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格類型和學習方法的影響兼職MBA學生學業(yè)表現主要因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10-06 16:48
本文關鍵詞:基于性格類型和學習方法的影響兼職MBA學生學業(yè)表現主要因素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工商管理碩士 中國 性格類型 學習方法 學業(yè)表現
【摘要】:對管理學科概念和理解的運用對管理學研究生的教育培訓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通常在行業(yè)中擔任著對智力具有較高要求的職位,如咨詢師、市場研究者、廣告商、政策制定者、首席執(zhí)行官等等。因此,人們也常常期望他們采用深層式學習方法,以取得更高的學業(yè)表現。過去的研究已經很好地表明了,深層式/表面式學習方法與性格類型在描述學生在高等教育環(huán)境中學習經驗,以及在理解學生教育成就差異方面,都是一種重要構念。 管理學研究生通常都被要求超越死記硬背技能這樣的表層式學習方法,而要培養(yǎng)出針對其教育經驗與性格發(fā)展的更深層的研究和分析技能。然而,尚不清楚為什么一些MBA學生能夠比另一些人獲得更高的學業(yè)表現。對此而言,個體的性格反映了個體與其環(huán)境互動的方式,也是一種決定個體所具有經驗的數量與本質的因素,以及他們如何解釋這些經驗的因素。更進一步,在五因素(Five-Factor Theory)理論中,性格被視為一種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個人特征適應通過一種能夠調節(jié)其性格品質和經驗的動態(tài)過程得到培養(yǎng)。其中一種動態(tài)過程就是學習。因此,一個人的性格品質被認為是其未來培訓和學習成績的良好預測指標,因為性格品質在人的整個生命中都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 從這個視角出發(fā),本研究旨在檢驗兼職MBA學生的性格類型與學習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描述它們對這些管理學研究生成績的影響。本研究發(fā)現,MBA學生的學業(yè)表現與其以大五(Big Five)特征顯示的性格類型,以及它們采用的學習方法(深層式/表層式)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關系。 由于在當今商業(yè)環(huán)境中的激烈競爭,MBA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多個領域的知識,例如會計、營銷、財務、經濟、管理、以及信息系統(tǒng),還需要學習團隊合作的技能,溝通與領導力也是他們大量培訓中的一部分。此外,他們還被要求能掌握處理國際商務、多文化、并購等方面的技能。因此,以一種更加深刻的方式完成MBA教育是一個真正的挑戰(zhàn)。這對于一個需要全職工作的兼職MBA學生而言更是一個困難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因為他還需要供養(yǎng)家庭,只能在晚上或周末上學來攻讀學位。在這種情況下,在更少的時間里以更高的效率學到這些技能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由于相對較低的入學資格和動機,在一些情況下,兼職MBA學生被認為會比全職MBA學生表現得差。在本研究中,我們無意對兩種培養(yǎng)方案進行比較,只認為兼職MBA學生的成績與它們的個體性格類型和學習方法有關。MBA學位是從技術崗位加入管理層級的一個必要條件,帶著獲得學位的強烈愿望,兼職MBA學生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被認為具有這樣一些特征,年齡相對較大、因較強的動機而更加成熟、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相關的認真程度。 盡管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堅持不懈,兼職MBA學生仍然會面臨一些因素使他們?yōu)榱俗非蟾玫膶W業(yè)表現結果(即他們在學習上的成功,表現為等級與學分)的努力受到影響。在這些因素中,性格類型和學習方法會顯著影響兼職MBA學生的學業(yè)表現。有時,這些研究生會由于逐漸增加的工作負擔和學習壓力而以一種不同于教材設計者的方式不恰當地使用教材。盡管上同樣的課,也受教于同樣的教師,他們也會因多樣的性格特征而在處理學習任務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例如,自覺的和外向的學生更可能采用一種深層學習方法以在學業(yè)上表現突出,而那些情緒高度不穩(wěn)定的學生更可能采用一種表層學習方法,這種方式常常帶來負面的或者較低的學業(yè)表現。 鑒于這些學生中的差異,以及那些希望培養(yǎng)高素質MBA的MBA計劃利益相關者的努力,研究MBA學生的性格類型與學習方法對學業(yè)表現的影響的重要性,對于中國的MBA培訓計劃更加顯著,因為在中國儒家思想影響了管理教育發(fā)展的方式,學生們也刻板地變成了死記硬背式的學習者,只會用知識的吸收來掌握一些準則,而不會批判性分析。以前的一些研究認為語言方面的困難、個體性格品質以及過去的社會化經驗可以部分地解釋在大中華區(qū)學生們對學習環(huán)境變化的抗拒。然而,這些可疑的主張都源自一些報告,這些報告把亞洲學生視為消極的、充滿抱怨的“死記硬背的學習者”,而這與傳統(tǒng)的儒家信念其實是相反的,傳統(tǒng)的儒家信念無論是對教育的學習方面還是對教育過程本身都給予了極高的重視。 此外,由于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帶來的變化,特別是在中國,在社會經濟與全球環(huán)境,在學習和教學方式,以及那些會影響學校組織、課程和評價方式的教育改革中帶來的變化,那些把中國學生視為消極的死記硬背學習者的刻板印象就需要進一步質疑了。另外,以第二語言學習也會導致一種表層式學習,而那些中國學習者死記硬背式學習的傳聞,也可以用課程的性質以及教學環(huán)境,而不是學生固有特征來解釋。結果,中國本土的MBA學生由于其自己的教育與文化情境,被認為要通過他們的第一語言來掌握課程內容與概念。 盡管上述的主張還需要進一步地批判,文化情境對學習存在重要影響已經是一種公認。因此,考察不同的學習方法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的應用與成果的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本研究根據Biggs的“3P教育、學習模型”構建了一個概念性框架。該模型把學生學習視為一個整合的系統(tǒng),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預測因素、過程因素、以及產出因素。預測因素是指那些在真正投入到學習之前就存在的變量,例如過去的知識、智力、價值觀和性格特征等。過程因素包括那些在學習過程中發(fā)展出來的因素,即學生們學習的動機和戰(zhàn)略。產出因素是指學生們學習結果的性質,例如學業(yè)表現指標和學習技能的發(fā)展。 本研究的代表性樣本包含了208個兼職MBA學生,他們從2010年到2011年參加了由浙江大學提供的MBA教育。浙江大學MBA中心允許來自多種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的工作者,一邊工作,一邊通過在夜晚和周末的兼職MBA學習來獲得學位。因此,這項培訓計劃在整個中國公認的完善程度,以及它與這所名牌大學的關聯(lián),都使其成為本次研究的一個好模型。 專門為研究生們開發(fā)了一個良好的新問卷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努力與技能。因此,我們選擇從那些來自不同樣本的,經過檢驗的,其信度和效度都已經建立的問卷中選擇可用的問卷。已經存在一些問卷來度量大五性格品質和學習方法,它們都是標準化的、經過檢驗與確認的,例如國際性格題庫(the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Item Pool)中的短版五因素性格量表(Five-Factor Personality Inventory),以及修訂版的R-SPQ-2F (Revised-Student Process Questionnaire-2Factors)量表。這兩份問卷都被本研究所采用以度量兼職MBA學生的性格變量與學習方法。 關于學生的學業(yè)表現,很顯然一種系統(tǒng)的度量學生學習的方式是比較學生們在其教育經歷的開始和結束時的競爭力的差異。在MBA學生的情況中,入學考試與累積成績點可以反映學生在其學習計劃的周期中的總體表現,可以成為他們學業(yè)表現的最佳指標。 研究發(fā)現顯示出大五性格品質和學習方法對兼職MBA學生的成績有顯著影響,我們也通過對本研究框架的實踐解釋對其加以闡述。大五性格品質與學習方法直接相關。對深層式學習策略的采用直接受到三種性格的影響,即外向性、自覺性、以及開放性。通過分析發(fā)現,五種性格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直接相關,而后者又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業(yè)表現。那些在外向性、自覺性、開放性品質方面有較高分數的兼職MBA學生可能會取得較高的學業(yè)表現。另一方面,那些在親和性、情緒不穩(wěn)定性品質方面有較高分數的學生則可能取得較低的成績。 除了在親和性的結果方面,這些研究發(fā)現都顯示出研究期望與假設檢驗之間的匹配。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兼職MBA學生的性格類型與學習方法之間的關聯(lián)可以顯著影響他們的成績。因此,對兼職MBA學生的性格類型與學習方法之間聯(lián)系的理解可以為教師和課程設計者帶來有用的啟示,使其開發(fā)恰當的培訓策略以提高這些管理學研究生的成績。除了學習環(huán)境等因素,也需要考慮其他方式來提高MBA學生的深層式學習,因為這種方式會積極影響他們的學業(yè)表現:例如,讓這些學生注意到他們的性格對學習策略的影響。這是一個又去的發(fā)現,因為似乎MBA教育體系并不會照顧哪一種特別類型的學生。然而,對學習任務的感知與學生的態(tài)度有關,也為教育者依靠學生的性格類型影響他們的態(tài)度提供了一個機會。 此外,本研究的發(fā)現或許會挑戰(zhàn)那種死記硬背的中國學習者的傳聞,這種印象可以被課程性質和教育環(huán)境解釋,而不是學生固有的特征。 根據研究結果,可以推導出一些結論:首先,MBA學生的性格品質對其學習方法有強烈的影響。其次,根據采用五因素模型的度量,應答者們之間的性格差異很明顯。再次,兼職MBA學生的成績與他們的性格類型和學習方法顯著相關。盡管本研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對那些希望就性格與學習方法在提高MBA學生成績中的作用進行更多研究的應用研究者而言,本研究的結果還是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工商管理碩士 中國 性格類型 學習方法 學業(yè)表現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643;F0-4
【目錄】:
- Acknowledgments5-6
- 摘要6-10
- Abstract10-16
- 目錄16-18
- 圖目錄18-19
- 表目錄19-20
- 1 Introduction20-26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20-22
- 1.2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2-24
- 1.2.1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study22-23
- 1.2.2 Research purposes and design23-24
- 1.2.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4
- 1.3 The thesis chapters' outline24-26
- 2 Literature Review and Hypotheses Formulation26-44
- 2.1 Introduction26
- 2.2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26-27
- 2.3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is study27-30
- 2.3.1 3P Mod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27
- 2.3.2 Presage phase27-29
- 2.3.3 Process phase29-30
- 2.3.4 Product phase30
- 2.4 Personality and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30-35
- 2.5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35-39
- 2.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39-44
- 3 Methodology44-60
- 3.1 Introduction44
- 3.2 Research design44
- 3.3 Review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its Hypotheses44-48
- 3.3.1 The research questions44-45
- 3.3.2 The research main hypotheses45-46
- 3.3.3 The research control variables46-48
- 3.4 Analytical Techniques48-49
- 3.5 The Research Setting49
- 3.6 Participants49
- 3.7 Measures and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s49-60
- 3.7.1 Measures of Personality49-51
- 3.7.2 Rational for using the R-SPQ-2F51-53
- 3.7.3 The questionnaire composition53-56
- 3.7.4 Performance score significance56-57
- 3.7.5 Ab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57-60
- 4 ReSults60-72
- 4.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Demographic Data60-62
- 4.1.1 Participants' Profile60-61
- 4.1.2 Respondents' Majors61-62
- 4.1.3 Respondents' scoring achievements62
- 4.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62-72
- 4.2.1 Internal reliability of the study construct62-63
- 4.2.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s for all variables63-65
- 4.2.3 Demographic Comparison65-66
- 4.2.4 The model's goodness of fit66-72
- 5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72-78
- 5.1 Introduction72
- 5.2 Discussion of the findings72-75
- 5.3 Implication for the study75
- 5.4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75-76
- 5.5 Conclusion76-78
- References78-94
- Appendix A94-102
- Appendix B102-104
- 作者簡歷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04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陸根書;;大學生感知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對其學習方式的影響[J];復旦教育論壇;2010年04期
2 陸根書;;課堂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式與大學生發(fā)展[J];復旦教育論壇;2012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會琴;《真空技術》網絡課程的設計與研究[D];東北大學;2006年
2 黃壽孟;遠程教育網的教學有效性評價探討[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9839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98391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