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遠程教育論文 >

初中生親子關系、感戴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07 19:07

  本文關鍵詞:初中生親子關系、感戴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初中生處于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階段。親社會行為是國家、社會、個人素質的體現(xiàn),也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抓住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有助于學校更好的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有針對性地對初中生進行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和社會新生代力量的教育,促進現(xiàn)代人優(yōu)良品質的養(yǎng)成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與家庭因素緊密相關,親子關系是家庭因素的一個重要方面。大量研究表明,感戴與親社會行為呈高相關,親子關系對感戴水平也有顯著地正向預測作用。以往關于親子關系與親社會行為的研究缺乏對其中介機制的探討,所以有必要對二者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 為提高其親社會行為水平,對其親子關系與親社會行為的現(xiàn)狀進行了研究,探討了親子關系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并以感戴為中介變量,考察了親子關系影響親社會行為的作用機制。本研究通過《親子親合問卷》、《初中生感戴問卷》和《親社會傾向調查問卷》三種問卷對鄭州市404名初中生進行調查,并對所得資料進行差異性檢驗、相關、回歸等統(tǒng)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 (l)初中生親子關系的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與母親的關系要明顯好于父親。初中生親子關系在年級、獨生子女、隨遷子女和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初中生親子關系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2)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初中生親社會行為類型中,報告最多的是緊急性親社會行為,其余依次是依從性、情緒性、匿名性、利他性和公開性?傮w來說,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在年級、獨生子女、隨遷子女上差異顯著,但在性別、父母文化程度上差異不顯著。 (3)總體來說,初中生親子關系與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相關,與父親的親子關系和與母親的親子關系均與親社會行為及其因子顯著正相關;初中生的親子關系與感戴及其三個維度相關均顯著;感戴及各個因子與親社會行為各個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 (4)初中生的感戴在親子關系與親社會行為之間起不完全中介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 親子關系 感戴 親社會行為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444;G635.5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緒論12-14
  • 1 文獻綜述14-26
  • 1.1 親子關系研究綜述14-17
  • 1.1.1 親子關系概念的界定14
  • 1.1.2 親子關系的測量14-15
  • 1.1.3 親子關系的現(xiàn)狀研究15-17
  • 1.2 感戴研究綜述17-19
  • 1.2.1 感戴的定義17-18
  • 1.2.2 感戴的測量18
  • 1.2.3 感戴的現(xiàn)狀研究18-19
  • 1.3 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19-24
  • 1.3.1 親社會行為的界定19-21
  • 1.3.2 親社會行為的測量21
  • 1.3.3 親社會行為的現(xiàn)狀研究21-24
  • 1.4 親子關系、感戴、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綜述24-26
  • 1.4.1 親子關系與感戴24
  • 1.4.2 感戴與親社會行為24-25
  • 1.4.3 親子關系與親社會行為25-26
  • 2 問題提出26-28
  • 2.1 問題的提出26
  • 2.2 研究目的26
  • 2.3 研究意義26-27
  • 2.3.1 理論意義26-27
  • 2.3.2 實踐意義27
  • 2.4 研究假設27-28
  • 3 研究方法28-30
  • 3.1 被試28
  • 3.2 研究設計28-29
  • 3.2.1 親子親合問卷28-29
  • 3.2.2 初中生感戴問卷29
  • 3.2.3 親社會傾向調查問卷29
  • 3.3 施測與數(shù)據(jù)處理29-30
  • 4 研究結果30-42
  • 4.1 初中生親子關系現(xiàn)狀30-33
  • 4.1.1 初中生親子關系總體特征30
  • 4.1.2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性別上的差異30-31
  • 4.1.3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年級上的差異31
  • 4.1.4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獨生子女上的差異31-32
  • 4.1.5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隨遷子女上的差異32
  • 4.1.6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異32-33
  • 4.2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33-37
  • 4.2.1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總體特征33-34
  • 4.2.2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性別上的差異34
  • 4.2.3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年級上的差異34-35
  • 4.2.4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獨生子女上的差異35-36
  • 4.2.5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在隨遷子女上的差異36-37
  • 4.2.6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異37
  • 4.3 初中生親子關系、感戴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37-42
  • 4.3.1 初中生親子關系與感戴的關系37-38
  • 4.3.2 初中生親子關系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38
  • 4.3.3 初中生感戴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38-39
  • 4.3.4 初中生感戴在親子關系與親社會行為關系中的中介作用39-42
  • 5 討論42-50
  • 5.1 初中生親子關系現(xiàn)狀42-45
  • 5.1.1 初中生親子關系總體特征42
  • 5.1.2 初中生親子關系性別差異42-43
  • 5.1.3 初中生親子關系年級差異43
  • 5.1.4 初中生親子關系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43
  • 5.1.5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隨遷子女上的差異43-44
  • 5.1.6 初中生親子關系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異44-45
  • 5.2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45-47
  • 5.2.1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總體特征45
  • 5.2.2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性別差異45
  • 5.2.3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年級差異45-46
  • 5.2.4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獨生子女差異46-47
  • 5.2.5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在隨遷子女上的差異47
  • 5.2.6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異47
  • 5.3 初中生親子關系、感戴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47-50
  • 5.3.1 初中生親子關系與感戴的關系47-48
  • 5.3.2 初中生親子關系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48
  • 5.3.3 初中生感戴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48-49
  • 5.3.4 感戴的中介作用49-50
  • 6 教育建議50-52
  • 6.1 重視親子關系的改善50
  • 6.2 注重感戴的激發(fā)50-51
  • 6.3 隨遷子女問題51-52
  • 7 結論52-54
  • 7.1 主要結論52
  • 7.2 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52
  • 7.3 研究的不足之處52-54
  • 參考文獻54-58
  • 附錄58-64
  • 致謝64-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洪菊;;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綜述[J];法制與社會;2010年17期

2 陳旭;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策略研究述評[J];學前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3 裴曉霞;;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04年04期

4 馮愛梅;;區(qū)域活動:發(fā)展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途徑[J];中國德育;2007年11期

5 李玉蘋;;青少年為何喪失“親社會行為”[J];心理世界;2002年10期

6 胡福偉;;體育教學與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J];華章(教學探索);2007年06期

7 陳應成;;中學生“親社會行為”缺失及其對策[J];遼寧教育;2008年05期

8 廖策權;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促動因素[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9 王敏;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方法的理解與運用[J];山東教育;2002年30期

10 李玉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洪菊;;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綜述[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郁;;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缺失分析[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劉曉東;;地震救災中的表演性親社會行為對心理層面的作用[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畢長城;;親社會行為與社會交換論[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宋鳳寧;;高中生移情水平與網(wǎng)絡親社會行為的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寇_g;;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研究[A];小康社會:文化生態(tài)與全面發(fā)展——2003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7 寇_g;;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程峗;李丹;;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干預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劉秀麗;;兩難情境中大學生親社會行為——謙讓行為的調查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10 張慶鵬;;建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測量維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慶鵬 黎潔 寇_g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親社會行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李荔;李紓:弱者更合作[N];北京科技報;2010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杜會學所博士 王俊秀;富豪進入慈善榜做秀又何妨[N];北京科技報;2005年

4 記者 章會 通訊員 張春蕾 記者 林慎 陳學輝;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多[N];溫州日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蘇軍;讓祖輩投資“親情”合適嗎[N];文匯報;2010年

6 汪來超;如何確認親子關系[N];檢察日報;2002年

7 彭薇;超六成初中生參加補課[N];解放日報;2007年

8 上高中學 陳清英;提高初中生英語聽力水平[N];宜春日報;2008年

9 沈慧婷 本報記者 丁秀偉;教育孩子只允許有一種聲音[N];中國婦女報;2009年

10 記者 龍超凡;千名初中生無學籍事件得到解決[N];中國教育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全海英;體育活動發(fā)展3~6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2 遲毓凱;人格與情境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陳英敏;初中生羞怯的結構、特點及遺傳與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趙紅霞;影響初中生學業(yè)成績差異的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美萍;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聯(lián)系:遺傳與環(huán)境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暴占光;初中生外在學習動機內化的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志宏;初中生校園壓力因果模型建構與壓力疏導團體輔導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8 陳群;第三種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吳家碧;臺灣省苗栗縣初中生休閑行為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10 李燕;親子關系的教育哲學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容;初中生親子關系、感戴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2 蔣柳;培育聽障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教育干預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行娜娜;初中生的移情及其在親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劉慧;初中生家庭親密度、希望及親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5 李貞珍;特質感恩對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6 苗娜娜;初中思想品德課對學生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睿;中學生親社會行為傾向與社會適應性關系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楠;移情訓練對5-6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毛靜思;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內疚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10 張宇;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影響因素及學校培養(yǎng)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初中生親子關系、感戴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111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9111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75e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