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路
本文關鍵詞: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關注現(xiàn)實中的農村"留守兒童"狀況,須從動態(tài)的角度認識和把握"留守兒童"變化的趨勢,須從兒童心理科學的方面探究"留守兒童"較為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及影響?陀^地認識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和存在,不僅具有必然性、長期性,而且還具有遺傳性、擴展性。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既依賴于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精神、家庭文化等文明發(fā)展,還依賴心理科學及教育的發(fā)展及富有實效性的應用。
【作者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科學 制度化
【分類號】:G521
【正文快照】: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及城市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在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將孩子留在農村。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被交由父母的長輩、他人來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的17周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馬芳;;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0期
2 何玲玲;;新形勢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實證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7期
3 李豐榮;雷震;王利森;;體育教育的身體社會學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4 徐群;;關注留守兒童教育與創(chuàng)建和諧新農村[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7年11期
5 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與社會適應[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6 錢偉量;皮亞杰“兒童自我中心主義”概念評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王雅文;吳家明;;如何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5期
8 蔣曼曼;岳紅娟;;家庭功能弱化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孟建青;于仁昌;孫麗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解決策略[J];才智;2011年24期
10 徐建財;鄧遠平;;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李云森;;自選擇、父母外出以及不發(fā)達地區(qū)留守兒童學習表現(xiàn)——基于傾向分數(shù)匹配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崔冰清;;參見的認知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3 楊偉國;;“意識表達系統(tǒng)”為腦意識、醫(yī)療等尋找討論平臺[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4 趙瑋;;勿將留守兒童標簽化為“問題兒童”——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A];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張勁梅;張慶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養(yǎng)方式調查[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陳攀;湯永隆;王大治;;農村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社會健康與家庭功能的關系研究[A];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社會心理研究[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徐彤;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經濟效應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動理論及其生態(tài)學詮釋[D];吉林大學;2011年
4 簡福平;不同孤獨感農村留守兒童對親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張昆;滲透數(shù)學觀念的教學設計方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曹榮榮;理工科大一學生高等數(shù)學思維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8 楊家勤;英語演講修辭性敘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高國翠;俄語(PKи)詞匯概念的認知心理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程宇馳;黑格爾自由觀[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宋麗博;農村留守幼兒社會化現(xiàn)狀與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黨云皓;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3 劉曉丹;明清家訓家規(guī)文化及其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影響[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于海強;遼寧省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的體育干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偉;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黃新;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調查與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7 顏為之;毛澤東政論文語言特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桂林;山東菏澤“留守兒童”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年
9 王云;初中班級留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管理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10 李亞楠;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及對策初探[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胡進;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干預[J];教育科學研究;2002年11期
3 佘凌,羅國芬;流動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4 杜鵬;聚焦“386199”現(xiàn)象關注農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年04期
5 龔建平;淺談農村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8期
6 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fā)展的影響——來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社會心理科學》2005年總目錄[J];社會心理科學;2005年Z1期
2 祁海燕;;“學生心理科學小論文”生命力之所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09期
3 任明德;;人民教師與心理科學[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1988年01期
4 王土;;科學無所不在 科學無堅不摧[J];科學之友;2003年06期
5 劉金平,王金娥;當前中國的心理科學:問題與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1994年06期
6 葉浩生;;社會建構論視野中的心理科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1期
7 郭祖儀;;巴甫洛夫學說的終結與心理科學的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8 尚新民;;試論心理科學中“意識”的概念范疇及其特性——并談研究意識問題的意義與方法論[J];許昌學院學報;1985年03期
9 金燕;;回顧實驗法對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意義與作用[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2期
10 肖文;模糊集理論在心理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芻議[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申建華;;思想政治工作應重視心理學的運用[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羅大華;;九十年代中國法制心理科學研究的回顧和展望[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戴哲人;;心理學新編引論[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4 高士藝;;心理科學技術性應用研究在刑事偵察領域中的若干進展[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5 劉彥峰;;簡論“舊超心理學”[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羅大華;;中國法制心理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7 劉彥峰;;論心理科學之蓋涵[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漢松;;比較美國和蘇聯(lián)心理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探索我國心理科學的建設途徑[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9 楊鑫輝;;現(xiàn)代心理技術學的體系建構[A];第四屆全國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10 劉蓀鉅;;關于心理活動范疇的劃分問題[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高原;研究顯示:助人為樂也“傳染”[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楊玉芳;我國心理科學的現(xiàn)狀與展望[N];光明日報;2001年
3 韓忠智 渠崎;顧秀蓮:用心理科學助空巢老人打開心靈快樂之門[N];中國老年報;2010年
4 熊浩 谷萍;準確了解悔罪心理科學制定幫教措施[N];檢察日報;2005年
5 記者 宋馨;市心理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召開[N];周口日報;2009年
6 夏友和;筑牢預防犯罪的心理防線[N];解放軍報;2004年
7 劉貴增、記者 張建軍;知兵知根 育兵育心[N];解放軍報;2005年
8 本報通迅員 李舒蕊;以科學的態(tài)度引導公眾[N];大眾科技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劉標;心理健康,一個現(xiàn)實的話題[N];東營日報;2007年
10 ;心理咨詢:國人仍“猶抱琵琶半遮面”[N];大眾科技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陳宏;論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方法[D];吉林大學;2006年
2 周詳;高效率學習中情緒干擾抑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石友梅;符號空間復雜信任心理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唐點權;青少年文明心理結構及其特征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5 楊彥平;中學生社會適應量表的編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郭愛妹;西方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蘇雪陽;試論文藝創(chuàng)作的情感歷程[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楊文登;實踐的位置[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梅文靜;中國學習者對英漢定語從句中句法違反和語義違反的探測[D];浙江大學;2006年
4 李萬龍;青海省某高校大學生Stroop效應分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漪蓉;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心理學的反思與批判[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6 趙丹丹;中學生回溯式元記憶監(jiān)測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D];廣州大學;2007年
7 阮樂鋒;薄弱校語文教學策略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江曉東;高中生動力貧乏型學業(yè)不良個案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劉愛樓;近二十年我國情緒心理學研究的解析與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海青;當代中國人的戀家心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07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60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