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維度探析
[Abstract]:Young people'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core of their citizenship and basic spiritual outlook.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you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carrying forward Lei Feng's spirit and stimulating 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young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uth themselves, we should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ance, enrich and perfect the methods, ways and carriers of cultivating youth'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struct the society and schools.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family and self can create and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atmosphere of young peopl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as the basic dimension to promot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young people in an all-round way.
【作者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基金】:北京交通大學優(yōu)秀博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研究基金項目《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青年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研究》(2013YJS092) 2012年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課題《大學生生態(tài)價值觀教育研究》(11SZA00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友祥;張洪林;;試析現(xiàn)代遠程教育與法學人才培養(yǎng)[J];企業(yè)家天地(下半月);2005年01期
2 張運良;;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yǎng)[J];經營管理者;2009年20期
3 梅冰;;從醫(yī)學角度談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張玲;;愛因斯坦教育思想管窺[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8年06期
5 吳新穎;;青年價值觀構建的重要力量:親情[J];倫理學研究;2009年04期
6 留鎖;加強中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是解決斷層危機的關鍵[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7 劉印凡;用體育方法測定和培養(yǎng)學生心理品質的嘗試[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年01期
8 周龍影;教學生學會學習與元認知的培養(yǎng)[J];鎮(zhèn)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9 羅石勝;如何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J];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07期
10 韓梅;計算機輔助教學與飛行人才的培養(yǎng)[J];重慶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武強;;學校教育中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淺析[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黃春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吳曉波;;以發(fā)展為核心:現(xiàn)代遠程教育教師培養(yǎng)的價值取向[A];2007年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暨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7年
4 周恒;;班集體建設中的智力背景及培養(yǎng)[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5 李燕;;傾聽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影響——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傾聽能力[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6 黃宇紅;;什么樣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對我們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何昕礴;;把心理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吳遜;;試論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滲透[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9 楊亞男;;談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校園環(huán)境[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10 樊蓓蓓;張春華;;不同學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A];體質研究與健康促進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特約記者 張英明;拳拳愛心 情暖江城[N];協(xié)商新報;2008年
2 張越;母親節(jié)與感恩教育[N];天津教育報;2009年
3 記者 彭勇 吳俊;“募師支教” 特區(qū)感恩[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4 本報記者 李鐵錚;以社會責任感為己任[N];經濟日報;2010年
5 教育部督導辦原主任 郭振有;為什么要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東北師范大學 車廣吉 車放;如何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感[N];光明日報;2011年
7 張東輝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所;歷史文化視野下的美國博雅學院模式(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圣潔;財富教育同樣要從娃娃抓起[N];國際商報;2008年
9 王晴 方宜才;海瀾集團設立一億元教育發(fā)展基金[N];江陰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任維東;“三生教育”重和諧[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國慶;審美活動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熊桂琪;論農民工子女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元英;大學生學習心理研究及創(chuàng)新素質培養(yǎng)[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4 付全新;論影響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尹靜;軍校本科學員主觀幸福感及其培養(yǎng)的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6 肖海彥;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現(xiàn)狀的調查及對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7 梅玲;淺談科學探究與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祖云;談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梁楠;基于氣質評定的幼兒同伴關系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10 施勇;論信息化社會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yǎng)及其培養(yǎng)[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1907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9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