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小學教育論文 >

教科書中的國家形象變遷——基于1978年、1993年和2001年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8-26 18:22
  教科書是教育啟蒙的核心文本,教科書建構(gòu)的國家形象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形成和文化自信確立。1978年、1993年和2001年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國家形象由以凸顯政治領袖和革命精神為主,發(fā)展為展現(xiàn)各民族團結(jié)、科技現(xiàn)代化發(fā)展,再到以中華優(yōu)秀文化為主體,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小學語文教科書塑造國家形象時,需要進一步呈現(xiàn)國家意識和文化自信。而教科書傳遞政治形態(tài),要警惕教科書過度政治化。 

【文章來源】:上海教育科研.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教科書中的國家形象變遷——基于1978年、1993年和2001年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分析


1978年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教科書,語文,小學


198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把提高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合格人才放在首位,在這個基礎上因地制宜、穩(wěn)步地發(fā)展數(shù)量”[5]。從1987年起,人教社開始編寫第七套教材,1993年作為試用修訂本在全國發(fā)行,1998年完成全套教科書發(fā)行、使用。這套教科書標注為《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共12冊,289篇課文。其中涉及國家形象的課文97篇,占課文總數(shù)的33.6%,與物質(zhì)要素相關課文34篇(地理要素22篇,經(jīng)濟發(fā)展12篇)、與制度要素相關課文21篇(政治領袖13篇,政治制度8篇)、與精神要素相關課文42篇(民族文化15篇,民族精神27篇)(見圖2)。在“制度要素”方面,教科書大幅度減少了政治領袖的選文,但依舊以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為主。增添了《高原紅柳》《胡楊》等課文,呈現(xiàn)了像孔繁森等一批努力建設國家邊疆的建設者,促進了各民族繁榮發(fā)展;在政治制度方面,教科書課文增添了《難忘的一課》,敘述了一個臺灣教師教孩子學習祖國文字,增強了國家認同。

國家形象,語文,教科書,小學


199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jīng)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在綜合國力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zhì),取決于人才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這對于培養(yǎng)和改造我國21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7]。教育部根據(jù)《決定》精神,開始了21世紀教科書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學語文教科書,標注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共12冊,325篇課文。其中涉及國家形象有106篇,占全部課文數(shù)的32.6%,與制度要素相關課文19篇(政治領袖10篇,政治制度9篇)、與物質(zhì)要素相關課文40篇(地理要素29篇,經(jīng)濟發(fā)展11篇)、與精神要素相關課文47篇(民族文化28篇,民族精神19篇)(見圖3)。在“制度要素”上,政治領袖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主,增添了鄧小平等人物,如《鄧小平爺爺植樹》等;在政治制度上,教科書增添了《看雪》《香港,璀璨的明珠》《我們的民族小學》《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等課文,彰顯了我國對內(nèi)團結(jié)一心,對外友好相處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化自信與國家形象的邏輯關系[J]. 代悅,張永紅.  人民論壇. 2019(26)
[2]中小學教材建設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J]. 吳小鷗,李想.  教育研究. 2019(08)
[3]“我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中小學的“國家意識”教育[J]. 吳禮昌.  外國中小學教育. 2009(04)
[4]中小學語文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綱要(試用)[J].   學科教育. 1991(05)
[5]課程設置的兩大類理論[J]. 丹尼斯·勞頓,吳棠.  外國教育資料. 1982(04)

博士論文
[1]東南亞五國漢語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的相關性研究[D]. 王祖嫘.中央民族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36473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36473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bae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