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末民初福建教育會社
本文關鍵詞:論清末民初福建教育會社 出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以清末民初的福建教育會社為研究對象,考察了福建教育會社的產(chǎn)生及其演化的發(fā)展脈絡,解構了福建教育會社的組織機制,闡述福建教育會對近代福建教育的貢獻,并揭示福建教育會社走向衰落的歷史必然性。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Fujian Education Socie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amin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Fujian Education Society, and deconstructs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of Fujian Education Socie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tribution of Fuji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to modern Fujian education, and reveal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decline of Fuji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
【分類號】:K251;G529
【正文快照】: 教育會是民間開明士紳發(fā)起,清末民初新知識群體參與的近代社團,是協(xié)助地方教育行政推動地方教育事業(yè)的重要力量。它們在科舉制廢除后積極辦理地方學務,對近代新學制的初步確定和新式學校體系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檔案史料零散、匱乏,教育會的研究較薄弱,福建教育會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毅夫;;臺灣內渡文人與清末民初社會變遷和社會問題——以臺灣進士許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為例[J];臺灣研究集刊;2006年01期
2 張興榮 ,孔江聯(lián) ,楊亮明 ,鄒嘉明 ,章遠慶;清末民初的江西醫(yī)學堂校[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85年01期
3 李懷印;儒家傳統(tǒng)與張謇的一生[J];學海;1992年01期
4 李興平,石慧璽;清末民初甘肅家庭嬗變芻議[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惠富平;清末民初興農(nóng)思想述評[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蘇全有,景東升;清末民初河南地方自治述評[J];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7 姚琦;清末民初實業(yè)救國思潮及其影響[J];韶關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朱國南;;清末民初江漢平原的蒙館和私塾[J];湖北文史;2004年02期
9 李丕祺;清末民初甘肅省婚姻習慣評析[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胡紹華;土流并治的典范──清末民初西雙版納土流并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琴;;試論清末民初的貴州新興社團[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畢苑;;清末民初的博物教科書與進化論的傳播[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3 ;清末民初的報刊與社會歷史空間[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4 丁鳳麟;;難以忘卻的學術貢獻——《清末民初資產(chǎn)階級與社會變動》評介[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5 周傳家;;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革和京劇改良[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6 羅檢秋;;清末民初考據(jù)學方法的發(fā)展[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7 周松青;;試論清末民初上海地方自治的社會功能[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虞和平;;清末民初商會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設[A];中國商會發(fā)展報告 No.1(2004)[C];2005年
9 沈潛;;清末民初章太炎與黃宗仰交誼述錄[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10 馬陵合;;清末民初安徽鐵路發(fā)展歷程考察[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永祥;從京劇“坤班”到女子新劇團[N];中國檔案報;2005年
2 黃軼;20世紀末“晚清文化研究熱”斷想[N];文藝報;2008年
3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羅檢秋;近代從“文明”到“文化”的思想過渡[N];光明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黃河鳴;福建船政建筑群 見證中國近代史[N];福建日報;2000年
5 胡瑞華;清末民初進步人士對提高國民素質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0年
6 張?zhí)焐?多層次多角度觀照清末民初的民主政治[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丁波;一本有史、有識、有趣的世博圖書[N];中華讀書報;2010年
8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 劉波;紹英日記中的清末民初史事[N];光明日報;2011年
9 楊國強 口述 黃曉峰 整理;西潮與回瀾: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歷史[N];東方早報;2011年
10 朱寰;向歷史深處溯源[N];青島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效正;清末民初廟產(chǎn)問題研究(1895-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新國;清末民初京津地區(qū)中下層士紳的心路歷程(1860—1920)[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楊木武;莫里循與清末民初中國政情[D];蘇州大學;2004年
4 李平亮;卷入“大變局”[D];廈門大學;2004年
5 丁淑琴;清末民初甘青地區(qū)民族社會若干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6 胡素萍;李佳白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D];中山大學;2006年
7 張利榮;清末民初甘肅的警政建設[D];暨南大學;2007年
8 朱慶葆;抗拒與變遷[D];南京大學;1992年
9 王紅軍;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黃遠生[D];復旦大學;2010年
10 呂雪飛;東北三省咨議局、資政院及第一屆國會、省議會議員選舉考略[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蓓;論清末民初的中外合資企業(yè)[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史林杰;清末民初國民性改造思潮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3 羅彩云;清末民初湖南社會習俗的演變(1895—1927)[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魯克亮;清末民初的災荒與荒政研究(1840—1927)[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唐湘雨;清末民初市場管理法制建設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霍曉玲;清末民初河南地方自治[D];河南大學;2005年
7 周群;清末民初湖北農(nóng)村經(jīng)濟社會的變更[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靜;清末民初女子社團的發(fā)展[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琪;乙卯水災與清末民初廣東社會[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新萍;清末民初30年間山東人的日本觀[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277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2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