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韌性、心理癥狀與自殺風險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7-10-04 09:00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韌性、心理癥狀與自殺風險的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心理韌性 心理癥狀 結構方程模型 大學生 自殺風險
【摘要】:目的考察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心理癥狀和自殺風險之間的關系。方法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抽取398名醫(yī)科院校的大學生,測量心理韌性、自尊及2個月后的心理癥狀和自殺風險,共回收343份有效數(shù)據(jù)。結果多元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是心理癥狀和自殺風險的顯著預測變量;以心理韌性為潛在自變量,以2個月后的心理癥狀和自殺風險為潛在因變量分別建立結構方程模型,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可以有效預測2個月后的心理癥狀(χ2/df=2.96,RMSEA=0.07,CFI=0.96,GFI=0.91,IFI=0.96,R2=0.52)和自殺風險(χ2/df=2.43,RMSEA=0.06,CFI=0.93,GFI=0.96,IFI=0.93,R2=0.35)。結論心理韌性對一段時間內(nèi)的心理癥狀和自殺風險具有預測作用。
【作者單位】: 南方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與熱帶醫(yī)學學院心理學系;
【關鍵詞】: 心理韌性 心理癥狀 結構方程模型 大學生 自殺風險
【基金】:2011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2011ZY010)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20世紀70~80年代,人們開始注意到,有些個體雖然經(jīng)歷過嚴重的逆境和創(chuàng)傷,卻依然發(fā)展得很好,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功能,未出現(xiàn)任何精神障礙。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將關注的焦點,從心理病理學的視角,轉到了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有關心理韌性的研究也開始起步。目前,大多數(shù)的研究者基本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杏利;鄒兵;黃中巖;;大學生自殺態(tài)度與生活目的、生命意義感的關系[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年10期
2 毛榮建,顧新榮;幼師生自尊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年02期
3 劉智R,
本文編號:9697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6974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