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基礎教育論文 >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導師介紹 安雙宏

發(fā)布時間:2016-10-27 08:36

  本文關鍵詞:印度基礎教育發(fā)展熱點問題評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姓名:安雙宏

性別:男

職稱:教授

所在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主要論文及著作:1.《比較教育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編著者,與白彥茹合著)。

論著:

2.《印度高等教育:問題與動態(tài)》,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3.《教育學教程》(中等學校部分),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主編。

4.《中國與美國、印度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研究》(第1編著者),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5.《印度教育研究的新進展》,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編著者。

6.《當代比較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參編(15000字)。(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教材,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推薦使用,全國14所著名大學聯(lián)合編寫。主編:馮增俊,陳時見,項賢明)

代表性論文:1.試析當前日本教育改革中的道德教育,《外國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

2.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初探,《道德與文明》1989年第1期。

3.臺灣道德課教師談道德教育的成敗得失,《道德與文明》1990年第6期。

4.尼日利亞農(nóng)民的教育觀及其對我們的啟示,《外國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

5.論全面主義教育——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基本方針,《外國教育動態(tài)》1991年第3期。

6.論印度高等教育的財政問題,《外國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第1作者,與李長吉合著)。

7.印度教育近況,《比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8.亞洲部分發(fā)展中國家教育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率的影響,《外國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第1作者,與崔秀芬合著)。

9.印度研究生的失業(yè)情況及其對策,《外國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第2作者,與李長吉合著)。

10.印度高等教育規(guī)?焖贁U充的后果及其啟示,《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11.影響印度高等教育質量的幾個因素,《江蘇高教》2000年第4期。

12.印度高科技人才的搖籃——談印度理工學院的制度創(chuàng)新,《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第22期。

13.印度高等教育的經(jīng)費緊缺及其對策,《外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14.印度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15.印度落后階級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16.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及其對我們的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17.論印度大學考試制度的弊端,《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18.論印度普通大學內(nèi)部管理的特色,《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19.論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20.印度高等院校中的雙語教學問題及其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作者,與耿菲菲教授合作)。

21.印度國立開放大學的發(fā)展及其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22.論印度“整體性兒童發(fā)展服務”計劃中的幼兒教育,《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23.印度基礎教育發(fā)展熱點問題評析,《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年第4期。

24.印度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機制探析,《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學習及工作經(jīng)歷:1.1981.9~1985.7,黑龍江大學英語系,本科。

學習經(jīng)歷

2.1985.9~1988.6,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系,碩士研究生。

3.1994.12~1995.12,印度尼赫魯大學教育系,普通訪問學者。

4.1999.1~2000.1,印度尼赫魯大學教育系,高級訪問學者。

5.1998.9~2001.6,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6.2008年9月,在中央黨校參加由中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等5部委舉辦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理論研修班”。

工作經(jīng)歷1.1988.7~2001.8,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2.1996.11~2002.3,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系,副主任。

3.2001.9~2009.9,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

4.2002.4~2008.1,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

5.2003.9~2009.9,哈爾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

6.2008.2~2009.9,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黨委書記。

7.2007.3至今,哈爾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博士生導師。

8.2009.10至今,浙江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特聘教授。

科研項目:1.1991年,黑龍江省八五哲社項目,“發(fā)展中國家教育經(jīng)驗與啟示”,主持人。

2.2001年,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借鑒外國經(jīng)驗,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獲得經(jīng)費6000元。

3.2001年,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編號10512094),“印度教育管理體制研究”,獲得經(jīng)費5000元。

4.2003年,黑龍江省海外學人項目(編號10541-10011),“關于考試現(xiàn)代化的研究”,獲得經(jīng)費40000元。

5.2004年,黑龍江省教育廳骨干教師項目,“印度軟件業(yè)人才培養(yǎng)機制研究”,獲得經(jīng)費20000元。

6.2005年,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發(fā)展中國家遠程教育的經(jīng)驗、教訓及啟示”,獲得經(jīng)費4000元。

7.2006年,黑龍江省人事廳“2005年度省級留學回國人員科技項目擇優(yōu)資助”(黑人函-2006-212),“印度軟件業(yè)人才培養(yǎng)機制研究”,獲得經(jīng)費40000元。

8.2006年,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重點課題(批準號:HZJ005),“印度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研究”(2006-2008年),獲得經(jīng)費3000元。

9.2007年,“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編號:NCET-06-0351,資助時間:2007~2009年),獲得經(jīng)費20萬元。

10.200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學2007年度國家重點課題“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四國教育發(fā)展與國家競爭力的比較研究”(課題批準號:ADA070003)子課題“中國與印度教育發(fā)展與國家競爭力比較研究”主持人,獲得經(jīng)費1.6萬元。

11.2008年,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印度培養(yǎng)軟件業(yè)人才的教學環(huán)境研究”,獲得經(jīng)費4000元。

12.2009年,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學類教育部重點項目,“印度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研究”(課題批準號:DDA090357,資助時間:2009~2011年),獲得經(jīng)費2萬元。

獲獎情況:1.教育廳“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印度高等教育專題研究”,2002年。

2.省委、省政府,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印度高等教育規(guī)?焖贁U充的后果及其啟示”,2002年。

3.教育廳“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印度高等教育:問題與動態(tài)》,2004年。

4.省委、省政府,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印度高等教育:問題與動態(tài)》,2004年。

5.黑龍江省歐美同學會、黑龍江省海外學人聯(lián)誼會,黑龍江省留學回國人員報國獎,2005年6月(本年度哈師大惟一獲獎者)。

6.中共黑龍江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廳、省教育工會,“全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先進工作者”,2005年9月。

7.省委、省政府,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論印度大學考試制度的弊端”,2006年。

8.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學質量優(yōu)秀獎一等獎,2006年。

9.教育廳“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2008年2月。

10.哈爾濱師范大學“優(yōu)秀中青年教師教學獎”,2008年9月。

11.哈爾濱師范大學“科研突出成就獎”,2009年7月(10年中的文科前十名)。

◇ 編輯推薦 ·2016年考研調(diào)劑信息匯總(更新中)
·2016年考研國家線
·2017考研網(wǎng)上輔導招生簡章


  本文關鍵詞:印度基礎教育發(fā)展熱點問題評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495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chujiaoyulunwen/15495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a38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