型的直接經驗對幼兒素質發(fā)展的不同價值,并提出了體驗類型-層次說、經驗整體性等概念。 第三部分為第五章。本章選取了國內外經典的以直接經驗獲得為導向的七個早期課程方案和21世紀以來,在西方主流文化中受到認可的三種綜合性早期教育方案框架作為分析對象。對七個獨立的早期課程方案,從理論基礎、發(fā)展目標、經驗來源和內容、推動經驗形成的策略、經驗獲得方式等五個方面進行述評,明晰優(yōu)質早期教育方案的共同特點是:關注幼兒已有經驗、圍繞幼兒生活經驗、促進幼兒生成經驗,從而確立經驗及其獲得在早期教育課程中的應有地位。對三個綜合性早期教育方案框架,則從提出背景或原則、框架構成要素或特點、對本土課程建構的啟示等三個方面展開評述,明晰以經驗為主導的早期課程建構發(fā)展趨勢,即:不再是拘泥于或滿足于開發(fā)出以某一個(類)理論為基礎的、獨立的課程方案;而是可以建立基于多種理論、融合多個實踐范例,將社會、家長、兒童等多方面的關于教育與發(fā)展的訴求進行平衡的更大的早期課程框架。至此,對直接經驗獲得與幼兒發(fā)展之間具有同一性的關系論證完畢;同時,為如何重建本土經驗主導的早期課程提供了可資參考的依據。 第四部分為第六章。本章在前五章的基礎上,基于對我國當前以經驗獲得為主的兩類幼兒園課程及教學形態(tài)進行剖析,提出了應將“經驗主導”作為建構本土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指導思想;以三級課程管理為載體,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出發(fā),重構以幼兒完整經驗獲得為取向的本土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框架的思考路徑。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6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三福;試論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與中國教育學科學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2 韋冬余;趙璇;;略論知識與教學的關系[J];教學與管理;2012年27期
3 王彤;;讓生活走進美術課堂[J];中華少年;2019年13期
4 盧麗珠;;杜威教師觀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年11期
5 李長偉;;經驗、教育與教育學[J];當代教育科學;2009年01期
6 曹孚;;批判實用主┙逃莒督逃淖饔煤湍康牡膵,娭[J];人民教育;1955年09期
7 陳瑤;;杜威的教育學理想[J];教育學報;2012年06期
8 周勇;;杜威研究與中國教育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02期
9 瞿葆奎;中國教育學百年(上)[J];教育研究;1998年12期
10 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袁爾純;;潮州歌冊的社會教育學闡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鄧玉文;;教育追求的解放——由《被壓迫者教育學》引發(fā)的思考[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教育學方法論是什么?[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肖紹明;;教育學的話語分析轉向[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5 李乃濤;;民間教育學述評[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6 石芳芳;;淺談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及發(fā)展趨向[A];2014年9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7 黎陳玉;;探索教育對策,,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廣東省湛江市第四小學“教育學困生對策”研究階段性總結[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楊小微;;中國教育學:在與相關學科的對話中成長[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9 張宏;;幫助您的孩子順利步入小學[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10 ;第二章 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修養(yǎng)[A];博物館社會教育[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見習記者 袁寶年;主題教育學為先 觸動心靈見實效[N];內蒙古日報(漢);2019年
2 王攀;誰最該聽總理講“窮人教育學”[N];中國青年報;2007年
3 顧明遠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人人都需要學習的教育學[N];光明日報;2015年
4 王晉;不能跳過的一本教育學著作[N];中國教育報;2009年
5 王g
本文編號:25648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chujiaoyulunwen/256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