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墉城集仙錄》的教育思想
本文關鍵詞:《墉城集仙錄》的教育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唐末五代時期著名道士杜光庭所撰寫的《墉城集仙錄》,是我國道教史上第一部用譜系的方式系統(tǒng)記錄女仙的傳記,它詳細生動的描寫了以老子母親圣母元君為尊,,以金母元君為首的代表真善美的眾多女仙,鼓勵人們以她們?yōu)榘駱硬粩嗤晟谱约簵墣簱P善,最終達到修道的終極目標。本文以《墉城集仙錄》一書為主要研究對象,試圖通過系統(tǒng)的分析與比較,闡述其在道儒釋三教碰撞、融合并存的環(huán)境中所反映出的特殊教育思想。 本文首先介紹了《墉城集仙錄》和它的作者杜光庭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接著闡述了唐末五代時期道教的發(fā)展情況、隋唐五代時期崇道的文化政策、唐末五代時期的女性地位及女性入道情況,試圖通過《墉城集仙錄》的成書背景來分析杜光庭寫作的原因和目的;然后從教育對象、教育目的、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方法幾個方面系統(tǒng)分析了《墉城集仙錄》中的教育思想;最后通過比較道教、儒家及佛教的教育思想概括出《墉城集仙錄》的道教教育思想的特點。 本文在眾多名家及前輩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努力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首先,以杜光庭的《墉城集仙錄》為主要研究對象,對道教神仙故事所起的教化作用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其次,將杜光庭的《墉城集仙錄》倡導的道教教化思想放在唐代“三教合一”這個大時代背景里來考察,力圖概括出《墉城集仙錄》中融合儒家和佛教思想的部分與不同于儒家和佛教思想的道家道教教育思想;最后,會把《墉城集仙錄》和其他的神仙傳記相比較,深入探討《墉城集仙錄》所反映出的那個時代獨特的道家道教的教育特點
【關鍵詞】:杜光庭 《墉城集仙錄》 教育思想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40-092;B959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緒論7-11
- 1.1 選題的緣起及意義7-8
- 1.2 前人研究的成果及現(xiàn)狀8-9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9-11
- 2 《墉城集仙錄》與杜光庭11-13
- 3 《墉城集仙錄》的成書背景13-19
- 3.1 隋唐五代時期的宗教政策13-15
- 3.2 隋唐五代時期道家、道教的發(fā)展15-16
- 3.3 《墉城集仙錄》的成書原因16-19
- 4 《墉城集仙錄》的教育思想19-33
- 4.1 教育對象19
- 4.2 教育目的19-21
- 4.3 教育內(nèi)容21-30
- 4.4 教育方法30-33
- 5 《墉城集仙錄》教育思想的特點33-37
- 5.1 融合佛教和儒家的思想33-34
- 5.2 不同于佛教和儒家的思想34-37
- 致謝37-39
- 參考文獻39-41
- 附錄4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子芳;;道教與文學:從《墉城集仙錄》之女仙形象及女仙崇拜談起[J];滄桑;2007年06期
2 李莉;杜光庭筆下的女仙世界——從《墉城集仙錄》探析道教女仙崇拜的特點[J];中國道教;2002年05期
3 楊莉;墉城中的西王母:以《墉城集仙錄》為基礎的考察·續(xù)[J];宗教學研究;2000年04期
4 錢敏;;《墉城集仙錄》與《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后集》之比較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5 樊昕;;論道教神仙傳記的文史價值——以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為中心[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盛莉;;《太平廣記》中《女仙傳》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7 孫亦平;論道教女仙崇拜的特點──從杜光庭的《墉城集仙錄》談起[J];中國道教;2000年01期
8 錢敏;吳福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后集》與《墉城集仙錄》之區(qū)別[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12期
9 羅爭鳴;;《云笈七|d》本《墉城集仙錄》探賾[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04期
10 羅爭鳴;《云笈七|V》卷113(上)所收14則仙傳歸屬置疑[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娟英;;道教文化與玉皇信仰[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2 葉濤;;玉皇大帝信仰的塑成及影響[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3 譚徐明;;古代區(qū)域水神崇拜及其社會學價值——以都江堰水利區(qū)為例[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4 劉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歷日的滲透[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5 夏毅輝;;論中國文化內(nèi)在發(fā)生、發(fā)展的地域因素——從“六朝”地理概念切入的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潤澤;;回歸本位:民國宗教報紙發(fā)展概述[A];新聞學論集(第25輯)[C];2010年
7 黃杰;;中國古代教門及其影響[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8 陳綱倫;;道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六、七合輯[C];1994年
9 蔣志;丁稚鴻;;《李白與青城山》一文質(zhì)疑[A];李白學刊(第二輯)[C];1989年
10 李思孟;;化生說-從生物學學說到哲學和道教學說[A];全國第四屆生物學哲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學術研討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藺熙民;書法家顏真卿與道教[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王建堂;洞天福地抱犢山[N];山西日報;2006年
3 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流動站 霍明琨;道教轉(zhuǎn)型與唐人的心性修仙[N];光明日報;2009年
4 羅銳;群賢畢至探真諦 少長咸集羅浮山[N];南方日報;2010年
5 徐時儀 肖燕;“杜撰”的語源[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6 吳健禮;漫話古代巫術道教與苯教文化的對比和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7 趙潔民 劉月霞 侯志華;道教的生死智慧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啟示[N];中國民族報;2004年
8 嚴其林;葛洪在民間的影響[N];中國民族報;2005年
9 袁志鴻;道教的宗派系代(上)[N];中國民族報;2005年
10 張武忠;名山勝景話都嶠[N];廣西日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爭鳴;唐五代道教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董恩林;唐代老學研究——以成玄英、李榮、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經(jīng)》注疏為個案[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崇富;上清派修煉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武彬;唐傳奇中的佛、道觀[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徐濤;唐宋之際“吳家樣”傳承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6 章文春;基于形氣神三位一體生命觀的氣功修煉理論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陳柏青;魏晉南北朝養(yǎng)生學術思想研究及其養(yǎng)生術應用輯要[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8 史國良;《莊子》內(nèi)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陳晨;嶺南黃大仙信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高新滿;俞琰易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佳;《墉城集仙錄》的教育思想[D];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樊昕;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德蘭;道教神仙譜系流變中女仙形象及地位演變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肖娟;從《墉城集仙錄》論唐代道教的女仙譜系和女仙崇拜[D];四川大學;2006年
5 王學宏;道教西王母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汪小艷;《道藏》中的唐代小說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7 羅虹;杜光庭及其著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輝祥;論杜光庭對重玄學思想的總結(jié)[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黃麗軍;杜光庭美學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10 陸揚;道教的女仙崇拜[D];南京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墉城集仙錄》的教育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22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3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