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qū)空間技術應用教育培訓研究生項目——“空間技術應用”專業(yè)留學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Abstract]: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Asia-Pacific Centr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pa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yllabus of the Regional Centre for Space Science and Education affiliated to the United Nations, and drawing on the ideas of the postgraduate proj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University,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spa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s studied. The training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9 months modular management curriculum study,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flexible academic system research. The training model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students' teaching, pays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satellit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which is highly recognized by the overseas students and their agencies.
【作者單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學院;
【分類號】:G6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定華,鞏艷珠,方東風;從深圳特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看高等工程技術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年02期
2 馬毓義;;大力開展教學改革,開創(chuàng)教學工作的新局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年01期
3 張光斗;;工程教育結構需要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83年01期
4 張卿華;體育師資的能力結構與培養(yǎng)模式[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5 于健威;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日本的文化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J];外國教育研究;1984年02期
6 柳若松;略論體育學院的培養(yǎng)目標[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4年03期
7 張原華;;王冀生副司長在高等工程教育第三次專題研究會總結會上的講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4年02期
8 本報編輯部;修訂體育學院體育系教學計劃的必然性及現(xiàn)實性[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5年01期
9 宓洽群;;改革管理搞活教學[J];教育發(fā)展研究;1985年02期
10 吳功健,羅建斌;改革工科大學生培養(yǎng)過程的構想[J];高等教育研究;198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建國;趙惠君;;21世紀水利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A];中國水利學會一九九九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2 孫升云;吳啟富;;二十一世紀中西醫(yī)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A];世界中西醫(yī)結合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7年
3 趙常偉;張建東;王學舟;馬素軍;;醫(yī)學院校全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和思考[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4 張克猛;;談談工科非機類、電類力學課程的改革——兼述《機械工程基礎》教材的體系特點[A];世紀之交的力學教學——教學經驗與教學改革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5 劉興茂;陳昭烈;劉紅;熊福銀;;心肌細胞體外三維培養(yǎng)的初步研究[A];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6 黃曉琳;;從美國康復醫(yī)師培養(yǎng)模式看我國康復醫(yī)學教育[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三屆中國康復醫(yī)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1年
7 楊正云;;談體育教師人才的素質培養(yǎng)[A];亞洲人才戰(zhàn)略與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戰(zhàn)略論壇文庫[C];2001年
8 閻新華;;挑戰(zhàn)生命科學前沿——解讀徐榮祥和他的干細胞研究[A];燒傷濕性醫(yī)療技術(MEBT/MEBO)論文集錦[C];2001年
9 李青峰;許克毅;;論研究生黨建工作的特點[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10 王萍;林善明;;探索電氣及電子工程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河北師大附屬民族師范學校 王新祿;創(chuàng)新教育值得關注[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俞儉/文;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本報記者 翟帆;高職高專: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成長的搖籃[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史根東;創(chuàng)建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N];光明日報;2000年
5 曲振濤;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定位與培養(yǎng)模式[N];光明日報;2000年
6 通訊員 王群、龍澤群;共謀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良策[N];湖北日報;2000年
7 劉文選;上海中醫(yī)藥發(fā)展“大躍進”[N];健康報;2000年
8 鐘山;當代大學生的優(yōu)勢和不足[N];吉林日報;2000年
9 伊邊;當代大學生的三點優(yōu)勢和不足[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0年
10 ;著名大學校長話“創(chuàng)新”教育[N];聯(lián)合時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昭烈;哺乳動物細胞無載體固定化培養(yǎng)技術的建立[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2 胡玲琳;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周泉興;我軍院校初級指揮軍官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趙海濤;基于問題的校長培訓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東光;口腔醫(yī)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系列課程綜合改革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6 唐國瑤;我國住院醫(yī)師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趙金昭;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體系與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8 羅文標;基于知識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9 王秀梅;工科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及評價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9年
10 張瑞林;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曉燕;四川省建設類中專教育發(fā)展思路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2 余大山;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技能[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3 李傳新;論建立開放的高職高專大學物理課程體系[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4 高愛國;新時期中國醫(yī)學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解析與思路[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5 高明霞;論聽、說的內在聯(lián)系及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D];延邊大學;2001年
6 馬福君;高等職業(yè)技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7 王凱;新型骨干師資培養(yǎng)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郭華;關于構建軍隊全科醫(yī)學教育模式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2年
9 李盛;WTO與大學本科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10 朱正亮;大學生素質發(fā)展的管理學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3827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238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