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評價模式發(fā)展理路研究
本文選題:課程評價 + 發(fā)展理路。 參考:《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2期
【摘要】:課程評價的模式化研究作為20世紀興起的課程評價新方法,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隨著課程評價模式數(shù)量的增多,給課程評價模式的選擇帶來了不便。論文以時間和技術發(fā)展為2條主線,分析了常見課程評價模式的發(fā)展理路,以期找出課程評價模式在進步與發(fā)展過程中的內在聯(lián)系和脈絡,為課程評價模式理論的研究和深入提供幫助。
[Abstract]:As a new method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pattern research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more than a centur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ls, the selec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ls is inconvenient. This paper takes tim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 two main line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l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nd contex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research and in-depth study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l theory.
【作者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423.0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有發(fā);課程評價理論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1990年02期
2 安瓏山;課程評價研究:反思與展望(上)[J];常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1期
3 丁朝蓬,郭瑞芳;20世紀課程評價理論的發(fā)展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04期
4 王雙蘭;教師參與課程評價的必要性[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陳孝大;西方課程評價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1987年10期
6 李有發(fā);課程評價與課程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1988年06期
7 姚曉春;我國課程評價功能實現(xiàn)與存在的缺陷[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0年04期
8 王漢靈;反思課程評價[J];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04期
9 歐陽宇,易森林;關于中國課程評價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初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林智中,馬云鵬;課程評價模式及對課程改革的啟示[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具滋Q;梁榮華;索豐;;韓國農村學校的課程問題與革新努力[A];“公平、質量、效率:農村教育政策的抉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吳國珍;;現(xiàn)代西方課程理論的發(fā)展[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3 吳國珍;;現(xiàn)代西方課程理論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張輝娟;;讓體驗成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靈魂——《建構幼兒園心育體驗課程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5 戚彥君;;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心理素質[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6 何妙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宋曉夢;課程評價如何走出困境[N];光明日報;2006年
2 李 健;課改:質量就是生命[N];中國教師報;2003年
3 遵化市東新莊鎮(zhèn)中學 張久標;試論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具體改革目標[N];唐山勞動日報;2005年
4 柳京淑 編譯;韓國將根據(jù)學生學習能力分班[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姚莉莉 云捷;“我們把課堂還給了學生”[N];海南日報;2004年
6 趙寧寧;全球化平臺 規(guī)范化起點[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安徽省滁州學院 全涌;走過偏頗的語文教學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課程改革:過程中收獲 校正中前行[N];中國教育報;2005年
9 李春生 王克明;不能隨意丟棄好傳統(tǒng)[N];文匯報;2005年
10 葉春英;考試何不另類些[N];中國教師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劉志軍;發(fā)展性課程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李雁冰;質性課程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孫陽春;教育制序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朱偉強;基于標準的體育課程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房林玉;作為場域存在的學校課程規(guī)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陳明宏;校長課程領導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鑫;新中國成立以來課程評價歷史發(fā)展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李彬;論課程評價的生活取向[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程銳;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績效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唐阿濤;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現(xiàn)狀及代價分析[D];蘇州大學;2009年
5 李朝暉;從藍本到文本——課程觀的嬗變[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張秋慧;“理解”課程思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7 毛娜;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下的哲學課程改革[D];聊城大學;2009年
8 王愛華;概念重建主義課程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艾輝;關于構建網(wǎng)絡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10 曲勇;從教育評價的視角探析“后進生”現(xiàn)象[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657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96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