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遠程教育論文 >

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與根本缺陷

發(fā)布時間:2018-06-14 18:29

  本文選題:傳統(tǒng)道德教育 + 途徑��; 參考:《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03期


【摘要】:立本明道、化民成俗、自修自得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3個基本途徑。孝悌一端連著血緣親情,一端連著仁愛精神,通過以孝悌為核心的日常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訓練從小養(yǎng)成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小學階段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大學的道德教育則要教育學生明道,經(jīng)典閱讀是明道的重要途徑。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這是中國古代禮教的精義,通過禮儀和節(jié)俗教化百姓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徑。個人私德要自修自得,用統(tǒng)一的、很高的私德標準要求每一個人,這是道德理想主義,道德理想主義本身是不道德的。社會風氣容易被金錢和權力敗壞,一旦社會風氣敗壞,家庭和學校的道德教育有所不能。法紀不明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重大缺陷。儒家反對導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思想導致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常常被腐敗的朝政所侵蝕。今天的中國,如果我們希望國民的道德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單靠加強學校道德教育很難取得更大的成績,只有首先加強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建設,并同時繼承傳統(tǒng),加強立本明道的道德教育和敦風化俗的禮樂文化建設,在個人私德上讓人自修自得,文明的中國才是可以期望的。
[Abstract]:The three basic way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are to make the people become vulgar and self-satisfied. Filial piety is connected with kinship at one end and benevolence on the other. It is the basic way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to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habit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daily moral behavior norms with filial piety and filial piety as the cor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should teach students the clear way, classical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way of Ming Tao. It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cient rites and religions to educate people through etiquette and customs, which is another important way of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It is moral idealism, moral idealism itself is immoral. Social ethos are easily tainted by money and power, and when they fail, family and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not possible. The uncertainty of law and discipline is a major defect of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Confucian opposition to political guidance, Qi's thought of punishment led to the ero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by corrupt government. In today's China, if we want the moral level of our people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greater results by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lone.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at the same time inheriting tradition,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Libenming Roa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corum and music culture, and to cultivate one's own self-satisfaction in personal morality, civilized China can be expected.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分類號】:G4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力;;被夸大的“歷史的同情”:蒲松齡的科舉考試觀念研究——以《聊齋志異》的文本分析為例[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宋金民;;《新水滸》主旨“救世”說[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1期

3 劉新科;;“學習化社會”理論與大學教育——赫欽斯“學習化社會”思想解讀[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何旺生;;士風與文風——讀《任f 與南朝士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史應勇;由經(jīng)有數(shù)家、家有數(shù)說到括囊大典、貫通六藝——論鄭玄通學的產(chǎn)生[J];安徽史學;2004年02期

6 吳蘊慧;;言子的禮學造詣及其對吳地文化的影響[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7 呂友仁;張君蕊;;別把修辭問題當作訓詁問題來理解——說“滕子京謫守巴陵郡”[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8 陳慧敏;;論宗教意識缺失對中國傳統(tǒng)失意文人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9 楊霞;;從“后漢三賢”的天道觀看東漢士人個體意識的萌發(fā)[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張連偉;;古代寒號蟲考論[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薛夢瀟;;東漢“行春”考[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陸濤;;巧心為用 寄托遙深——論陶瓷美術藝術手法[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謝名家;;論文化與經(jīng)濟的關系[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4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5 盛洪;;天命與民權(初稿)——探尋中華文明的憲政框架之一[A];“市場化三十年”論壇論文匯編(第三輯)[C];2008年

6 相力;卜然然;;略論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張景平;;士與二十世紀的實踐性儒學——試論劉爾p樀乃枷�、蕦及其意义[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8 王振星;;“嵇康”與盧俊義的夢意象——金圣嘆“梁山泊英雄驚惡夢”解讀[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9 徐嬋菲;姚智遠;;漢墓畫像神話人物的圖像作用及喪葬意義[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李立;;四川新都德陽畫像磚“交合圖”研究[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5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潔;大學捐贈基金運作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說對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夢潔;基于養(yǎng)生理念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7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辰;明代私債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謝階騰;我國大學學院運行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雷曉偉;漢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學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惠娟;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再認識[J];教育導刊;1997年11期

2 劉鋼;;只讀光盤給予新加坡傳統(tǒng)道德教育新生命[J];世界教育信息;1998年08期

3 倪洪堯;對教育產(chǎn)業(yè)化的再認識[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0年02期

4 姚毅;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J];鄭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5 張露莎,張金梅;論師德建設的意義和途徑[J];滁州師專學報;2001年04期

6 李洪軍;實施素質(zhì)教育之途徑探微[J];集美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7 王金鐘;學校心理輔導模式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1年05期

8 楊誠德;論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統(tǒng)一[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9 孫彩麗,陳艷紅;孔子教育管理思想簡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10 惠保德;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教育探析[J];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蕾;;對創(chuàng)新教育的幾點思考[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加強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建設服務型政府”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8·理論專刊)[C];2008年

2 解國柱;;教師評價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于景華;王永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析[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4 趙睿;;淺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徑——關于科學教育教學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武翠紅;周采;;論外國教育史學理論及研究的必要性[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6 郭介成;;傳統(tǒng)道德教育與學校德育[A];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7 張巍;;杜威道德教育理論的探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尚艷波;;以系統(tǒng)原理為指導 提升班級建設成效[A];科學發(fā)展與農(nóng)村教育——云南省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孔鍇;孫啟林;;試論美國學校公民教育:內(nèi)容、途徑與效果——以建國至內(nèi)戰(zhàn)時期為中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梅汝莉;;試析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歷史淵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阿克鳩射;彝族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三字經(jīng)”[N];涼山日報(漢);2008年

2 李寶豐 寧日壯;主體性德育的途徑和形式[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李嵐 吳麗平;學校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途徑[N];中國教育報;2002年

4 寧惠萍(作者單位系山西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貿(mào)外語學院);英語教學中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及途徑[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5 王敏;淺談提高教師素質(zhì)途徑[N];經(jīng)濟信息時報;2000年

6 劉雪梅;提高學生課后作業(yè)效率的途徑[N];西藏日報;2001年

7 涼州區(qū)黃羊?qū)W區(qū) 朱義年;青少年“感恩教育”淺談[N];武威日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靳剛邋實習生 馮春利 通訊員 馬英;古稀老人的家庭講座[N];鄭州日報;2008年

9 李荔;上海學生奪冠不代表沒缺陷[N];北京科技報;2010年

10 盧 斌;項目校:信息化教育的成功途徑[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彥尊;信息社會視閾中的學校信息倫理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許桂清;美國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紅鶯;美國學校德育途徑方法借鑒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2 楊啟梅;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3 譚箬;學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孟奕杉;中小學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模式及支撐軟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熊頻;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葉萬軍;農(nóng)村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途徑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陶海燕;構(gòu)建和諧社會 維護教育公平[D];南昌大學;2007年

8 張娟;大中學生心理健康學校社會工作的基本途徑及實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9 李胤;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8年

10 孫春福;基于“學習型組織”理念的教師文化建設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1854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1854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152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