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努力控制的發(fā)展軌跡與父母養(yǎng)育的關系:一項多水平分析
本文關鍵詞:學前兒童努力控制的發(fā)展軌跡與父母養(yǎng)育的關系:一項多水平分析 出處:《心理學報》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學前兒童 努力控制 父母養(yǎng)育 追蹤研究 多水平分析
【摘要】:通過3年追蹤研究,采用問卷法考察了474名學前兒童努力控制發(fā)展變化的軌跡,以及初始父母養(yǎng)育方式對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速率的影響。多水平分析的結果表明:(1)學前兒童的努力控制呈線性增長,其發(fā)展水平和增長速度均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努力控制初始水平較高的兒童,其增長速度也較快。(2)初始的父母鼓勵與接納對兒童努力控制的最后發(fā)展水平有促進作用,而父母的拒絕與懲罰則起反作用。(3)父親鼓勵與接納能加速兒童努力控制的平均增長速率,而母親鼓勵與接納則會延緩其平均增長速率。(4)初始的父親養(yǎng)育方式可分別解釋兒童努力控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速率10%和2%的變異,初始的母親養(yǎng)育方式可分別解釋其14%和3%的變異,父母養(yǎng)育方式累計可分別解釋其19%和10%的變異。
[Abstract]:A 3-year follow-up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rack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474 preschool children. The results of multi-leve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ffort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creased linearly.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growth rate, and efforts to control the initial high level of children. Its growth rate is also faster. (2) initial parental encouragement and acceptance have a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final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 efforts to control. Parents' refusal and punishment are counterproductive.) fathers' encouragement and acceptance accelerate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children's efforts to control. However, mother encouragement and acceptance delayed their average growth rate. 4) the initial paternal rearing style explained the variation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level and development rate of 10% and 2%, respectively. The initial maternal rearing style could explain the variation of 14% and 3%, and the cumulativ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could explain the variation of 19% and 10%, respectively.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fā)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蘇州市立醫(yī)院兒童保健科;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1231002) 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新教師類課題(2011009212006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青年基金(10YJCXLX026)
【分類號】:B844.1
【正文快照】: 1問題提出學會克制本能沖動,調控自我的情緒和行為,逐漸內化社會規(guī)范和成人要求是兒童早期社會化的關鍵任務。早期自我控制能力的發(fā)展是個體后期生活康樂和事業(yè)成功的必備條件。大型追蹤研究表明,早期(2~10歲)自控能力較低的兒童,在青少年期會表現(xiàn)出吸煙、行為失調、學業(yè)失敗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谷傳華,陳會昌,許晶晶;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創(chuàng)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環(huán)境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4期
2 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tǒng)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年06期
3 葉仁敏;Mary K.Rothbart;龐正建;張?zhí)N年;鄔白妹;楊靜娟;;《兒童行為問卷表》(CBQ)的測定研究[J];應用心理學;1990年04期
4 張萍;梁宗保;陳會昌;張光珍;;2~11歲兒童自我控制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與變化及其性別差異[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曉亮;趙智杰;黃錢;;塔里木河下游墾區(qū)耕地面積變化及驅動力的多層次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09期
2 李潔;甘怡群;周宇;;建筑設計師完美主義與工作倦怠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3 李春紅;韋澤多;盧玉桂;;基于多層線性模型的GDP影響因素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2年01期
4 陳立民;張霞;夏榮;;青少年親子關系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1年03期
5 顧乃華;;我國城市生產(chǎn)性服務業(yè)集聚對工業(yè)的外溢效應及其區(qū)域邊界——基于HLM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貿經(jīng)濟;2011年05期
6 聶亞菲;;基于多層線性模型的資本市場競爭力實證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3期
7 蘇雷;黃桂標;劉秀英;;我國高校黨外知識分子科研績效模型分析與激勵對策[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顧乃華;;工業(yè)投入服務化:形成機制、經(jīng)濟效應及其區(qū)域差異——基于投入產(chǎn)出數(shù)據(jù)和HLM模型的實證研究[J];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研究;2010年03期
9 劉殿國;許芳;;冪隨機系數(shù)累加多層統(tǒng)計模型的建立及其預測上的應用[J];系統(tǒng)工程;2008年11期
10 陳國權;趙晨;;領導影響團隊成員學習能力二維多層次模型的實證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宋宇;馬強文;史耀疆;;多層線性模型與學生成績決定中教師影響途徑的統(tǒng)計考察[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夏雪;;家庭及教師特征與小學生數(shù)學成績的關系——基于多層線性模型的經(jīng)驗分析[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李永強;白璇;趙冬陽;史亞莉;;企業(yè)家社會資本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的負面影響研究[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4 黃鳴鵬;尹俊;;員工情感狀態(tài)和工作滿意度對工作績效的影響[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5 張文勤;石金濤;;領導者目標取向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創(chuàng)新氣氛為中介[A];第四屆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Ⅱ)[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力;信任和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與績效的影響[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應洪斌;產(chǎn)業(yè)集群中關系嵌入性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劉梟;組織支持、組織激勵、員工行為與研發(fā)團隊創(chuàng)新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徐禮伯;社會資本對聯(lián)盟動態(tài)穩(wěn)定的作用機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劉蓉;中高端人才的工作嵌入性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吳文峰;兒童抑郁癥狀應激—認知易感模型的追蹤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7 胡曉娣;知識型員工建言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李明;公共服務動機的擴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田金亭;基于CAT的中學生創(chuàng)造力評價技術探討[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朱曉琴;企業(yè)網(wǎng)絡能力、跨組織知識管理與創(chuàng)新績效的關系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巍;企業(yè)員工的主動性人格與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和反生產(chǎn)行為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沈旭文;威客模式下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胡敏;創(chuàng)業(yè)網(wǎng)店如何贏得消費者[D];浙江大學;2011年
4 賀銘珠;基于醫(yī)生轉移意愿的醫(yī)患知識轉移影響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楊曦;飯店培訓遷移氣氛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6 丁紹華;大學生教育補充消費行為研究[D];大連交通大學;2010年
7 張超妮;高中教師工作嵌入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趙鵬娟;共享領導對團隊績效的影響:基于團隊學習能力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田嬌妮;多水平計數(shù)模型在復雜抽樣調查中的應用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龔務;留守兒童看護人教養(yǎng)方式問卷編制及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麗珠,宋輝;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fā)展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年01期
2 葉仁紫,順明,Mary klevjord Rothbart;嬰兒氣質的追蹤研究——中美跨文化比較[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8年04期
3 張丹華;誘因對3—6歲兒童自控行為發(fā)展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9年03期
4 魏運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少年兒童自尊發(fā)展影響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年03期
5 鄧世英,劉視湘,鄭日昌;西方有關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問題行為關系的理論及其研究綜述[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年02期
6 程學超,谷傳華;母親行為與小學兒童自尊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年04期
7 陳會昌,李苗,王莉;延遲滿足情境中2歲兒童對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遲策略的使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年01期
8 張光珍;梁宗保;陳會昌;張萍;;2~11歲兒童問題行為的穩(wěn)定性與變化[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2期
9 謝軍;3-9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年04期
10 陶沙,王耘,王雁蘋,董奇;3-6歲兒童母親教養(yǎng)行為的結構及其與兒童特征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莉琪;;兒童認知發(fā)展與高質量教學產(chǎn)品[J];中國教師;2011年16期
2 杜蘭玉,張文欣,李曉山;學前和學齡兒童對電視片的理解能力與愛好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1985年06期
3 游秀英;淺談對學前兒童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和發(fā)展個性的關系[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4 孔起英;;兒童繪畫觀察力發(fā)展的特點[J];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9年09期
5 劉凡;學前兒童解算術應用題的表征活動[J];心理科學;1990年02期
6 侯巖,葉平枝;學前兒童空間認識能力發(fā)展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2年02期
7 方格,馮剛,姜濤,方富熹;學前兒童對時距的估計及其策略[J];心理學報;1993年04期
8 蘇周簡開;香港學前兒童粵語詞匯理解能力的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年02期
9 朱莉琪,方富熹;學前兒童“樸素生物學理論”發(fā)展的實驗研究──對“生長”現(xiàn)象的認知發(fā)展[J];心理學報;2000年02期
10 王儒芳,李紅,羅昆侖;學前兒童規(guī)則推理的研究進展及影響因素[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玉廷;王美芳;;學前兒童焦慮狀況的追蹤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梁宗保;陳會昌;張光珍;;情緒性與努力控制在兒童社會適應中的作用[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張杰;王美芳;;學前兒童焦慮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追蹤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任萍;徐芬;張瑞平;;拼音學習對幼兒語音意識發(fā)展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長瑾;樓晨夢;;溫州市學前兒童死亡概念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6 成子娟;陳鉗笙;劉李婉玲;伍瑞顏;胡婉姍;;香港入學前兒童的真實計算能力[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7 馮申禁;宋鈞;佟樂泉;;學前兒童詞匯理解發(fā)展初探[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8 朱源;康莊;劉玉華;;中國科大第三期少年班學生追蹤研究[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9 孫柳青;;城鄉(xiāng)學前兒童問題行為的比較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燕;王異芳;方平;左海妮;劉影;徐小雪;;混齡編班對學前兒童情緒理解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胥曉琦;親子“依戀”寶寶健康[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2 ;兒童青少年是創(chuàng)傷后壓力疾患的高危人群[N];中國老年報;2008年
3 記者 姜靖;專家倡議成立心理危機干預組織[N];大眾科技報;2008年
4 師達宣;最新研究顯示:近20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N];科技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秀麗;學前兒童欺騙發(fā)展的研究——從心理理論視角透析學前兒童欺騙的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4年
2 曾守錘;學前兒童現(xiàn)實性監(jiān)測發(fā)展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劉少英;學前幼兒同伴關系發(fā)展追蹤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趙一侖;拓撲占優(yōu)[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趙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發(fā)展與心理適應:3年追蹤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何潔;嬰兒生氣情緒及其對行為發(fā)展的作用[D];浙江大學;2009年
7 王麗娟;前瞻記憶的加工機制及其影響因素:發(fā)展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姝瓊;青少年未來取向與學業(yè)、情緒適應關系的追蹤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辛宏偉;3-6歲維吾爾族兒童漢語語言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林慧;學前兒童圖畫故事書閱讀理解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永慧;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其社會行為、家庭環(huán)境關系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白俊杰;學前兒童抽象能力和認知靈活性發(fā)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孫慧妍;學前兒童理解和使用地圖能力的發(fā)展及教育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李大維;不同情境下母親態(tài)度對3-6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姜陽春;論學前兒童游戲與社會技能形成的交互作用[D];吉林大學;2006年
6 劉鳳玲;學前兒童情緒表達規(guī)則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童瑩;影響學前兒童社會化的諸因素及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8 賈紅桃;知識狀態(tài)對學前兒童辨認假裝及理解假裝者心理的影響[D];西南大學;2006年
9 宮亞男;學前兒童性別角色教育特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耿柳娜;學前兒童生物性因果認知的發(fā)展——對“人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D];河北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4169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1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