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式變革的文化反思
本文關鍵詞:學習方式變革的文化反思 出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是人們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產生的學習觀念上的重大轉變,是通過自身的感悟、理解、行為摸索出的一條正確的課程教學改革之路,是未來學習化社會真正形成的關鍵。經過十余年的課程改革,學習方式確實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要持續(xù)下去卻顯得困難重重,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文化的障礙。從文化的視角探析新課程改革下學習方式的內涵,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搞清楚學習方式變革缺乏動力的原因,更好地指導我們進行學習文化的建構。
[Abstract]:The profound change of learning style is a great change of learning concept after many year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a correct wa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one's own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 and behavior.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way of learning has indeed undergone positive change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continue this change.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cultural obstac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learning styl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is helpful for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motivation for the reform of learning style. Better guide us to construct learning culture.
【作者單位】: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2012A011
【分類號】:G423
【正文快照】: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和正在發(fā)生著可喜的變化。從他主學習轉變?yōu)樽灾鲗W習;從自我封閉式學習轉變?yōu)閳F體性合作學習;從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樘骄渴綄W習,初步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旋律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新學習方式。這種改變將影響到教學目標、教學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云寶;;定罪標準之比較及省思——以中西刑法文化差異為注腳[J];刑法論叢;2010年04期
2 宋思運;;市民社會與現代法權秩序的建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馮保善;;從歷史到神話——玄奘取經與《西游記》[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肖佳靈;東亞和歐洲國際體系的歷史比較與現實思考[J];政治學研究;1996年01期
5 史成虎;;新生代農民工素養(yǎng)與政治參與關系略論[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6 宋曉瑛;;對構建和諧社會思想資源的研究[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7 李德順;;法治文化論綱[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8 李麗琴;文化在九十年代漢詩中的處境[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9 高煒,吳艷;談傳統(tǒng)文化中的消極因素[J];前沿;2002年09期
10 曾凡遠;;近代中國西方觀:從“攘夷”到“師夷”[J];前沿;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德文;;婚姻形式與村莊性質——轉型期鄉(xiāng)村婚姻形式的一項考察[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李定文;;試論先秦儒家的憂患意識及其現代轉化[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楊宜音;;社區(qū)公共參與:是否參與 誰來參與 如何參與[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4 李毅紅;;公德教育與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設——以公共圖書館建設為例[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單依群;;整合縣館網絡資源 服務于新農村建設[A];新環(huán)境下圖書館建設與發(fā)展——第六屆中國社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圖書館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征文集(上冊)[C];2007年
6 ;第六章 外語教學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C];2008年
7 陳勛;;鄉(xiāng)村社會力量何以可能:溫州老人協會研究[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張踐;;“太和即道”——張載和諧社會思想研究[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哈迎飛;;從國家意識、民族認同與思想革命論周作人的啟蒙思想[A];《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薛巧珍;;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廣播電視產權制度分析與創(chuàng)新模式建構[A];新聞學論集(第25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潔;大學捐贈基金運作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7 尹佳濤;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國保;中國文化因素對知識共享、員工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9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鞏英春;當代信息社會背景下的文化資本批判[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倩;農村低保對象的社會支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蔣鈴;中國傳統(tǒng)孝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玉榮;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郭辛茹;“召喚結構”視閾中的《莊子》闡釋差距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廖圣財;揚棄與超越[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曉莉;高校醫(yī)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朱曉燕;中學文言文教學要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衛(wèi)瑋;國家法與少數民族習慣法適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德剛,郝德永;當代課程的文化建構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王中華;;教師參與課程決策的文化反思[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年03期
3 桑新民;;從印刷時代到信息時代:人類學習方式與教育模式的歷史性變革[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1年12期
4 黃榮懷;周躍良;;關于遠程學習的特征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03期
5 李鐵人;新課程理念下提倡的學習方式的特征[J];寧夏教育;2004年12期
6 羅星凱;;實施科學探究性學習必須正視的問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3期
7 子宜;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學習”——百年樹人集團推出面對家庭的游戲型學習互動平臺[J];內蒙古教育;2005年07期
8 陳建超;淺談現代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龍巖師專學報;2005年S1期
9 廣德明;;立足有效教學 推進課程改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閻光才;;教師“身份”的制度與文化根源及當下危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慶男;;基于體驗學習的課堂文化建設[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2 ;深化教育改革 建設教師隊伍[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3 周立;;讓作業(yè)改變教師與學生的行為[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4 齊雪芬;;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整合培養(yǎng)初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數字化環(huán)境下學習方式與學習模式的探索[A];責任·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海第十六屆青少年科技輔導論文征集論文匯編[C];2008年
5 呂桂娟;;“3+1”課堂模式改革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東卷)[C];2010年
6 趙家蕊;;用愛構筑綠色之網[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五卷)[C];2005年
7 劉同昌;;學習型社會與網絡教育[A];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模式·實踐——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6年學術年會文集(4)[C];2006年
8 王鈞;;擺正信息教育的地位[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7:教育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C];2007年
9 黃蕾;;運用錄像分析技術解讀研究性學習[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10 袁秀利;;關于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技能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建平;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褚宏啟;學習方式與專業(yè)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4年
3 張卓玉(作者系山西省實驗中學校長);體驗與探究: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N];光明日報;2001年
4 王磊;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N];中國教育報;2002年
5 記者 程茂林 區(qū)委報道組 吳桂潮;“空中課堂”實現創(chuàng)新型工學互動[N];嘉興日報;2009年
6 孫長波;結合教育實際 解決突出問題[N];煙臺日報;2009年
7 祝傳飛;讓課堂活起來[N];淄博日報;2011年
8 老虎頭小學 譚杏芝;把玩的權利還給孩子[N];黃石日報;2010年
9 河西學院 劉新民;充分實現課堂的有效交流[N];中國教育報;2010年
10 蓋乃誠;“主動、探究與合作”,,靈丹妙藥?[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慎英;論學習方式的變革及其知識假設[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趙荷花;學習的教學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趙義泉;超越式學習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倩葦;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技術與課程發(fā)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弋文武;農村教師學習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海瀾;打開學生自我建構之門[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鄭太年;學校學習中知識意義的缺失與回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田愛奎;支持自主學習的數字化教學游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孟慶軍;網絡學習代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孫崇勇;認知負荷的測量及其在多媒體學習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曉光;課堂合作學習[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雪飛;宋儒學習方式的現代詮釋[D];江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陳瓊;課程資源視野中的學習方式變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李梅;體驗學習——21世紀重要的學習方式[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吳志剛;試論網絡環(huán)境下語文的融合型學習[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關勝利;日本“綜合學習時間”對蒙授研究性學習借鑒與啟發(fā)[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照淵;中學專題學習網站現狀調查與建設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彭雪梅;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亞艷;西方學習方式的研究及其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蔣婷;對計算機輔助教學下學習方式的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4185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1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