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境界層次論
本文關(guān)鍵詞:教育境界層次論 出處:《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境界 功利教育 全人教育 幸福教育 崇圣教育
【摘要】: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有層次性的,可以由低到高分成為了生存或生活,為了自身的發(fā)展,為了幸福,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信仰四個層次。與之對應,教育的境界可以分為"功利教育""全人教育""幸福教育""崇圣教育"的由低到高的四個層次。從"功利教育"的初始境界向"全人教育"的應然境界、"幸福教育"的理想境界提升,乃至最終實現(xiàn)"崇圣教育"的至高境界應是教育的追求。從人的受教育目的的角度討論教育的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Abstract]:The purpose of receiving education is hierarchical. It can be divided from low to high into four levels: to survive or live, to develop itself, to be happy, to seek spiritual belief. The realm of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utilitarian education", "whole-person education", "happiness education" and "worship of the saint", from the initial realm of "utilitarian education" to the "all-person education". The ideal state of "happiness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and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worshiping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pursuit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lm of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聊城大學數(shù)學科學學院;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境界是我國人文科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屬于形而上的范疇。任何領域都是以“有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在藝術(shù)領域有藝術(shù)境界,在宗教領域有宗教境界,在教育領域也應該有教育境界。把境界引入教育研究領域,能讓我們從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來審視教育,從而使我們對一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曉東;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J];教育探索;2002年05期
2 王建章;;幸福在哪里——讀《幸福教育論》有感[J];湖南教育.綜合;2007年01期
3 潘倩;;幸福教育探究[J];教書育人;2010年33期
4 胡春梅;;從幸福和教育的關(guān)系看“幸福教育”之可能性[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何芳;;論生命視角下的幸福教育[J];中國德育;2008年01期
6 侯懷銀;余海軍;;教育和幸福的關(guān)系——一個亟待重視的教育研究領域[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34期
7 張勖;;幸福教育的價值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12期
8 樊亞奎;;幸福教育理念探[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祖智波;;論幸福教育視野下教師的主動成長[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林麗花;;中日“巴學園”幸福教育的比較與思考[J];教書育人;2008年2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銘;;小原國芳論“全人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曾水兵;;小原國芳的教師修養(yǎng)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向晶;;論幸福教育的理論內(nèi)涵、發(fā)展向度與現(xiàn)實價值[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肖川;;校長的職責與境界[A];第三屆中國教育家大會論文集[C];2006年
5 朱浩東;;楊賢江對日本教育的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6 潘懋元;;素質(zhì)教育思想的先驅(qū)——楊賢江的“全人生指導”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譚佛佑;;莊子與道家教育思想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趙海信;梁宇頌;;大學生心理危機根源探索及預防策略[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9 申國昌;;傅山的學習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R壡逄,
本文編號:14138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13814.html