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背景下的學校產權規(guī)范分析——以公立轉制學校為例
本文選題:公立轉制學校 切入點:產權規(guī)范 出處:《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公立轉制學校為例,對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背景下的學校產權規(guī)范問題的研究表明:從經濟學角度看,產權規(guī)范重在效率,為此應重視學校產權的初始界定、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宏觀調控以及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的兼顧;從法學角度看,產權規(guī)范重在合法,為此應明確轉制學校的法律地位、產權組織形式、內部管理體制以及遵循學校產權殘缺性的要求。同時,轉制學校的產權運行應從公示、審批、評估、管理和終止5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明確規(guī)范。我國目前關于學校產權的法律規(guī)定并未全面而準確地界定學校產權,因此重建學校產權制度已成為我國教育立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緊迫使命。
[Abstract]:Taking the public transformed schools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on the school property rights nor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subjects shows that: from the economic point of view, property rights norms focus on efficiency, so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itial definition of school property rights. The role of the market 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rom the legal point of view, the norm of property rights focuses on legality, so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transformed school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The form of the property right organizatio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validity of the property right of the school. At the same time,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 of the transformed school should be made public, examined and approved, and evaluated. The management and termination of the five links are clearly standardized. The current legal provisions on school property rights in our country have not fully and accurately defined the school property rights. Therefore, reconstructing the school property right system has become the urgent mission of educational legislation and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作者單位】: 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袁斌昌;關于產權的含義和功能[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2 蔡寶剛;從諾思的產權理論看西方世界興起的法律邏輯[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宏軍;國有企業(yè)制度變遷的路徑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孫義飛;王晉新;;多元化、多樣化、拓展化與開放性——西方學術界“17世紀普遍危機”論爭及其啟示[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3 屈茂輝;張彪;章小兵;;產權概念的經濟學與法學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4 高山平;;解決土地補償?shù)挠行侄巍┬鑼覽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年11期
5 徐德信;權力市場的制度安排——政治概念的一個經濟分析框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6 姚芳;我國構建電子政府的現(xiàn)狀與完善途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王會華;;論政府主導型制度創(chuàng)新[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8 朱立奎;;政府在制度創(chuàng)新中的角色定位[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鄒東濤,席濤;制度變遷中個人、企業(yè)和政府行為主體的經濟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10 陸益龍;1949年后的中國戶籍制度:結構與變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海怡;李斌;;“產權”概念的法學辨析——兼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財產法律制度之比較[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程啟智;向宏橋;;循環(huán)經濟的均衡模型與發(fā)展路徑分析[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3 中國體改研究會課題組;;推進要素市場化[A];中國改革論壇暨中國體改研究會2005年北京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魏黎;沈紅;;大學生資助制度的理性重構——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關付新;;我國現(xiàn)代農業(yè)組織創(chuàng)新的制度含義與組織形式[A];2005年中國農業(yè)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田堅堅;;農業(yè)產業(yè)化條件下的中國農地產權制度改革探討[A];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問題研究[C];2006年
7 張景華;;經濟學兩種范式關于人性假設前提的比較分析[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雷玉桃;;產權理論與流域水權配置效率研究[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9 楊閏;翁曉健;;也論網(wǎng)絡游戲道具的法律屬性[A];信息網(wǎng)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前沿(2005)——電子法與電子商務時代的傳統(tǒng)知識保護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李振東;;中國經濟法:技術引進與制度變遷的同構性及其自主創(chuàng)新[A];中部崛起與現(xiàn)代服務業(yè)——第二屆中部商業(yè)經濟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彌;城市網(wǎng)絡體系的經濟學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
2 汪軍民;中國農地制度的績效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3 吳艷文;基于制度和技術的產業(yè)組織協(xié)同演化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年
4 董維春;現(xiàn)代化進程中區(qū)域經濟非均衡與協(xié)調發(fā)展[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0年
5 孫佑海;土地流轉制度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0年
6 李洪江;轉軌時期國有商業(yè)銀行風險控制的制度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01年
7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羅曉春;對外貿易與江蘇農村產業(yè)結構的變動(1895—1936)[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1年
9 鄒平;我國證券公司發(fā)展的制度研究[D];中南大學;2001年
10 劉建武;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博;我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2 胡杰;中國商業(yè)銀行市場結構變遷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3 紀昀;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與中國[D];天津財經學院;2000年
4 段滔;地下經濟核算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5 郭策;信托財產獨立性之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0年
6 彭金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7 呂守軍;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與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探索[D];河南大學;2001年
8 謝安;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變遷[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1年
9 閆志軍;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研究[D];天津財經學院;2001年
10 李名峰;證券監(jiān)管結構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東;企業(yè)涉足教育的意義、途徑及措施——兼析美國企業(yè)涉足教育的途徑與動機[J];教育導刊;1994年05期
2 俞修維;高校出售公有住房問題的探討[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3 許勝江;高?萍奸_發(fā)活動亟須法制化管理[J];中國科技論壇;1995年04期
4 張葳;另一種感動──記首屆中學校長高研班論文答辯會[J];中小學管理;1996年09期
5 李金初;論學校國有民辦制[J];中小學管理;1996年09期
6 趙建新;高等學校產權爭議的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1996年02期
7 田鳳清,謝家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教育資源配置機制芻議[J];教育與經濟;1997年03期
8 宮麗艷;探索多元民辦教育模式 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fā)展——全國民辦教育學術研討會綜述[J];教育科學;1997年04期
9 孫鐵強,馬淑英;高校產業(yè)應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J];長春大學學報;1997年03期
10 趙家驥,謝家訓;努力實現(xiàn)農村教育跨世紀的騰飛——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研究[J];教育與經濟;199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鳳秋;;關于我國公立學校轉制問題的思考[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二)[C];2004年
2 吳開俊;;公立高校“轉制”問題研究文獻綜述[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楊東平;;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A];2006年中國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內容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真弼;轉制學校應規(guī)范辦學[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胡赤弟;現(xiàn)代大學制度中的產權問題[N];科學時報;2001年
3 方希顏;成長仍需扶持[N];云南日報;2001年
4 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 黃新茂;立促浙江民辦教育做大做強[N];中國教育報;2002年
5 本報記者 趙一楓;擺脫困境:內因與外因[N];中國教育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宋全政;借企業(yè)之水行教育之舟[N];中國教育報;2002年
7 ;民辦教育呼喚立法[N];法制日報;2002年
8 孫立群;民辦教育呼喚立法保障 明晰產權成為當務之急[N];法制日報;2002年
9 胡赤第;立法與民辦教育的產權制度建設[N];法制日報;2002年
10 特約記者張路;韓寒式人物可“批發(fā)生產”?[N];工人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娜;基礎教育產權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曉紅;轉制學校的現(xiàn)狀與探索——個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于強;轉制學校產權管理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張巍;轉制學校的特征及改進建議[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學軍;有意行動的意外后果:我國公辦中小學轉制改革的政策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程蕾;重慶市中學體育教師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7 徐苑蔚;美國公校私營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玲;名校辦民校轉制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686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56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