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余體校學生運動員檔案的管理
[Abstract]:In order to record the track of student athletes, amateur sports schools need to establish records of student athletes. The records of student athletes can be used to record and analyze the students effectivel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tudents can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management in amateur sports school,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fil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tudent athletes' archives.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市第二重點業(yè)余體育學校;
【分類號】:G472.4;G807.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家貴;關于青少年400米跨欄跑訓練問題的探討[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郭西魁;;兩步四段教學法在高校公體武術套路課中的應用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3 楊吉鋼,顧亞萍;試論跳遠運動員的賽前訓練[J];安徽體育科技;1998年01期
4 夏鐵,馮濤,應力;2000年全國蹦床錦標賽調研報告[J];安徽體育科技;2000年04期
5 張偉;論少年運動員跨欄跑技術專門訓練方法[J];安徽體育科技;2001年03期
6 肖永霞,高建深;淺析賽艇運動員的專項力量訓練[J];安徽體育科技;2002年02期
7 劉全,柏杰;教練員的領導行為與方式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3年04期
8 夏鐵,邱明,史友慶;完成團身側空翻三周程序教學初探[J];安徽體育科技;2004年S1期
9 顧亞萍;高速度跑運動員專項力量練習的設計與選擇[J];安徽體育科技;2005年04期
10 高恒勤;;中韓女子手球遠射技術能力比較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劉穎;閆琪;;跳水運動員下肢關節(jié)肌力比率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2年
2 白二宇;馬馨;;背越式跳高技術生物力學分析指標篩選與應用的初步研究[A];第十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2年
3 曲峰;劉卉;李鐵錄;;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性項群田徑運動員負重訓練對運動能力影響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2年
4 楊愛華;殷小川;;提高訓練效果的心理策略[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夫苓;我國優(yōu)秀女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與診斷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王忠山;武術套路運動員體能技能的年齡特征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3 韓煒;我國優(yōu)秀男子賽艇公開級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
4 劉愛杰;耐力性競速項目專項運動素質的整合[D];北京體育大學;2001年
5 李永瑞;不同注意類型高水平運動員注意瞬脫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1年
6 盧曉梅;我國體育產業(yè)投資基金發(fā)展模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0年
7 鄭念軍;論體能主導類項群(田徑、舉重)運動員下肢蹬伸力量能力的同元異構特征[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8 池建;美國大學競技體育管理體系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
9 鄭曉鴻;高水平運動員年度周期的項群特征[D];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
10 陳笑然;運動訓練方法的項間移植[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萬果;遼寧省競技體育綜合競爭力提升路徑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佳;河北省田徑教練員隊伍建設現狀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黃招妹;體育高考加試成績主要影響因素及實效訓練方法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建平;山東省射擊項目后備人才現狀調查與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樊騰;河南省高校CUBA男籃運動員就業(yè)狀況調查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6 李興;河南省各地市體育運動學校網球教練員現狀調查與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7 曹銳;河南省乒乓球教練員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張梅;開封市區(qū)中學排球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張磊;河南省競技籃球運動發(fā)展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10 陰闊;后全運時期山東省女子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靳春燕;趙春捷;張茹;;中小學武術運動員的賽前心理素質訓練[J];少年體育訓練;2008年02期
2 陳楊云;;從忐忑不安到淡定自如——中學生運動員賽前心理緊張成因及其調控[J];新課程學習(中);2011年05期
3 夏雪;;如何提高課余運動訓練的質量[J];中國學校體育;1993年05期
4 于芬;;對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培養(yǎng)體系的探討——清華大學跳水隊實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5 劉超;譚馨;;學生籃球運動員的選拔與培養(yǎng)[J];遼寧體育科技;2006年03期
6 劉揚;;對有效提高初中學生中長跑運動員成績途徑的探索[J];體育師友;2009年04期
7 肖永平;周青山;;《美國統一運動員經紀人法》述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8 王安利;高峰;左瓊;;學生運動員與運動員學生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12期
9 宋旭峰;;中學生田徑運動員應建立每日自我監(jiān)督調查表[J];田徑;2008年11期
10 李毅;;我國高校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影響因素及提高途徑[J];職業(yè)時空;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芬;杜清才;周萍;;清華跳水隊培養(yǎng)學生運動員運動動機探討[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2 王華潔;;清華大學學生運動員社會認同需求被滿足狀態(tài)和應對策略研究[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3 朱樂青;鄭鷺賓;;上海市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體育保險的現狀與對策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4 王占杰;尹小光;黃興達;;放松訓練對青少年短跑運動員運動成績影響程度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5 張冰;于芬;;清華大學跳水隊備戰(zhàn)2008奧運會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測試與分析[A];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體育科學分會場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顏天民;高斌;于芬;;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隊模式的研究——以清華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為例[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集[C];2004年
7 楊燁;龔波;譚曉纓;張曉玲;;面向二十一世紀上海市中小學競技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8 李小娟;;高職高專運動隊的凝聚力與團隊建設[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羅應周;霍智能;;淺談甘肅省中小學課余訓練的現狀與對策[A];甘肅省第十一屆運動會論文報告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楊鐵黎;劉海元;陳鈞;;關于我國學校競技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羅俊;從運動員學生到學生運動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2 記者 單磊;學生運動員:光鮮與酸楚[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3 竇雨佳;田徑,別在校園“冷”下去[N];中國體育報;2009年
4 江蘇省徐州職業(yè)教育中心 陸立權;如何消除中學生運動員賽前不良心理[N];中國體育報;2008年
5 記者 王洋;國家體育總局領導在京調研[N];北京日報;2010年
6 通訊員 賀松林;我市積極備戰(zhàn)省十三屆運動會[N];安康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張莞昀;伊茲密爾:一個新的起點[N];新清華;2005年
8 本報記者 王靜 實習生 林青 王群;高校也出優(yōu)秀運動員[N];中國體育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李小偉;從“結合”到“融合”,路還有多遠?[N];中國教育報;2011年
10 殷旭;目標:競技學習俱佳[N];四川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芬;對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培養(yǎng)體系的探討[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2 鄭婕;“體教結合”培養(yǎng)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3 周文軍;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動力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吳建喜;論“體教結合”向“體教融合”的轉變[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5 劉海元;中國大學競技體育的發(fā)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
6 劉志云;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8年
7 尹從剛;我國運動員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8 董眾鳴;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8年
9 葉喬波;退役運動員生存與發(fā)展理論實踐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10 楊華;美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NCAA)的制度演進[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建立;遼寧省中學生運動員學習成績現狀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常成一;中學生運動員核心穩(wěn)定性素質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3年
3 鐘偉;湖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課學習現狀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年
4 張慧升;內蒙古與京津地區(qū)部分高校學生運動員招生和管理制度的比較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5 洪曉靜;中美高校學生運動員培養(yǎng)機制的對比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3年
6 田國慶;清華大學跳水隊培養(yǎng)國家級學生運動員管理模式初探[D];北京體育大學;2008年
7 張欣;山西省級田徑傳統項目中學田徑訓練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西大學;2013年
8 曹輝;湖南省學生體育競賽中運動員安全現狀及防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年
9 魏曉微;中美高校體教結合培養(yǎng)模式比較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10 余富榮;我國高校女子足球隊培養(yǎng)模式的初步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7年
,本文編號:21717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17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