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來我國教師教育的制度變遷
本文關鍵詞:1949年以來我國教師教育的制度變遷
【摘要】:自1951年建立完整的師范教育①體系至1990年,以《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1951年)為肇始,《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3年頒布的)以及隨后一系列綱領性政策文件,既不斷強化由政府主導教師教育改革的模式,也提供了一個基于法律、政策的制度性框架,使得教師教育工作以漸進性變革的方式應對著其服務對象———基礎教育學校的需求變革;進入1990年代后,我國教師教育則進入一個借鑒歐美國家經驗的制度轉向與重構的變遷過程。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關鍵詞】: 教師教育 政策 制度變遷
【分類號】:G451.1
【正文快照】: 盡管與“制度”對譯且源自拉丁文的“institu-tions”一詞之內涵較為寬泛,涵蓋習慣、風俗、習俗、慣例、法律、法規(guī)、建制以及機構、組織、會、社、院等,[1]但在成為古典政治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后,對制度的研究則集中于法、政體、組織等領域,近現(xiàn)代政治學對制度的研究也主要是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彼得·豪爾,羅斯瑪麗·泰勒,何俊智;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主義[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年05期
2 殿敏;新制度主義:政治生活中的組織因素[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5年05期
3 楊福祿;;關于歷史制度主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管培俊;;我國教師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成就與基本經驗[J];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5 吳定初;;中國近現(xiàn)代師范教育史大事年表[J];昆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于興國;轉型期中國教師教育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娟;;弱勢行動集團主導下的政制創(chuàng)新——辛亥革命的歷史制度主義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周寶龍;;政治科學中的新制度主義與中共黨史研究[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1期
3 戴揚;張良;;經濟學中的制度分析與政治學中的制度主義[J];財經科學;2012年01期
4 王萍;;從新教師存在的問題談優(yōu)化師范教育對策[J];昌吉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盧現(xiàn)祥;羅小芳;;政府的“三多”制約我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J];財貿經濟;2010年11期
6 劉建銀;毛宇;;論高等師范院校本科教學特色的建設——基于34所本科師范院校特色項目報告的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孫慧宗;;中日農業(yè)剩余勞動力轉移制度環(huán)境比較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7年04期
8 潘石;;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大眾化[J];當代經濟研究;2009年04期
9 金禮久;;優(yōu)質師資培養(yǎng)與教師教育的政策創(chuàng)新[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年12期
10 朱錦程;;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澳大利亞文化政策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0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經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朱達俊;;歐盟民防機制初探——基于環(huán)境風險防范的緣由[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興國;轉型期中國教師教育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鄭爽;我國教師教育者開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秦浩;中國行政審批模式變革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蔣馨嵐;傳統(tǒng)與超越: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的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陳福祥;公共性職業(yè)教育培訓的有效供給[D];西南大學;2011年
6 黎志華;教師教育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周健;制度與角色的互動:當代中國政府過程研究的一個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葉敏;中國特色網絡民主形態(tài)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梁捷;尋求一致的公平理論[D];復旦大學;2010年
10 劉美武;重疊機制視域下的非洲國際減貧機制[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圓圓;高師院校專業(yè)結構調整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馮曉;基于合作治理的廣州市越秀區(qū)公共文化設施發(fā)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周麗萍;鄉(xiāng)鎮(zhèn)黨內選舉制度改革[D];南昌大學;2010年
4 馮兆卿;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政府職責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董英楠;從“師范性”與“學術性”爭論看美國師范教育機構轉型[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梅少粉;新制度主義視角下的中國農村信用合作制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7 嚴銳;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房地產政策的演變[D];南京大學;2011年
8 唐黎;基于模塊化理論的圖書出版產業(yè)價值網絡構建與運行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譚銀花;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供給與農民需求的矛盾沖突及調適[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玉美;市場經濟中的貨幣與人性[D];新疆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之嶺 ,林冰;詹姆士·波特論“師資三段培訓法”[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0年03期
2 洪成文;國際教師教育質量保證制度的最新發(fā)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3 王璐;孫明;;英國教育均衡發(fā)展政策理念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4 朱旭東;;我國現(xiàn)代教師教育制度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5 郭立純;蔡華;;構建我國小學教師職前培養(yǎng)體系的思考[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鄧濤;饒從滿;;論高素質教師及教師職前教育改革[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鄧濤;于偉;;基于一體化的教師繼續(xù)教育改革:國際經驗及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王清明;論“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定位[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2年01期
9 吳安春;;我國突破教師教育體制性障礙的實踐[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年06期
10 鄭新蓉;社會轉型時期師范教育的屬性探討[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藍建;[N];中國教育報;2003年
2 記者 符德新;[N];中國教育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于發(fā)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建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政策分析與建議[J];文教資料;2008年16期
2 沈衛(wèi)華;近二十年來英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7期
3 吳泠;周志毅;;教師教育視野下實踐性知識的培植:現(xiàn)狀與對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李士萍;康曉輝;;關于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幾點建議[J];企業(yè)家天地;2007年08期
5 林遠輝;;當代老撾教師教育的發(fā)展狀況[J];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08期
6 宋秋前;葉云飛;;教師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22期
7 任紅娟;;教師教育機構資質認證的權限和組織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年14期
8 茹宗志;邱艷萍;李潔;;美國教師教育機構的轉型及其啟示[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李爽;;應用遠程教育促進教師教育變革: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2期
10 石芳華;;美國全國教師教育認定制度及其啟示[J];上海教育;200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高金嶺;;我國教育產權制度基本問題分析[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二)[C];2004年
2 田漢族;;中國教育改革深化階段面臨的問題及其化解——基于成本分析視角[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楊衛(wèi)安;;城鄉(xiāng)教育關系的內涵、變遷規(guī)律及啟示[A];2010年農村教育高端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孫百才;教育制度變遷新路怎么走[N];中國教育報;2004年
2 孫健夫;教育離不開財政支持[N];中華讀書報;2008年
3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俞立中;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高靚 張以瑾;教育家不是靠一張紙來命名的[N];中國教育報;2010年
5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明航;科學推進教育體制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劉國艷;制度分析視野中的學校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愛萍;美國“國際教育”:歷史、理論與政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殷紅霞;我國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4 滕志妍;世俗時代的宗教與學校教育關系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史暉;轉型與重構:中國近代課程制度變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全軍;中國農村義務教育供給制度研究(1978-2005)[D];復旦大學;2006年
7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華;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制度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2 范愛國;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政策的實施效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管恩武;創(chuàng)建中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制度經濟學分析[D];山東大學;2005年
4 楊燕;英國初任教師入職培訓政策探析[D];西南大學;2008年
5 孔瑩瑩;我國教育評估體制的變遷與創(chuàng)新[D];復旦大學;2009年
6 馬俊紅;印度教師教育機構現(xiàn)狀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7 諶英;農村義務教育公共投入政策公平性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8 李繼業(yè);地方政府義務教育政策評價與建議[D];蘇州大學;2008年
9 劉業(yè)進;教育服務提供—生產的制度安排——NIE在公共事物治理中的一個應用[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博;合理配置高教資源,有效促進教育公平[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521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2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