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遠程教育論文 >

歧視知覺對城市流動兒童幸福感的影響:中介機制及歸屬需要的調節(jié)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8-06-07 13:09

  本文選題:歧視知覺 + 幸福感; 參考:《心理學報》2013年05期


【摘要】:采用整群取樣法對選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動兒童進行測查,探討歧視知覺對城市流動兒童的個體和群體幸福感的影響機制,即內群體認同和群體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不同歸屬需要下內群體認同和群體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異。結果表明:(1)公立學校小學流動兒童的個體和群體幸福感相對較高;流動男生比流動女生具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流動女生比流動男生具有較高的群體幸福感。(2)歧視知覺對城市流動兒童的個體和群體幸福感存在直接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并通過內群體情感認同和群體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負向預測群體幸福感。(3)不同歸屬需要下歧視知覺對個體和群體幸福感的作用機制存在差異。在高歸屬需要組,歧視知覺對個體幸福感存在直接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并通過群體地位感和群體幸福感的雙重中介消極地影響個體幸福感;歧視知覺完全通過群體地位感的中介消極地影響群體幸福感。在低歸屬需要組,歧視知覺對個體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負向預測作用,也通過內群體情感認同和群體地位感的中介發(fā)揮間接性的積極作用;歧視知覺對群體幸福感只存在間接的消極影響,內群體情感認同和群體地位感在其中發(fā)揮完全中介作用。這表明,內群體情感認同和群體地位感在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受到歸屬需要的調節(jié)影響。
[Abstract]:A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on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well-being of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group identity and group status under different ownership nee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well-being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primary school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loating girls, and the floating boys had higher life satisfaction than floating girls. Migrant girls had higher group well-being than floating boys.) the perception of discrimination had a direct and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well-being of migrant children in urban areas. Through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ner group emotional identity and group status sense, the negative prediction of group well-being. 3) under different attribution needs, the mechanism of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on individual and group well-being is different. In the group of high attribution needs,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has a direct and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dividual well-being, and negatively affects individual well-being through the dual intermediary of group status and group well-being.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negatively affects group happiness completely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group status. In the group of low attribution needs,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not only has a direc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dividual well-being, but also plays an indirect and positive role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inner group emotional identity and group status sense. There is only indirect negative effect of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on group well-being, in which group emotional identity and group status sense play a complete intermediary rol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nd well-being of migrant children is influenced by the need of belonging.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190015)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04JZD0026)
【分類號】:B84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泓;劉艷;李曉巍;;流動兒童受教育狀況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教育科學研究;2008年Z1期

2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藺秀云;鄧林園;;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3 袁立新;;公立學校與民工子弟學校初中生流動兒童受歧視狀況比較[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年07期

4 方曉義;范興華;劉楊;;應對方式在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孤獨情緒關系上的調節(jié)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4期

5 侯娟;鄒泓;李曉巍;;流動兒童家庭環(huán)境的特點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年02期

6 劉霞;趙景欣;師保國;;歧視知覺的影響效應及其機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2期

7 邢淑芬;劉霞;趙景欣;師保國;;歧視知覺對流動兒童群體幸福感的影響及內部機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6期

8 劉霞;申繼亮;;流動兒童的歧視知覺及與自尊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年03期

9 溫忠麟,侯杰泰,馬什赫伯特;結構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數(shù)與卡方準則[J];心理學報;2004年02期

10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名;葉龍;;高速鐵路司機勝任素質和工作經(jīng)驗對安全績效影響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2 皇甫剛;劉鵬;司儥鵬;趙路;石正宇;黃秀瑜;;雇主品牌的模型構建與測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劉微微;石春生;;國防高?蒲心芰嫵梢貙ζ溆绊憴C理研究:基于生態(tài)位“三維”分析視角[J];兵工學報;2009年S1期

4 李靖宇;謝曉非;葛瑜;;小事件、大影響:公平感知覺與規(guī)則駕駛行為[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5 李潔;甘怡群;周宇;;建筑設計師完美主義與工作倦怠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6 范興華;方曉義;劉勤學;劉楊;;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社會適應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陳善平;潘秀剛;張平;張中江;;大學生體育鍛煉效果自評量表(EEI)的編制和信效度檢驗[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10期

8 郭志平;李正中;劉勁松;彭彥銘;;師范院校大學生體育傾向性的現(xiàn)狀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年10期

9 周珂;王崇喜;周艷麗;;體育教師職業(yè)認同的結構與量表編制研究——以中學體育教師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10 劉洋;郭玉江;;身體自尊在職業(yè)女性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間的中介模型檢驗[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霽;周薔薇;徐霞;;多維自我身體意象關系問卷的信效度檢驗與修改[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2 王利剛;羅靜;高文斌;;兒童抑郁量表在中國農村兒童中的應用[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3 褚榮偉;;調節(jié)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營銷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4 唐劍嵐;喻平;周瑩;黃國穩(wěn);;初中生數(shù)學認識信念量表的初步研究[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楊偉文;劉新;;品牌知識和品牌關系對消費者當前和未來購買行為的影響研究[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龔艷萍;俞明輝;;新產(chǎn)品預告策略對消費者采用行為的影響研究[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李元旭;宋淵洋;王宇露;;企業(yè)資源、股權性質與國際化程度——來自中國制造業(yè)上市公司的證據(jù)[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陳素革;盧紀華;;服務人員情緒工作與工作投入的關系研究[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9 孫健敏;馬玉鳳;;學習型組織與組織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10 王永麗;;員工工作家庭平衡的初步研究[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勇;結構化工作滿意度及其對離職傾向的影響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秀菊;基于網(wǎng)絡關系視角的專業(yè)服務企業(yè)全球市場參與戰(zhàn)略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陸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聯(lián)結性的發(fā)展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龍曉楓;消費者規(guī)范理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史寶康;企業(yè)網(wǎng)絡能力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6 鄧雪;企業(yè)戰(zhàn)略聯(lián)盟組織間學習的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7 羅力;信任和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與績效的影響[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尹玨林;企業(yè)社會責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向東;戰(zhàn)略領導特征及其對企業(yè)戰(zhàn)略選擇和績效影響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許丹;我國心理咨詢師的職業(yè)動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游振華;種子產(chǎn)業(yè)鏈企業(yè)合作績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閻巍;企業(yè)員工的主動性人格與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和反生產(chǎn)行為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柳中華;大學生就業(yè)壓力、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感與擇業(yè)焦慮的關系[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曹婷婷;基于結構方程的商戶小額貸款信用評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何婷婷;企業(yè)員工職業(yè)適應能力與職業(yè)承諾的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孫琰;碩士研究生勝任特征模型與測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國;白音華煤礦技術人員職業(yè)停滯測量及治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8 王昕;對青島市機關服務對象滿意度的調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劉維;心理氛圍對企業(yè)員工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作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龔超;工作嵌入對員工工作績效和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泓;張春妹;;中學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會支持與自尊的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與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的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王金霞;王吉春;;中學生一般生活滿意度與家庭因素的關系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4期

4 ;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1.4億人[J];黨政干部文摘;2008年01期

5 蔣國河;閆廣芬;;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現(xiàn)狀與反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2期

6 項繼權;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選擇與制度保障——關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劉視湘;鄭日昌;趙亞男;李占宏;潘子彥;;小學生氣質問卷的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年05期

8 薛松;李永鑫;;大學新生集體自尊與學習倦怠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06期

9 王鳳姿;產(chǎn)文良;;大學生個人自尊、集體自尊與自我和諧水平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11期

10 洪幼娟;;大學生個體自尊、集體自尊與行為抑制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北京社會科學院 韓嘉玲;[N];中國教育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徐坤英;中學生學校歸屬感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舒艨;袁曉嬌;劉楊;藺秀云;方曉義;;社會支持和歧視知覺對流動兒童孤獨感的影響:一項追蹤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4期

2 劉霞;申繼亮;;環(huán)境因素對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的影響及群體態(tài)度的調節(jié)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年04期

3 李曉巍;鄒泓;張俊;楊穎;;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產(chǎn)生機制的質性研究:社會比較的視角[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4 藺秀云;方曉義;劉楊;蘭菁;;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及其心理機制[J];心理學報;2009年10期

5 戴斌榮;;流動兒童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對策[J];教育評論;2011年03期

6 劉曄;;九個臺階通幸福[J];科技風;2007年01期

7 ;研究人員認為幸福感可遺傳[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年05期

8 陳虹;黃騏;王小一個;;歐洲幸福感調查及影響因素——訪英國“心理資本與幸!鼻罢坝媱澥紫腋Q芯繉<屹M利西亞·于佩爾[J];基礎教育參考;2011年01期

9 池麗萍,辛自強;幸福感:認知與情感成分的不同影響因素[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年02期

10 張紅靜,馬穎竹;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藺秀云;蘭菁;;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關系及其心理機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金燦燦;屈智勇;王曉華;;留守與流動兒童的網(wǎng)絡成癮現(xiàn)狀及其心理健康與人際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陳康豪;;大學生幸福感發(fā)展特點及現(xiàn)狀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張小梨;;深圳市流動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和對策[A];第二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陳雷音;羅學榮;;長沙市流動兒童心理狀況的對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徐云;汪菁;;流動人口與學生學習行為——流動兒童孤獨感的調查與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7 池麗萍;辛自強;;城市成年人幸福感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8 胡心怡;申繼亮;;流動兒童未來取向特點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張航;郭永玉;;感恩的心理學研究[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熊承清;許遠理;;幸福感的心理動力機制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小林;學會享受“幸福感”[N];中國消費者報;2003年

2 ;全球女性幸福感現(xiàn)在超過男性[N];中國婦女報;2008年

3 記者 張守營;中國人的幸福感與經(jīng)濟發(fā)展不同步[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0年

4 文清;農民幸福感為何比城里人高[N];北京科技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李薇;三成流動兒童感覺受到歧視[N];深圳商報;2009年

6 陳昌凱 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災難對幸福的“積極”影響[N];中國社會報;2010年

7 健康時報特約專家 徐岫茹;幸福無處不在[N];健康時報;2006年

8 梁榮勇;提升幸福感,心理健康不容忽視[N];德州日報;2011年

9 王麗琛;幸福感是由獲得報酬產(chǎn)生的嗎?[N];科技日報;2008年

10 劉毅非邋常亦殊;長春:“激發(fā)幸福感”沙龍搭溝通平臺[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曉明;主體幸福感模型的理論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2 任海燕;綜合性醫(yī)院臨床醫(yī)生幸福感評價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田若飛;社會控制論視角下的教育與幸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邱林;人格特質影響情感幸福感的機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鐘華;弱勢群體成員的認同管理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張興貴;青少年學生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張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9 陳堅;代際工作價值觀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青華;社會幸福感心理結構的跨群體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2 羅t,

本文編號:199128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9128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e2e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